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领军者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京东方,显示产业,领军者
  • 发布时间:2011-01-04 15:30
  2010年10月,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迎来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大陆首条6 代线———京东方合肥第6 代TFT-LCD生产线正式进入量产,这标志着中国液晶显示产业有了新的突破,饱受“缺芯少屏”之痛的中国彩电工业终于有了自主制造的国产液晶电视屏。同时,京东方合肥6代线的量产也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真正崛起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领军者,京东方一枚子盘活了整个中国液晶显示产业的一盘棋。

  企业新生院战略的抉择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它是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156 个重点项目之一,曾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只电子管、晶体管、显像管和第一块集成电路、液晶屏均诞生于此,具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但是,由于产品、技术、管理等种种原因,该厂从1986 到1992 年连续7 年亏损,企业濒临破产。

  1992年是生死攸关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整个中国经历了一次重大方向选择,连续亏损7年的北京电子管厂同样面临重大考验,是破产倒闭还是整合重生,都在瞬息之间。

  时年35岁的王东升临危受命,出任厂长,以债务重组剥离烂账,以人员重组剥离冗员,以产品重组止血重生。

  对于京东方而言,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技术创新。早在1995年,京东方就成立研究项目组,主要考察当时显示领域中的三种技术趋向———PDP、TFT和FED。

  从1998 年开始,京东方开始将企业资源集中于TFT显示技术,以非凡的技术前瞻力准确地判断了未来的技术方向,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

  企业并购院战术的创新

  经过10 年积淀,2003 年,在TFT 技术替代CRT技术的市场临界点上,京东方精确切入,以3.8 亿美元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TFT-LCD 业务,迅速切入TFT-LCD 产业链核心环节,从源头获得了HYDIS 在TFTLCD领域内的3 条完整生产线,以及其全部TFT-LCD专利技术、全球营销网络,一举成为世界排名第九位的液晶面板厂商。

  此次并购被媒体称为“蛇吞象”。霎时间,京东方成为媒体焦点和公众话题。时任北京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金生官评价说:“这一收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的最大项目。”而台湾电子科技产业研究院研究师郭圣昌分析道:“京东方只花了不到4亿美元,买到的绝对资产和技术至少价值20亿美元。”美国电子行业权威机构Theregus 分析说:“这场收购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利用吸引外资设厂的方式获取技术,中国人要采取类似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方式快速获取核心技术。”

  同年,京东方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2.4亿美元新建一条第5 代TFT-LCD 生产线;随后,又斥资10.5 亿港元收购了冠捷科技约26.36%的股份,一举控股了这个当时全球排名第二位的显示器供应商,迅速打造出一条贯通TFT-LCD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在京东方之前,中国企业获取核心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自主研发或合资经营。改革开放之后,合资经营成为主流选择,但二十多年的市场换技术之路表明,没有几家企业真正换来核心技术。这主要是因为,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人会轻易置换出去。

  有没有获取核心技术的第三条路?无数的中国企业家都在问,都在找。京东方以创新模式给出了答案:有。京东方开创的“海外并购、本土消化、自主创新”的全新道路,成为中国企业史上又一个经典案例。

  自主创新院产业的远见

  京东方从一开始就明白,要在产业内生存,就必须成为领导者,而要成为产业领导者,仅靠买来知识产权和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因为液晶显示产业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

  京东方完成并购之后,迅速在北京投建5代线,这条线从一开始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当时国内惟一一条自主建设的5代线。

  2005 年5 月25 日,这条生产线成功实现量产,创造了最短建设期、最快产能爬坡和良品率提升等业内之最,京东方迅速成为中国大陆液晶显示领域的领军者。不仅如此,5 代线也是京东方走向自主创新的建设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京东方完整掌握了TFT-LCD核心技术,并形成自主创新三大核心能力,即产品开发能力、工艺技术能力和自主建线能力,先后自主建设4.5代线、6 代线和8.5代线。

  2009 年,中国首个也是惟一一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京东方,成为增强中国大陆TFT-LCD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整个产业链研发水平的重大项目。此外,京东方也早已着手研究被称为新型显示的AMOLED技术,积极开拓电子纸等新领域。同时,京东方还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成立联合实验室,依托京东方成都第4.5 代TFT-LCD 生产线,从事OLED 产品的研发及生产。

  企业扩张院提升竞争力

  液晶显示行业既是一个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又是一个依靠产业上下游配套的行业。京东方作为追赶者,仅仅凭一条5 代线的产能,无论从产品定价还是原料采购上,都没有独立的话语权,市场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

  在液晶显示产业,只有把规模做大,才能真正成为领导者,这是液晶显示产业的游戏规则和生存定律。

  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和行业低谷,京东方采取反周期策略,提出“化市场低谷为企业成长机会”,积极进行产线布局。

  2008 年3 月,京东方成都第4.5 代TFT-LCD 生产线开工建设,总投资34 亿元,产能为3万片玻璃基板,主要生产10.1英寸以下数码相框、车载显示、移动显示、手机等用小尺寸显示面板。

  2009 年4月,京东方在安徽合肥开工建设中国大陆首条第6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投资高达175 亿元,产能为每月9万片玻璃基板,主要生产37 英寸以下电视和电脑显示器用液晶显示屏。这是中国大陆首条自主建设的高世代线,也是政府4万亿元投资和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宣布后首个大规模投资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同年8月,京东方又投资280 亿元在北京启动第8.5 代TFT-LCD 生产线的建设。该生产线月产能为9 万片玻璃基板,可生产26~55英寸液晶电视用显示屏。项目投产后,将彻底结束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需求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京东方的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实现了中国大陆液晶显示产业的飞跃式发展,还结束了整个彩电行业多年来对大尺寸液晶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目前,京东方成都4.5 代线自2010 年一季度开始已实现满产运营,且从4 月份开始实现盈利;合肥6 代线已于10 月份正式量产,并与联想、长城、康佳、海信、冠捷、长虹、Vestel、三星、惠普等国内外近30家知名客户实现了产品交付;北京8.5 代线项目进展顺利,主体厂房已于7 月底封顶,计划2010 年12 月底前开始设备搬入,2011 年3季度正式投产。

  上述产线布局完成后,京东方将可生产1.8英寸到55英寸的液晶显示屏,产品覆盖大、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产品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京东方乃至中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转变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