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造”时代的工业蓝海市场

最近一两年里,“新制造+新零售”成为国内工业领域的一大热词。具体什么是“新制造”,解释起来并不困难,“过去30年,制造业讲究规模化、标准化,未来30年讲究的,是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这无疑会创造一个新的工业蓝海市场。

过去一些年里,中国制造业更多强调“自动化+信息化”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空间有多大,“机器换人”是否在持续、广泛推进,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蓝海市场。很长时间,中国制造业要靠着自然人的密集劳动来完成任务,过去,国内一个空调的生产车间里有大概200人,一个手机的车间内大概有500人,一个苹果iPhone的代工车间内要有800人,以此看来,机器替代人工存在巨大的空间,这也是巨大的市场机会。

不过,在“新制造”的背景下,看问题需要有更立体的视角。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感应器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剧变,变化的绝不仅仅是硬件层面,而是软件、观念、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化。

“新零售”驱动“新制造”

“新制造”的概念最早诞生于电商行业,其基本思路是由“新零售”来驱动“新制造”,尽可能消除制造商“猜”的成本。

传统工业社会的商务建立在一个字基础上,那就是“猜”。就是从产品的开发,一直到经销商、零售商都在猜用户需要什么东西。从工厂先猜起,工厂的产品企划部先猜客户可能喜欢什么样的产品,然后进行开发。零售点也在猜,在街上的角落开一个电器行,首先猜买电器的人会从这里经过,所以就在这个地方盖一个店,接着猜在这个店面的某个角落会有最多客户走过来,于是摆了很多商品,接着将客户可能会选的某些商品摆在最醒目的位置。

以电视机为例,从20英寸、35英寸直到50英寸,厂家和商家都假设顾客对各种尺寸的产品都有需求,摆了那么多的电视,而事实上顾客只买一台。为什么要摆那么多,就是在猜。从厂商到经销商、零售点,大家都在猜,猜不中的,就退回去。

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只供应客户需要的东西。如果全球的顾客都希望支付20英寸电视的钱买30英寸的电视,那么,厂商就只供应30英寸的电视,如此,成本必可大幅下降而达成客户的需求。30英寸的电视其实是有降价空间的,但因为有其他“猜错”的尺寸,如26英寸、28英寸电视的成本,转嫁到30英寸的电视上。如果只供应客户需要的30英寸的电视,成本就可下降许多,而且也不用开那么大的店,建那么大的仓库。

其实,“新零售”驱动“新制造”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初期,戴尔电脑就开始尝试“直销模式”。在此之前,全球电脑需求总量还不到100万台。那么,这个蓝海市场是怎么打开的?总共两步,第一步要使“高技术产品”更有亲和力,这是由苹果和微软来解决的,苹果的产品设计和微软的W indow s操作系统,已使普通人很容易接受;第二步要使“高技术产品”在“性价比”上更亲民,戴尔电脑在这上面有很大的创新突破。

现今,戴尔电脑每天的网络业务就超过6000万美元。不设中间商,因而边际利润更高。戴尔把所有的通路都和最终买家对接,在网络上顾客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主机、配置,“组合”完成而后按键“送出”,就会有人把电脑按他的需求送来。戴尔可以根据每一位用户的要求配置最合用的电脑,其目标是要做到比顾客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戴尔关注的是与顾客建立一种直接关系,让顾客能够直接与厂家互动,就基本砍掉“猜”的成本。

其实,这就是现在国内流行的C2M(Custom er-to-M anufactory,顾客直连工厂)模式。当然,现今C2M 模式在国内获得一定成功,其时代背景已经与戴尔崛起的那个时候有很大不同。这当中有两大背景:

其一,“新零售”正在冲击大众市场,而促使小众市场崛起,对传统制造商、零售商“将所有产品卖给所有人的策略”形成巨大冲击。互联网改变的不是需求碎片化、个性化的趋势本身,而是互联网使这种趋势得以集中爆发。海尔集团CEO 张瑞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传统企业必须从过去的‘打固定靶’向‘打移动靶’乃至‘打飞碟’的方向转变。”尽管大规模捕获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并不容易,但不得不做。

其二,互联网对制造业的改造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销售端向制造端渗透。PC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主要是让线下产品在线上有更多展示和被选择的机会。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CEO 马化腾曾研判,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原有传统行业起到很大的升级换代作用,包括供应链、设计、流水线、库存等价值创造环节,曾经离消费者很远,如今不但距离在拉近,而且有了情感与温度。

据阿里研究院数据,目前,纺织服装是“制造端”和“零售端”同时高度互联网化的产业,全国每100件服装就有30件是在互联网上销售出去的。这对上游生产制造产生了极大的倒逼力量——服装厂商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装备,增强制造过程中的弹性和灵活性,更快适应“多款少量的快时尚”。在这方面,欧洲服装品牌ZA RA 最先做出了经典示范。

ZA RA 只是以最快的速度生产顾客最想要的款式,而每种款式提供的数量都不多,服装款式不断推陈出新。有数据显示:中国服装业的仓储时间一般为6~9个月,国际名牌一般可到120天,而ZA RA 在最快时只有短短的7天。很明显,ZA RA 仓储成本非常低,而降低仓储成本也就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快速的时装新品。

为何Z A R A 的产品特别便宜?如果你需要180天才能把制造好的衣服卖出去,一件衣服就要在仓库里放180天,假设一件衣服每天的仓储成本是一块钱,就要花180块钱来存储这件衣服。如果只需要7天呢?那么一件衣服的仓储成本就从180块钱下降到7块钱,这样就可缩减173元的仓储成本,你还需要考虑人工成本吗?人工成本根本就不重要了。

为什么ZA R A 做得非常好,ZA RA 代表“新制造”或者“新零售”吗?不论如何,ZA RA 实现了“新制造+新零售”的最终目的。ZA RA 在设计和制造环节显著提高了效率,能够做到从设计到销售整个过程12天完成,这是ZA RA 真正的核心能力。当然,ZA RA 后面有大量的支撑,面料早已经准备好了,在全球离消费者最近的工厂,已经放在那儿了。

其实,中国山东也有一家千人中型服装企业——红领集团,解决了“私人定制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相冲突的世界难题。红领集团这家主业为西服定制的中国企业,很早就发现,只要积累足够多的数据,客户有需求时,能够很快找到与之匹配的数据组合,“私人订制”就可以达到与“批量生产”一样的效率。

红领集团在北美有很多合作伙伴,他们大多是品牌门店。这些店要做的事情,就是搞清楚顾客的西服定制需求。他们在自己的店里给顾客量体,花5分钟时间采集身体19个部位的21个数据——在定制西服领域,红领号称采集的数据最为完善。红领创始人张代理先生开发了一个方法,能够准确掌握一个人的身材细节,不仅量出了尺寸,还能判断形体,比如是否驼背。

简单点讲,就是一个几十年的老裁缝“将自己非常细致的经验进行数据化”。目前,红领集团有一半收入来自海外,一个美国代理商每天最多可发出400多套西装定制的订单,每套定制西服上千美元的价格,这让红领不必在意布料和成衣每次往返美国高达130美元的成本。

戴尔、ZA R A 通过借助新的制造和零售模式,创造了新的市场。而红领集团尽管创造的市场有限,但高效率的“私人定制”明显增加了服装产品的附加值。“新制造”正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网、销售网与供应链融合起来,使制造商可以动态感知用户需求,从而组织研发、制造和服务,做好高附加值产品和做大市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