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大师躲远点

  前几天,有人又在朋友圈讲了个有趣的故事。

  说,一个营销大师受邀演讲,登台之后却一语不发,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柄小锤儿,然后对着一个早就悬挂在舞台正中央的巨大的铁球不断地敲打,一下、两下,铁球却丝毫不为所动。开始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十分好奇,看得也专心,但时间一长,就耐不住性子议论纷纷,最终乱成一团。

  当时间过了40分钟之后,突然,坐在前排的一个观众大叫一声:它动了!台下的观众马上安静下来,继续观看一言不发的大师抡锤子。此时,大铁球由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动,逐渐变成小幅度摆动,进而摆幅越来越大,最后,巨大的质量把束缚它的铁架子拽得“吱吱”作响,没一会儿竟然垮掉了。

  故事讲到这里,大师——确切地说应该是讲故事的人——亮出了“中心思想”:做事只要足够专注、有耐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很生动的一个故事。初看,很有意思,讲故事的人想表达的观点清晰而令人印象深刻;再看,就更有意思。有意思在哪儿呢?这个外国的大师,显然有点儿小题大做了,除非台下恭恭敬敬坐等被人教诲的观众脑子注了水,否则,解释如此浅白的道理,似乎根本无须如此大费周章,即使外国的大师不知道中国人“水滴石穿”“铁杵磨针”“愚公移山”的故事,但类似的说理,想必《圣经》里也不少,略微说个一句半句,想必没人不明白。

  由此引出另外一个有意思之处,即这样的物理实验能否做成功,有无可操作性。为了搞清楚这个有意思的问题,文科生的本能反应就是上网“搜”,结果略一搜,就把“意思”搜得更多。

  这个故事居然在十年前就四处流传了,那个时候主要教育的似乎是学校的老师,说老师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当然,故事流传得广了,表述的版本也不尽相同。

  版本虽然不少,教育的对象也不固定,但故事的大框架和最终要表达的意思倒都差不多。大约教训人总容易招人不悦,于是,有熟谙物理学的好事者居然就摆弄起计算公式来,计算一番的结论是,这样的事情忒不靠谱儿。

  按照两个壮汉抬锤撞不动、大师抡锤40分钟才敲动的情节设置,大铁球的质量一定非常可观,非达到数吨、十数吨甚至数十吨的量级不可,为了这么个幼稚园量级的道理,搞这么个铁球上台,实在没效率;而且如此质量的大球摆动起来,台上、台下人员的安全就很成问题,估计还要事前报备,就更麻烦得没人愿意这么干;另外,大师按照事前计算好的频率来敲,据说理论上确实可行,但世界上理论可行、实践上不可行或者没必要的事情实在是太多,真正的大师,一般都不会这么干。

  你看,这样的分析是不是挺头头是道?由此可见,用小锤子把大铁球敲荡起来的故事,就是一个故事罢了,而且类似的故事多得是。其实,世间的道理虽然万万千,但归纳、总结一下,最要命的,也不过那么有限的一点点,而且还个个都浅显易懂。比如,遇到拥有巨大质量的物体,最好还是躲开些,因为它不动还好,一旦动起来,其能量的累加就吓人,再想让它停下来特别不容易,硬搞没准儿就要出危险。因此,如果真有什么大师搬个大铁球上舞台准备好好讲道理的时候,坐在台下的,最好还是麻利儿地躲远点儿。

  摘自《木木文摘》

  佚名/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