遗留至今的古老造纸“活化石”

  • 来源:中国西部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6 11:12

处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的滇西南永德县,下辖的永康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老集镇。从东汉至清,永康在澜沧江畔名头响亮:东汉有“雍乡”之名,南诏设“拓南城”,宋朝时更名为“隶赕”,元朝设“镇康路”,明朝先后设“镇康府”“镇康御夷州”,清朝改土归流时更名“永康州”。与永康一样很久就名声在外的,还有当地傣族传承至今的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永康所产的构皮纸,由于色白如棉,而享有大白绵纸的俗称。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被业内专家视为古老造纸的“活化石”。

时光荏苒,岁月嬗变,历史更迭,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没有被湮灭于历史的进程里,在一辈辈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言传身教下,这项古老技艺穿越历史漫长的时空隧道遗留至今,所产的大棉白纸张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奇迹。

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

在永德县这块古老神奇的大地上,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和谐共处,傣族总人口位居县内少数民族人口之四,人数不及万人。其分布于境内永康、勐板、大雪山、班卡、小勐统五个乡镇,主要以永康镇居多。而手工构皮造纸技艺的传承,从古至今的集中点都在永康。如今,更是缩小至永康镇永康村纯傣族村寨忙石寨里。关于永德县傣族,汉晋称为“滇越”“掸”;唐、宋、元、明时期称“金齿”“白夷”;清代多称“摆夷”;自称为“傣”解放后,正式定为傣族。考证历史,宋大理国时期,傣族逐渐迁入今永德县境,其中“傣德”支系是在元末陆续由瑞丽迁入。关于永康大白绵纸的记载,最早见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在《通鉴注》中,曾引《五代会要》云:“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舅奏书一封,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健,镇康摆夷所制之牛皮纸,或尚为南诏时代遗制。”其间所称之“镇康”,即为今之永康。“摆夷”,即时境内所居傣族。“或尚为南诏时代遗制”之语,与傣族入迁境内时间基本吻合。从中可以大致推断,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在当时已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另《永德县志》也载:“宋代大理国时期,在永康开设棣赕镇康城。永康大白棉纸作为贡品,开始传入中原。”从中可见,宋代大理国时期,手工构皮造纸遂墙内开花墙外香,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元末明初以来,傣族人口逐渐发展,成为县内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县内元明清历史文化,基本为傣族文化所覆盖。现如今永德地名八九成以上均为傣族语译音,如县城所在地德党,意为“大路下面的寨子”;忙石寨意为“长有酸角树的地方”。时傣族人口的兴盛发展,绕不开其封建领主在地方登峰造极的历史地位。据史志资料记载:“正统六年,继任知州刀闷光,率众随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功授世袭土知州,相传20代近500年,时跨明清两朝。”一代代刀闷氏土司,作为傣族的地方封建领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傣族人口快速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样理解,土司治境、傣族人口的壮大,极大推动了傣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作为傣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见证,开始在地方有所作为并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已无从考证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是“舶来品”还是地方“土特产品”。地方史志研究专家坚定地认为,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是刀闷光成为首任土司之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着力发挥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而衍生的产物。专家的推断,是基于目前尚能可考的史料的依稀记载,以及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地方的传播。史料记载:“永德古属哀牢地,史称石赕,为黑僰濮所居。”黑僰濮,据传为永德县最为古老的世居民族德昂、布朗、佤族的先民。时境内的德昂、布朗、佤族均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至今风行不衰。由于宗教信仰的需要,境内已有佛塔、缅寺的矗立以及传播佛教的僧人存在。据传目前县内最古老的佛塔建于1700多年前,最古老的缅寺也超过1500年之久。刀闷光成为首任土司之后,为融入地方和长久统治所需,动员傣族人民加入佛教。一代代傣族人民长此以往,奉行至今。缅寺僧人时为地方最具权威的文化人,识得傣族经文。但当时的经书和纸张均为印度、缅甸等地的外传之物,刀闷光通过僧人之口,了解到构皮造纸的技艺,在傣族中研制、实验,积累经验之后予以推广。如此这般,手工构皮造纸技艺诞生了大白绵纸,而大白绵纸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地方傣族的发明创造。考证地方资料,清末之前,缅寺是学龄男童诵读经文并习文识字的场所。适龄女童诵读经文并习文识字,多为大户人家聘请僧人入家教授。大白绵纸的发明创造,作为文化的产物,又为文化传播找到了用武之地。当然,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大白绵纸还被作为茶叶的包装用纸。而今,除去缅寺经书的抄写和茶叶的包装外,傣族构皮造纸还被广泛应用到地方剪纸等民俗活动、食品包装、金融系统捆币以及书画等艺术领域中,具有很好的环保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工艺精湛出好纸

