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AI教父

  市值飙升至近1500亿美元,英伟达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AI第一股。股价飞升的背后,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早已燃爆硅谷。连《财富》杂志也将他选为“2017年度商人”,称他是“结合了惊人预见力和不懈执行力的罕见人物。”“杰夫.贝佐斯和伊隆.马斯克那个档次的大佬。”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硅谷的下一个“乔布斯”。

  比肩一众科技大佬的同时,黄仁勋更是被人们贴上了“AI教父”的标签。不可否认,这个“让科技以3倍速前进的男人”正在全球掀起人工智能的巨浪。

  乒乓少年背对喧闹

  当公司股价达到100美元时,有人会剃个光头,有人可能换个发型。而黄仁勋却说,我要再纹个刺青。

  和许多科技大佬不同,黄仁勋的少年时代颇为坎坷。

  9岁那年,他和哥哥被父亲送到了华盛顿州的舅舅家。据他回忆,当工程师的父亲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教育考虑。

  到美国后,舅舅家经济非常困难,很快把小哥俩送到了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黄仁勋后来回忆说:这个学校其实更像一所问题少年集中营,每个孩子都有刀,而同学更是全身刺青。

  多年以后,黄仁勋回想起这段生活时承认,自己也参与了许多淘气活动,比如爬墙上树、偷吃东西甚至抽烟。但这些并没有让自己变坏,反而学会了坚强和适应环境,他认为这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好处。

  在这样生活了两年后,黄仁勋的父母来到了美国,他得以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也许是因为拥有华人基因,黄仁勋的成绩非常优异,并且在乒乓球上展现了过人的天赋。

  13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美国乒乓球锦标赛,结果输得一塌糊涂。为什么会输?回家后,黄仁勋不停地反思,发现自己输在不专注上面:刚到拉斯维加斯的他被城市的美景所吸引,在比赛前一天晚上仍然在商业街上闲逛。

  此后,他开始以专注的态度对待乒乓球,结果在两年后获得了美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双打第三名。乒乓球赛的这段经历,让黄仁勋终身受益,创业之后的他对于工作也是极度专注。

  承诺30岁当上CEO

  16岁那年,黄仁勋通过高中联考,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主修电子工程。

  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业有成,还赢得了爱情。

  Lori是他实验室的伙伴,也是心仪的伴侣,为了赢得芳心,他许诺Lori,自己会在30岁之前成为一家公司的CEO。

  1983年,黄仁勋毕业,对于一个电子工程专业的青年人,硅谷是他们心中的向往之地。那时候的全球半导体产业方兴未艾,英特尔、AMD还并非如今天这般影响力。

  黄仁勋硅谷之路的第一步,就是加盟AMD并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师。两年之后,他跳槽到LSILogic,这也是一家芯片公司,但主打业务并不是CPU,而比较倾向于芯片的图形处理。

  在LSILogic的设计部门呆了两年后,黄仁勋就要求调到销售部门,直到后来成为集成芯片部门的总经理。

  也正是在工作期间,黄仁勋结识了他后来创业的合伙人——SUN公司的两位工程师克里斯和普雷艾姆。三人经常到硅谷高速旁的一家咖啡馆相聚,畅想未来。

  1993年,在两个好友的鼓动下,黄仁勋创办了英伟达,立志打造一个图形芯片帝国。因为既有技术又懂销售,黄仁勋担任了总裁兼CEO。他特意挑选了1993年2月17日上班,因为这一天是他30岁的生日,也正好兑现了他对妻子的承诺。

  “核弹狂魔”

  尽管当时的图形芯片市场接近于空白,但过于注重技术的英伟达多次面临失败甚至死亡。黄仁勋痛定思痛,最终决心走出技术的迷圈,向市场学习。黄仁勋说,“我曾经尝试去做手机的生意但失败了,那又怎样。我认为,生意上的失败并不重要,而是我们有没有学习到什么。”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图形处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黄仁勋预判,计算机需要一种专门的图形处理器(GPU)来分担CPU的压力。

  这个想法最终在1999年变成现实。那年8月,英伟达推出GeForce256。作为全球首款GPU,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图形芯片的格局。

  随后,黄仁勋提出令对手胆寒的“黄氏定律”:显卡芯片的性能,每6个月提升一倍。该定律与著名的摩尔定律相仿,但进化速度是后者的3倍。

  这种近乎疯狂的产品更新速度,让很多跟不上节奏的厂商纷纷离场,英伟达则继续巩固行业领袖的地位。

  新世纪初期,ATI是唯一可以与英伟达抗衡的企业。此后,AMD收购ATI,英伟达与AMD从那时起成为生死冤家。

  为了赢得竞争,英伟达也曾匆匆推出GTX480、GTX590等显卡,结果由于超频温度过高,两倍于A卡,多次发生自燃事故,市场口碑滑坡,甚至有网友直播GTX480煎蛋的过程。

  最滑稽的是,在一档军事节目中,有主持人在介绍如何攻击航母时,一脸正经地说,搭载了690战术核显卡的榴弹,只需一发就能摧毁一个航母群。

  旋即,这些搞笑的代号被复制到英伟达和黄仁勋身上。很多人称英伟达是“核弹工厂”,而黄仁勋也摘得“两弹元勋”、“核武狂魔”、“爆破鬼才”之类的滑稽外号。

  面对不利的局面,英伟达不断在芯片架构上下工夫。随着Maxwell、Pascal等全新架构的发布,最终把发热大户的名号甩给了隔壁AMD。

  主导变革

  “要做只有你做的到,而别人做不来的事。如果别人也能做到,就让别人去做。”黄仁勋曾这样说。

  尽管几乎所有半导体公司都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分一杯羹,但早早下注的英伟达已经占得先机。黄仁勋的公司迄今仍保持在GPU中约70%的市场份额,英伟达股票两年里翻了十倍。

  2011年,黄仁勋预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将在未来大爆发,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汽车驾驶带来变化。于是,他决定展开全面布局,要求所有工程师立刻学习深度学习技术。

  起初,AI团队只有数十人,半年后扩增至数百人,一年后达到了千人规模,到了2017年,公司从上到下所有的人都在着手研究人工智能。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细分市场,英伟达在该领域占据绝对领导地位,不但与奥迪、特斯拉、丰田等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而且推出了全球最领先的自动驾驶平台NVIDIADRIVE,并吸引超过150家公司研制基于该平台的自动驾驶汽车、卡车、高清制图及服务。

  VR、AR硬件領域,市场中更是清一色的英伟达芯片。全球前十大超大规模企业的数据中心,也都在采用NVIDIA的GPU加速器。

  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IBM在20世纪50年代主导了大型计算机,微软和英特尔在个人电脑市场逐渐兴起,苹果和谷歌让智能手机变得无处不在。这个世界下一次的变革正在发生,而英伟达就是主导着变革的公司。”

  摘自:《英才》2018年5期

  谢泽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