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大鱼要会打窝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27 14:46

说起钓大鱼,首先叫人想到的就是打大窝、重窝,然后死守,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于是,装备竞赛就这样开始了,每个人都不甘于落后他人,看别人打50斤窝子,好,我一定要打60斤以上,然后再升级。据我所知,一个窝子内各种窝料一次投入数百斤的一点不少见,一个窝子累计打入各种窝料以吨计也不少见。但是,打着打着你就会神奇地发现——鱼停口了,再然后就是继续加大窝料的投入量,加大加大再加大后得出的结论是:“不知道咋的了,好几个星期不咬钩了呢?”其实,罪魁祸首就是窝子。

别让打窝变成盲目喂鱼

水库的面积比较大,大鱼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大,如果不打窝子确实很难把鱼诱过来,所以,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打窝的,不过打窝子是个技术活。我们先分析一下常见的大窝和重窝。这两种打窝子的方式最常见,事实证明也最没效果。

大量的窝料扑通扑通持续不停地打进水里,肯定会把窝内原有的鱼全部惊散。窝子安静下来后,四面八方的鱼又陆陆续续地被吸引过来,捡食里面的窝料,快的话,只需要个把钟头,就可能有大鱼进窝,但是钓不到,给人一种没发窝的假象。试问:窝子里有那么多可吃的东西,得什么样的概率才能让鱼发现并吃到钓饵?这个窝子就像个免费的大食堂,大大小小的鱼一拨一拨地来,吃饱了又一拨一拨地走。窝料呢,也越剩越少,先是粉状窝料消失,然后是一些小颗粒的残留也越来越少,同时大个体的颗粒也遭到消耗,直到窝料中仅剩的大颗粒物的密度越来越小,窝内的鱼发现钓饵的机会就越来越大。这就是所谓的发窝了。而实际上,在所谓“发窝”之前,窝子里早就有鱼了。

这就是打重窝的发窝经历,窝子越重,发窝的时间就越长,然后会迎来一个上鱼的高峰期,再然后窝料的残存越来越少,被吸引来的鱼也会越来越少,若不及时补窝,这个窝子也就没落了。这就是一个把乱七八糟的所有东西都掺到一起打重窝的窝子周期。

还有些人片面追求窝子活力的长久,只用固态的颗粒物打窝,比如老玉米和嫩玉米,这种窝料打出来的重窝确实相对持久,但是发窝也极慢,等待发窝的那段时间就被浪费掉了。其实,太多的人只看到了投喂食物诱鱼,却忽略了打窝子的诸多细节,比如决定窝料成分和投喂量多少的诸多因素,以及粉状物、小颗粒物、大颗粒物、缓溶解物的作用。搞不懂这些,打窝就成了盲目喂鱼。

打窝的正确方法

如何成功地打出一个窝子,绝不是把大量的窝料投到钓点里那么简单,这里面大有学问。

粉状物,以麸皮之类的为代表。我个人比较推崇这类东西。因为这种东西在水下溶解得很快,扩散也快,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窝,快则半小时就能发窝。以这类东西为主的窝料我们叫它“虚窝”。虚窝,顾名思义就是没什么实际可吃的东西的窝料,溶解后都是雾状物。这类东西还有一个好处——它在水下溶散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即使打了很多也不会把窝子打死。如果麸皮中加入少量的玉米粒,效果就出来了——麸皮溶散快,起到快速诱鱼的作用,玉米粒在窝内保持的时间更长,起到的是留鱼的作用。把鱼引来,又能把它留住,还不使它吃饱,那么这个窝子就算成功了,差的就是如何让窝内的鱼发现钓饵。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喂鱼不是我们的目的,钓鱼才是关键。

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窝饵分家,即钓饵和窝料有区别。比如窝料用的是老玉米,那么钓饵就用嫩玉米或者面饵。当然了,针对不同的对象鱼以及当地对象鱼的食性,我们还可以选用其他钓饵,如田螺、河蚌、红薯、小豆饼块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窝内的大鱼更容易发现钓饵,提高上钩率。只是太多的人不这么做,窝内有大量的青玉米时,他们同样用青玉米作饵垂钓,鱼发现钓饵的难度就像在一碗大米中寻找特定的一颗大米粒一样很难很难。窝饵分家呢,则像在一碗大米中寻找一粒绿豆一样,容易多了。

