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自动驾驶企业Drive.ai 推出无人驾驶车队

  近日,自动驾驶企业Drive.ai推出由日产NV200面包车改装的无人驾驶车队,Drive.ai长达6个月的定点测试将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测试之一。

  当Drive.ai的试点项目启动后,其汽车将在弗里斯科的North Platinum廊道周围运送员工、居民,以及Hall Group物业的顾客。

  测试的主要范围包括霍尔公园(Hall Park),一个大型写字楼,以及占地36公顷的体育、住宅和娱乐区。乘客将使用类似于Uber的智能手机应用,在几个固定的接送点按需呼叫Drive.ai的无人驾驶汽车。最初,Drive.ai的承包商将坐在驾驶座位上监督每次载人服务,但几周后,他们将会转移到乘客座位上,更多承担陪伴的角色。再过几周后,这些承包商将被去除,只剩下远程操作人员来监控车辆。

  来源:腾讯科技

  CHIME射电望远镜捕捉到神秘外星信号

  近日,科学家通过CHIME望远镜在加拿大捕捉到来自太空的低频快速射电暴(FRB),时间仅持续几毫秒。这是科学家首次探测到频率低于700兆赫兹的无线电信号,也是探测到的少数快速射电暴之一。目前科学家未查明该信号的确切来源,但称可能来自黑洞或先进的外星文明。

  探测到的信号被命名为FRB 180725A。来自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帕特里克·博伊尔(Patrick Boyle)是第一个将探测到低频快速射电暴的消息报告给天文学出版社“天文学家电报”的人。其后,他接收到了更多的快速射电暴,频率有低至400兆赫兹的。博伊尔称,这些信号与已知的地面活动或地面无线电频率干扰没有关系。

  来源:环球网

  俄瑞科学家发现生物体细胞能够传输2比特以上的信息量

  俄罗斯和瑞士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体细胞能够传输多达2比特以上的信息量。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G-蛋白偶联受体是目前半数现代药物的靶标。因此,弄清楚细胞通过这些受体能够可靠接收的信息量大小至关重要。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生物医学院药理学和药剂学系专家开展的实验采用生物信息和计算机建模方法。他们对细胞施加不同浓度的化学信号并记录下细胞的反应。在反复刺激毒蕈碱受体的情况下,通过测量个体细胞的钙响应,科学家们证明了G-蛋白偶联受体能够传输至少2比特的信息量。这一数值比之前认为的要高得多,意味着细胞能够可靠区分至少4种浓度水平的激动剂(即引发受体应答反应的化学物质)。

  研究人员指出,上述发现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生物学界的谜团:细胞内的信号传输原理。实验结果将对所有从事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的人员有益。

  来源:科技部

  印度将重磅推出云计算政策:数据存储必须在印度境内

  据了解,当前印度政府正在拟定新一轮云计算政策,希望在印度产生的数据根据其要求储存在该国境内,数字支付和电子商务部门的本地数据存储要求也正在计划中。

  为了促进印度数据本地化,政府最终确定了一项总体数据保护法。当局希望将信息存储在本地,以便在进行调查时更容易获取信息。今年7月,印度称其联邦警察已开始调查剑桥分析公司滥用 Facebook用户数据的情况,新德里怀疑其中包括有关印度用户的信息。

  印度科技巨头Infosys联合创始人Kris Gopalakrishnan(戈帕拉克里什南)领导的云计算小组报告草案表示,由于印度的IT法律框架对云计算来说“不够”,因此需要一种“前瞻性”的数据保护机制。

  来源:腾讯科技

  韩国开发出具有高灵敏度的可弯曲透明触摸传感器

  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延世大学利用纳米粒子开发出具有高灵敏度的透明柔软压力传感器。

  目前,透明柔软的可穿戴设备备受关注,但由于技术方面存在局限性,一直无法商用化。该技术需要复杂的表面处理工艺,在提高触摸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同时,导致了结构透明度降低,无法同时提高传感器的敏感度和透明度。研究组通过透光性较强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进行制作后,放到触摸传感器表面,利用粗糙的表面,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感器的感知性能。即使透过触摸传感器,也不会发生颜色变化,大大提高了透明度。该技术不仅制作工艺简单,还可以使用厨房用保鲜膜、OHP胶片等多种日常材料进行制作,非常经济实用。

  研究组称,该技术是同时具有高灵敏度和透明度的压力传感器,目前成功用于血压测量、健康护理机和3D触摸键盘技术。今后将广泛应用于用户触摸界面和可穿戴设备。

  来源:科技部

  日本利用人工智能精准无创诊断大肠癌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对人类尿液中相关成分含量分布图谱进行分析,依靠人工智能(AI)技术成功地对大肠癌进行了高精度的诊断。该成果发表在瑞士学术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Cancers》上。

  该团队长期潜心专攻代谢物组学,对人体内数百类代谢物进行全面测定,通过对代谢物的检测来诊断癌症。在本项研究中发现,相比健康人及大肠息肉患者,大肠癌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聚氨类化合物。

  课题组在采集尿液时,首先连续3天早中晚对每个人进行多次采集,从而消减了不同时段代谢物的浓度差。其次,在非癌对照组中,不仅有健康人,还有息肉患者,这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他们成功观测了每人尿液中各种聚氨类化合物分子的浓度,从而形成它们的浓度图谱,然后再将这些图谱交由人工智能进行学习,最后实现了对大肠癌患者的高精度识别。

  来源:科技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