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驿天下:江南水驿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08 10:34

  “汉驿通烟火,胡沙泛水泉。”中国的邮驿制度肇始于三代,缘起甚早。凡遇通衢,必筑陆驿;凡涉峡口,必凿水驿。水陆驿站虽经千年,却历久弥新,直至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才宣布裁汰驿站。

  兴衰陈变话水驿

  春秋时期,吴越、荆楚毗居江南湿地,境内水网密布,河川纵横。为固邦安本,防范敌军入境,凡主要的水运要道与江河湖口,均陈兵戍边,设驿栖憩。吴王夫差凿通邗沟后,便在沿途险要之地设置驿站,以保障邗沟水运畅通与往来兵船给养。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创制了邮驿制度,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邮驿通道。驿站十里设一亭,亭内置亭长管理。刘邦在发迹之前,就在沛县担任泗水亭长。秦代的驿站不仅具有军需后勤保障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着传递朝廷公文与书函的职责。两汉之际,驿站内设有驿馆,并委派驿使署理内务,还征发当地百姓充当驿卒、驿夫。唐代诗人王建的《水夫谣》,“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描写了官府役使百姓充任驿夫的悲惨境遇。宋代以后,缘于驿站所传递的公文、邸报皆属官府要件,且战时需置办军需粮草,为纾民困、严防机密,遂由军卒替代百姓充当驿夫。

  江南山峦叠嶂、江河纵贯,水驿尤为发达。三国时的孙吴,就在沿河的通衢要冲广置水驿。孙刘联军为抗曹军,双方在柴桑(今江西九江)水驿密商军情。东晋时,江州(今江西九江)、夏口(今湖北武昌)、江陵(今湖北荆州)等沿江各主要城镇与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往来,俱仰赖水驿。当时,陆道日行不过百余里,而水道则奇速,最快可日行三百里。驿道两旁还栽有垂柳,民间唤其为“官柳”。迨至南朝,江南水驿愈发重要,为防范北兵奇袭,府兵皆驻守水道要冲,溯江而上,水驿甚至可直抵吐谷浑(今川藏一带)、交趾(今越南一带)等边陲僻壤。南朝还在沿海港口设立有海上驿站,以加强与海外诸国的往来。刘宋之际,中国与高丽、日本的海上通使十分频繁,两国“乘舶泛海,使驿常通”,驿使或经登州(今山东蓬莱)南渡,或抵达四明(今浙江宁波)北上。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凿通,凡运河沿线均置水驿,江南水驿系统得以完备。据《唐六典》所载,唐开元年间,每30里设一驿,全国共有馆驿1643所,其中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相兼者86所。诗人韦迢在《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中写有“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唐代,朝廷明文规定,驿站应履行递送官文、传檄军情、接送官吏、安抚边民、平息内乱、羁捕逆犯、赈恤灾民、运输物资等职责。驿站犹如天网,可通津达海。唐代驿站最盛时置有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驿站差役2万余人。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商贸往来日益繁盛,舟车辐辏,不绝于途,水驿两旁渐为民商货运关口。宋代还出现了快递业。即急递铺,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内置步递、马递、急脚递等。北宋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金字牌急递铺,快若箭镞,每天可日行五百里。当时,在江陵与桂林之间就设有若干水递铺,衙署利用两湖及广西沿江数千渔民、樵夫充任“水递铺夫”。元代疆域辽阔,领土广袤,驿站更是星罗棋布、脉络相通,不少地方可做到朝令夕至,声闻毕举。元代,驿站被唤为蒙古语的“站赤”,《元史·兵志》中就载有“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急递铺演变成了“通远铺”。

  明清时期,邮驿制度日臻完善。明永乐年间,明廷增设诸多新驿站,两京之间有运河沟联,新设水驿多达41处。明代徽州商人程春宇著有《士商类要》一书,其中收录有南北大运河全部驿程的《水驿捷要歌》。行经水驿的商贾廛旅,以通俗易懂的歌谣,很快就记住了重要的交通节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原为银川驿卒,后因朝廷裁汰驿站,李自成无以生计,遂参加高迎祥的农民军。明代几乎在所有干线上都开通了驿站,置有递运所。除担负驻地指定运输路线的任务外,还要做好海、河运输的集散工作。驿站的主管叫“驿丞”,是没有品级的小吏;杂役被称作“驿卒”。王阳明曾在贵州龙场驿站担任驿丞。

  清中期的邮递系统甚为发达,但主要为官府服务,民间邮递则仰赖票号、镖局。清代的驿站分为驿、站、铺三部分,且不受行政区划所限。“驿”是官府招待官眷和转运官方物资的场所,“站”是传递朝廷邸报、文书以及军事情报的场所,“铺”是地方衙署递送公文、信函的场所。

  晚清以降,在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租界等地,出现了近代邮政制度。1866年,清政府准许海关总税务司署兼办邮政,并成立了邮务办事处,署理具体事务。起初,海关邮政主要是为了方便各国驻华使馆的邮件往来,随后扩展至外侨。此后,海关邮政还代办清政府的往来公函及华人的私人信件等业务。为顺应时代所需,清政府于1890年着手建立了大清邮政。此后,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光绪皇帝于1896年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局,配发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下设邮政局专司邮政事务。1911年,邮传部全权接管全国邮政事务,邮政从海关脱离,一概业务呈交邮政总局署理。民国后,驿站制度彻底被邮政制度所取代。