另一种做法是钓饵窝料高度统一。刚刚说了,窝饵不分家,进窝的鱼寻找钓饵的难度会很大,但是如果减少窝料,那么这个难度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假设窝料中的固态物是青玉米,钓饵也是青玉米,那么打窝用的青玉米分量一定要很小,几十粒足够了。想象一下水下的情况:大鱼被扩散很远的粉状物引进了窝子,窝内的粉状物呈雾化状态,不可食,流连徘徊间,它就会发现窝内有青玉米,然后一粒一粒地捡,捡着捡着就会吃到钩上。毕竟这个窝量不大,大鱼的食量又大,所以一条针对不同的对象鱼以及当地对象鱼的食性,我们还可以选用其他钓饵,如田螺、河蚌、红薯、小豆饼块等,图为田螺大鱼进窝就很可能上钩。也正是这个原因,有鱼上钩后一定要补窝,补窝子的量也不要大,还是几十粒,打多了上鱼就慢了。

我和我的朋友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朋友曾问我:“照这个理论,窝子里干脆不打玉米,只有钩上的一粒岂不是更容易被鱼发现?”当时我俩正在厨房做饭,我拿起一粒大米扔到地下,问他:一粒大米能引起你的注意吗?然后我又抓起一把米对他说:要是我把这一把大米都撒到地上你是不是就看见了?一粒钓饵目标太小,被鱼发现的概率也太小,成片的玉米目标倒是大了,但是吃到钓饵上的概率又低了。既能让进窝的鱼发现食物又能使它很轻易地吃到钓饵,这才是恰到好处的量。听起来打窝子似乎很简单啊,没有说得那么玄啊?其实,这只是笼统地说而已,面对具体的水情和鱼情时,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比如面对闹小鱼这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你该如何应对呢?我能给出的答案也是两种。有人可能会说,直接打青玉米或者老玉米不就完了吗?我说不对,这么做能保证小鱼不去骚扰窝料,但是不能保证小鱼不去骚扰钓饵,比如用面饵垂钓的时候。说到这里,还会有人说,干脆钓饵也用玉米不就完了?这的确是个办法,不闹小鱼,还能钓到大鱼。不过,用固态钓饵肯定不如面饵上鱼率高,这是个事实吧?咱们研究的就是怎么多钓鱼,所以大多数的时候还是面饵比较合适。那么,用了面饵又怎么躲避小鱼的骚扰呢?打窝子的时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以刚说的窝料为例,粉状物加固态物的窝料,里面再加入一些小颗粒物就可以分散小鱼的注意力了。这种小颗粒物可以是碎米,也可以是那种呈小颗粒状的商品钓饵,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

掺入了这些东西,还要充分预估出这些东西能在水下保持多久。碎米本身不溶解,但是可以被小鱼叼走,小杂鱼的数量决定了碎米的数量以及投喂周期的长短;同样的道理,缓慢溶解的商品饵小颗粒要多久才能完全溶散,心里有没有数?这决定了一个投喂周期。还有,小鱼的品种是什么?如果是以上层的小鱼为主的话,是不是应该考虑用比重轻的小颗粒物?如果把它们留在上层,不让它们下底,是不是效果会更好?这就是我要介绍的第二种应对办法——用散饵配合窝料。散饵中加入比重较轻的小颗粒物,入水即开始脱落,把上层的小鱼留住,这样钓底的话就会安静许多。饵团的大小和小颗粒的比例视小白鱼的密度决定,最大的我用过鸡蛋大小的散饵,十几竿下去,水面上密密麻麻一层小鱼,但是钓饵到了水底却非常安静。总之,配合散饵的窝子越养越好。还有一点很重要——面对小鱼,要想办法分散它们的注意力,而不是一味地躲。事实也证明了,小鱼虽然可恶,但是钓点里大量小鱼活动所产生的水流,会把这里有食物的信息远远地传播开来,大鱼就是循着这些痕迹找到窝子的。

以上的这些仅仅是我举的一个例子,我的目的不是推荐这款窝料,而是想以此为例,让大家能够举一反三地去运用。而且,书面上的文字毕竟和水边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大家一定要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

鱼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果是小鲫鱼、小鲤鱼闹窝,数量还很多,又该怎么办?用哪些窝料去分散它们的注意力?如果水下有暗流,应该怎么克服?还有,窝量和鱼的体型是什么关系?鱼大,是不是吃得就多,窝量是不是也要相应加大?在不同的季节钓相同体型的鱼,窝量是不是应该有所增减?投的窝料是否易于消化,易于消化的和不易于消化的在量上应该有多大的区别?目标鱼是哪种鱼,应该用什么打窝,目标鱼在该水域的食性是不是有什么偏好?诱鱼一定要靠食物吗?对养殖鱼来说,模仿颗粒机喷射出的颗粒落水声是不是会起到同样的效果……其实,打窝子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钓大鱼是个技术活,为了钓大鱼,打窝子也是个技术活,不是单纯地把食物扔进水里等着大鱼过来那么简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