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美国推动智能设施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该机构将向307名计算机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1.5亿美元资助,推动他们在智能设施、协作机器人领域,解决安全通信和大脑相关技术难题。

  在接下来的5年中,每位研究人员将获得50万美元资金,以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并解决关键性问题,创造新的高度以作为科研和教育的学术榜样。

  NSF工程理事会负责人道恩·提伯理说:“该机构致力于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展学术探索和成为领袖的事业,凭借这一奖项,初级科研人员有机会应对重要而独特的研究挑战,并使我们国家的未来更健康、安全和繁荣。”

  NSF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董事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开展长期的研究和教育活动,推动前沿领域的长足发展,并有望通过新突破来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来源:科技日报

  德国联网卡车正式上路

  德国铁路子公司申克运输公司联网卡车车队近日在德国9号高速公路正式运行。采用电子拉杆联结的车队,可以大大减少卡车对路面的占用,并减少燃料消耗,提高行驶安全性。

  德国联邦交通部部长朔伊尔参加当天的首发仪式时表示,全球首个联网卡车车队的启用,将使交通运输更安全,更有效率且环保。

  首个联网的卡车车队将每天三班行驶在慕尼黑至纽伦堡的A9高速公路上。车队目前由两辆带有拖挂的卡车组成,前一辆车有司机驾驶,控制速度和方向,后一辆车利用联网电子拉杆,以及辅助驾驶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联网车队行驶不仅能节约10%的燃油,还提高了安全性。通常司机对路面状况的反应时间需要数秒,而采用电子拉杆,后车上的计算机反应时间可达毫秒级。另外,电子联网卡车车队目前还仅限于同一车型的卡车,对于不同品牌和车型的卡车还没有统一的联结方式。

  来源:环球网

  “量子比特+机器学习”可精准测磁场

  芬兰阿尔托大学官网近日发布消息称,该校科研人员主导的国际团队提出了一种采用量子系统测量磁场的方法,新系统的精确度超过了标准量子极限。此项研究向利用量子增强方法进行传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研究人员称,利用超导人造原子(一种量子比特)的相干性可以改善磁场测量的精确度。他们设计了一个由硅芯片和重叠铝带组成的微型设备,当设备冷却至极低温度时,电流在其中不再受任何阻挡,表现出与真实原子类似的量子力学特性。

  但为了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研究人员借用了机器学习领域广泛应用的模式识别技术。研究员安德雷·列别杰夫解释说:“我们采用了一种自适应技术。首先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让模式识别算法决定如何改变下一步采用的控制参数,从而实现了最快速的磁场测量。”

  研究人员指出,从地质勘探到大脑活动成像,磁场探测都非常重要,新研究可在这些领域大显身手。

  来源:科技日报

  俄罗斯中学校园计划引入人脸识别系统

  俄罗斯教育部长奥尔加·瓦西里耶娃近日表示,为确保校园安全,俄罗斯中学计划引入人脸识别系统。

  俄罗斯教育部新闻处当天向媒体通报说,奥尔加·瓦西里耶娃表示,俄罗斯全国正在推进的“数字中学”计划主要是为了确保校园安全,在目前几十种安保系统方案中,人脸识别系统不仅可靠,而且比其他许多系统成本低,可以防止不相干的人进入校园。

  俄罗斯总统儿童权利全权代表安娜·库兹涅佐娃7月2日对塔斯社表示,为提高校园安全,俄罗斯有关方面已经拟定30项措施,计划于近期提交俄罗斯政府审议。

  来源:新华社

  韩国制定人工智能研发战略

  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报道,韩国第四次工业革命委员会在举行的第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人工智能研发战略。

  韩国人工智能研发战略分为三个方面:确保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人才方面,重点在于培养高级人才,并计划在2022年之前新设六所人工智能研究生院,政府目标是拥有1370名人工智能高级人才。同时,韩国政府还制定了培养350名高级研究人员的计划。据信息通信技术振兴院预测,到2020年,韩国人工智能硕士和博士级人力缺口将达到4500人。2022年之前约投资2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研究。

  韩国科技信息通信部还发布了可解决人工智能领域人力紧缺问题的短期项目,在人工智能领域实施六个月的教育训练,到2021年培养600名产业对口青年人才。此外,韩国政府还规定韩国大学将必须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政府还发布了应用人工智能的大型公共特色项目。例如急诊服务,从急诊患者出现到其抵达医院,人工智能将可以实时监控患者状态。项目还包括新药开发和智能农场等。

  来源:科技部

  日本千叶工业大学研发出两用智能机器人

  据《朝日新闻》网站报道,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未来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出了既可载人,也可载物的“CanguRo”机器人。

  该中心于7月4日对外公开的“CanguRo”是以“贴近人的伙伴”这个概念而研发的机器人。该机器人以意大利语袋鼠命名,全长55~75厘米,重64公斤,前两个轮子有马达,后面也有一个车轮,时速约10公里,可以行驶将近一小时。

  “CanguRo”机器人配备有三维激光传感器和广角照相机等,可检测障碍物,也可以记住自己走过的路,使用者可远距离操控。

  首席研究员大和秀彰表示:“虽然外国在实用化(推进法律完善等)方面领先,但国内也正在探索其可能性。”

  来源:人民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