  长亭短驿甚分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富庶的江南经济推动了江南水驿的勃兴。驿站从最初传递信息,后延展至“军事、钱粮、急务、事给”,功能日益综合化。

  文书传递。缘于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借水为道、行舟代马”是江南民众出行的主要方式。水驿宛若人体经脉,成为官府传递文书、飞报军情、传达政令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陆路快马,日行不过二百里;顺水行舟,日行可达三百里。若是采用水路相兼的方式,速度则更快。因此,江南信息传递俱仰赖水路。

  住宿接待。“驿”最初是人员中途更换马匹或小憩的场所。随着驿路的不断延伸,驿站也兼具招待、住宿等功能:

  一是帝王巡游接驾。隋炀帝杨广因酷爱江南琼花,三下扬州,泛舟巡游,沿途馆驿无不悉心接待,以致民怨鼎沸。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屡下江南,运河馆驿成为接驾侍主的主要场所。二是接待官吏及眷属。官吏衙役出差办事,往往借宿馆驿,赴任的外放官员及家眷亦可暂厝。三是接待朝贡使节。域外各国或外藩使臣入朝觐见,或藩商廛旅过渡,多居馆驿。四是接待旅行官员。明清时期,水驿成为高级别官员巡游江南、借宿小聚的场所。明代地理学家、嘉靖朝状元罗洪先冬游金陵,抵镇江,镇江诸友至乐亭饯别,“是夜宿炭渚驿”。

  仓储运输。随着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漕运成为维系朝廷命脉的所在。凡江南贡赋、钱粮、物产等,皆仰赖漕运,驿站成为官漕仓储和转运的主要场所。苏州府的姑苏驿坐落于胥门外,这里是江南贡赋、土产北上的必经要道。

  驿火照江红两岸

  与陆驿相同,水驿亦置有驿丞管理。据《明史·官职志》记载:“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裯帐,视客之品秩、仆夫之多寡,而谨供应之,支直于府州县、而籍其出入。”

  水驿依据人员与船舶的数量,分置不同等级。据《唐六典·水部郎中》所载:“水驿也分繁闲等第:繁冲者船四,夫十二人;闲驿船三,夫九人;更闲则船二,夫六人。凡水陆相兼之驿,驿马须过河渡津者,增设驿船。如白马津,船四,夫三;同州龙门关则船一,夫三。”

  江南水驿建筑别具风格,除建有陆驿常规陈设外,还置有驿亭、仪门、正厅、厢房、后堂、厨房、库房、浴室等。

  水驿临水处常设驿亭,以作奉迎侍客、官眷休憩之用。吴江平望驿“前临运河,后枕莺湖,湖之浒为亭”,苏州姑苏驿“右有皇华亭,左有月洲亭,相去百步,为使客憩息之所”。

  仪门为礼仪性建筑,设在正堂前,以烘托正堂,严明官阶。吴江平望驿在驿亭之内就设有仪门。

  正厅又名正堂或官厅,是驿丞平日办公、管理驿务的场所。

  厢房为往来使客休憩或驿站办公及服务所用。驿站的厢房数量没有定例,可根据情况自行修造。

  正厅之北设有后堂。嘉兴西水驿在洪武元年(1368)重建时,修有后堂,亦修“为轩、为室”。扬州广陵驿“后堂淮海奇观楼,楼下匾曰礼宾轩”。

  驿站还设有厨房、库房、浴室等生活设施。有的水驿还置有药馆,“凡往来有疾者,于此给药”。

  胥江月影映横塘

  一幅《盛世滋生图》,看尽江南第一都会—姑苏的锦绣繁华。苏州城内商铺鳞次栉比,往来商民人烟稠密,邮驿、民信十分发达。《苏州府志》记载:“驿递之制,见于诸司,执掌甚详。苏为江南要路,凡使传公移水陆行者,昼夜憧憧不绝,铺舍之设皆当列焉。”明代时,苏州府置有水陆驿站九处。横塘驿是明代遗存至今最完整的驿站古建,它位于苏州市郊横塘彩云桥侧畔,毗邻京杭运河,是目前运河上仅存的驿亭遗迹。

  据《横塘驿亭重修记》记载,横塘驿亭始建于明代,具体修筑时间不详,现存驿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所筑。横塘驿亭面南背北,临胥江而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面阔4.6米,进深5.5米,高4.7米。四角有石柱4根,南北各有木柱两根,六梁架,歇山卷棚式九脊板瓦顶。驿亭周围以砖筑墙,南北各辟一门,东西各开一窗。亭南门前的左右石柱上镌刻有对联一副—“客到烹茶旅社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对联边题有“同治十三年六月”。驿亭前立有一石牌,上书“横塘驿站”。进门处的墙上嵌有一块竖碑,上刻“宁浙酒业福禄会公助……首募夏礼周”。

  清代最盛时,横塘驿配有70名马夫、70匹快马、20条快船、60名水手、230名水夫。据《苏州府志》所载,横塘驿原本“北有延实馆,后有楼日昭赐,右有皇华亭,左有月洲亭,相去有布最北为丞厢”,如今已荡然无存。

  【责任编辑】王凯

  □董强 周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