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欢的汉朝人(上)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26 14:11

  汉代是中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很多节日与饮酒活动联系紧密,如正旦、社日、上巳、夏至、伏日、重阳、冬至、腊日等,奠定了我国节日饮酒习俗的基础。

  汉武帝太初元年将正旦定为农历正月初一,“正旦”为日之元、月之元、岁之元,故又称为“三元”。正旦之日,皇帝要接受公、卿、大夫、百官的朝贺,并在太极殿大宴群臣,饮柏叶酒。民间也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四民月令》记载民间正旦日要祭祀祖先,然后“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椒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椒花芬芳,寓意吉祥;“柏叶酒”概因柏叶长青,取其寓意长寿,所以正旦日多饮这两种酒。

  社日为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代分春秋两祭,常于二月和八月举行,社日祭祀的目的是“春以祈谷,秋以谢神”。汉代以农立国,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所以社日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乡邻共同祭祀社神祈求丰年、获得丰收后感谢社神,里中乡民要互分自酿社酒,饮酒食肉,以示庆祝。

  上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祓除活动,到汉代融入了祈福、踏青和宴饮等活动。上巳节通常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汉武帝十分重视上巳,亲自去霸上祓除,《汉书·外戚传》记载“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后汉书·周举传》载大将军梁商在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东汉杜笃《祓禊赋》“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酹酒醲川”,描述官僚贵族上巳日水滨饮宴的情景,上巳节成为汉代贵族郊外水边饮酒的重要节日。

  古人认为夏至日、冬至日都是“阴阳晷景长短之极”之日,特别夏至日是阴阳相争的不吉之日,故要举行祭祀活动以消灾祈福。《四民月令·正月》记载:“命典馈酿春酒,必躬亲挈敬,以供夏至至初伏之祀。”可见酒是夏至祭祀中的必备物品,而且要由家长亲自酿造,以示虔诚。官员在夏至日、冬至日都要停止公务活动归家休息。夏至日、冬至日活动类似正旦日有祭祀祖先、宴请邻里等内容,需要准备大量饮酒。

  整个西汉和东汉初,伏日和腊日都是并称的,《汉书·杨恽传》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可见饮酒自劳已经是伏日与腊日的必有活动。到东汉时,人们认为“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认为“万鬼行”的伏日不宜出行,要在家中祭祖以消灾除难,保佑平安。腊日大约在“冬至后三戌,腊祭拜神”,距正旦日很近,也是家人团聚、祭祀祖先、吏民宴饮的节日。《续汉书·礼仪志中》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但迎气,故但送不迎”,腊日宫廷要举行大祀,并以酒肉犒劳百官和皇宫侍卫。民间百姓也要进行祭祖祀神、进酒尊长、宴请宾朋等活动,所有活动都离不开酒,所以腊日期间是每年用酒量最多的时期,要从十月开始准备所需的酒。

  古人视“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故称“重阳”。重阳在我国历史悠久,屈原《楚辞·远游》篇中即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语。到汉代,重阳节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有佩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菊花酒酿自“菊华舒时,并採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传说重阳饮菊花酒可消灾辟邪,延年益寿。(未完待续)

  张莉 王政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