古老的发明创造延续至今,不得不说纯手工制作的魔力和产品的质量。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多在家庭作坊中进行,家庭就是加工厂,一张张雪白的纸张,要在工艺师勤劳和智慧中,经历多道制作工艺方能千呼万唤始出来。谈到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临沧市非遗专家赵清平如此评价:“完整地保留了1800多年前蔡伦造纸的‘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的五步流程共十一道工序。”造纸所需的材料为构树皮,傣语称“埋沙”,为落叶乔木,树高能长至十余米;树冠张开,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破裂,全株含乳汁。构树作为强阳性树种,具有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易繁殖、热量高、轮伐期短的特点。在永康傣族所居的低热河谷地区,构树在田间地头、河畔涧边、荒地林间成林成片的生长。地方有“七竹八木”之说,七月过后,竹子方可砍伐使用;八月之后,树木不会虫蛀。沿袭着这样的农事经验和规律,造纸的傣族群众会在农历八月过后,砍下生长了两三年以上的构树,剥离树皮,储备好所需的生产原料。采料之后,要进行晒料。在太阳的暴晒中,让构树皮完全散失水分。之后是把晒干的构树皮放入水中浸泡,让构树皮在水中变得松散和柔软。接下来要从水中取出构树皮进行拌灰,筛出草木灰和树皮充分相拌,让构皮充分碱化,以求成纸洁白。接着是蒸煮,把拌过草木灰的构皮放入水中蒸煮近十个小时,再进行洗涤,把附着的草木灰及杂质浣洗干净后,接下来的工序才进行捣浆。在石墩上用木锤反复捶打构皮,让构皮纤维充分散开。紧接着是浇纸,在纸床里盛上七八分满的清水,将纸模放入纸床并固定,把适量纸浆撒到纸模里,待纸浆均匀沉淀到纸模上后,斜竖纸模,滤干水后到阳光下晒纸。纸张晒干后,要进入砑光流程,用瓷碗或铁碗打磨纸张,增加纸张的光滑和色泽度。最后一个流程是揭纸,将纸和纸模分离后折叠打捆备用或销售。民国《新篆云南通志•工业考》载:永康傣族“能用枸皮造一种大白纸,较外国牛皮纸尤韧,力撕不破”。手工制成的构皮纸具有纸质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力撕不破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由于纯手工制作,导致产量有限而供不应求。

大浪淘沙 瑰宝永存

令人称奇和值得庆幸的是,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夭折。清咸丰同治年间,县境曾发生以安文玉为首的回民起义,义军抓获土司,控制县境,大量傣族开始外迁;清末改土归流前又发生土司后代刀上达之乱,又导致大批傣族外迁。刀上达之乱平息后,虽然民国之后招抚流亡,傣族却回迁得少。尽管人口急剧减少,古老的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却得以存留。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2006年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永德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德县政府已在如今的生长。地方有“七竹八木”之说,七月过后,竹子方可砍伐使用;八月之后,树木不会虫蛀。沿袭着这样的农事经验和规律,造纸的傣族群众会在农历八月过后,砍下生长了两三年以上的构树,剥离树皮,储备好所需的生产原料。采料之后,要进行晒料。在太阳的暴晒中,让构树皮完全散失水分。之后是把晒干的构树皮放入水中浸泡,让构树皮在水中变得松散和柔软。接下来要从水中取出构树皮进行拌灰,筛出草木灰和树皮充分相拌,让构皮充分碱化,以求成纸洁白。接着是蒸煮,把拌过草木灰的构皮放入水中蒸煮近十个小时,再进行洗涤,把附着的草木灰及杂质浣洗干净后,接下来的工序才进行捣浆。在石墩上用木锤反复捶打构皮,让构皮纤维充分散开。紧接着是浇纸,在纸床里盛上七八分满的清水,将纸模放入纸床并固定,把适量纸浆撒到纸模里,待纸浆均匀沉淀到纸模上后,斜竖纸模,滤干水后到阳光下晒纸。纸张晒干后,要进入砑光流程,用瓷碗或铁碗打磨纸张,增加纸张的光滑和色泽度。最后一个流程是揭纸,将纸和纸模分离后折叠打捆备用或销售。民国《新篆云南通志•工业考》载:永康傣族“能用枸皮造一种大白纸,较外国牛皮纸尤韧,力撕不破”。手工制成的构皮纸具有纸质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力撕不破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由于纯手工制作,导致产量有限而供不应求。

大浪淘沙 瑰宝永存

令人称奇和值得庆幸的是,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夭折。清咸丰同治年间,县境曾发生以安文玉为首的回民起义,义军抓获土司,控制县境,大量傣族开始外迁;清末改土归流前又发生土司后代刀上达之乱,又导致大批傣族外迁。刀上达之乱平息后,虽然民国之后招抚流亡,傣族却回迁得少。尽管人口急剧减少,古老的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却得以存留。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2006年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永德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德县政府已在如今传承傣族构皮造纸技艺的忙石寨组挂牌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习点,当地也在着力推出传承人、发挥传承人作用、壮大传承队伍、为传承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上狠下功夫。诚如非遗专家赵清平所言:“现存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活化石,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瑰宝,是我国造纸术发明初期的历史再现,务必加大传承和保护力度,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永世流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