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26 15:59
以往的文博类节目,一不小心会落入就文博谈文博的窠臼。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专家滔滔不绝地讲述专业知识,却很难引发共鸣。这种传统套路,始终把观众的感受隔离在外,最终只能让节目变成了一种自娱自乐。
《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所谓“活起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能迅速获得观众认可,和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密切相关。“小剧场”的设置,有虚构成分,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安排,做到了节目效果和尊重国宝史实的平衡。
如今,两期节目下来,最打动观众的“小剧场”,无疑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尊乾隆年间制“各种釉彩大瓶”片段。这段“官方吐槽乾隆农家乐审美”的演出,可谓“笑果”十足。相比此前文博节目一本正经地坐而论道,这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式的解构,能以最快速度抓住年轻观众的心,因此这个片段也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 B 站上被大量转发。
尽可能接地气、“用吐槽抓住人心”的同时,《国家宝藏》的基调依然是“高大上”的。专业性方面,节目组除了邀请9 大博物馆的馆长坐镇,还找了一些文博界的大 V参与创作,力图将国宝的“前世”与“今生”有机结合起来。在上周末播出的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茉莉花》,钟磬齐鸣,仿佛让人穿越千年。这也是“让国宝活起来”的一个生动注释。
目前,《国家宝藏》在豆瓣上获得了9.4 分的高分。其实,这档节目也非十全十美,比如存在对文物的介绍不够深入等问题。但其获得高分并不奇怪,因为就像《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开播即火一样,这类原创的文化类节目,击中的是当下国人心中的集体“文化焦虑”,人们需要一档充满浓浓文化味道的节目来为心灵提供一些给养。一档节目播出的持续时间有限,而通过节目激发大众体味文化、感知传统,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