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需要被更认真地传承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8-29 09:40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自然像以往一样在朋友圈里流转着祝福和节日的由来。但也有人说端午节不应该说“节日快乐”,不应该吃粽子,因为这是祭祀屈原的节日,粽子更是不能吃的祭品。
另一边又有专家在辟一个非常古老的“谣” — 端午和屈原之间其实并没有因果关系,端午节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出现的节日。种种争论不亦乐乎,你要是认真点,那拿到嘴边的粽子大概都不知道该不该吃,不知道这个节到底该怎么过了。
说起端午,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除了粽子,大概就是屈原了,而且无论妇孺,大多都能说上一段端午和屈原之间的关系。按照习惯性的说法,端午是为了纪念当年殉国投江的屈原,人们为了避免江中鱼虾、水鬼啃噬屈原的身体,将糯米等物投入江中给鱼虾喂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包粽子。这种说法不仅流传甚广,而且人们也乐于接受,毕竟一个节日有英雄还有美食,既有精神食粮,也有物质食粮,岂不快哉?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偏有人不愿意这么糊里糊涂地过节、吃粽子。
有专家考证说,其实端午节的出现要比屈原所生活的年代更早,极有可能屈原当年也过过端午节。节日里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两大活动其实与水神,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蛟龙有关。当时的先民以龙为图腾,粽子其实是为了蛟龙所投。
也有说法是端午之俗起于驱瘟神。因为端午时节,南方之地毒气弥漫,须采百草众药辟恶治病、解瘟消毒,所以也有在家门悬挂艾叶、菖蒲的习俗。而龙舟实际是法船,法师拘捕瘟鬼后,划出大海,以火烧毁。
乐于考证这些的不仅有今天的专家们,其实早在 20 世纪初,对于这些,我们熟悉的闻一多先生和民俗专家江绍原就有所考证研究。江绍原曾发表《端午竞渡本意考》,认为龙舟竞渡是一种“禳灾”的仪式,更直观地说,其实就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
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既有考究的严谨,也更愿意以一种温暖的视角去看待这种习俗的演变。他认为,将端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让节日脱离原始的生存需求,赋予它更多的精神意义。
如今,屈原与端午已密不可分,也没有必要分离。正如闻一多说:也许正因如此,才足以证明屈原是一个真正的人民诗人,惟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惟其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
我们今天厘清端午和屈原的关系,也无意贬损屈原,或抬高什么,更不想将屈原和端午剥离开来,毕竟这种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民族智慧的体现。这么做只是传递一种态度,即使面对传统也不应一味地接受,更应该清清楚楚地传承。
我们要认真对待和传承的不只是一个端午节。中国的节日、习俗,大都伴有一个个美好的故事,除夕的年兽、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焚绵山”、中秋的兔儿爷、七夕的“鹊桥会”……
这正是民族文化中的浪漫基因,理解这些故事也是理解中华民族必须经历的部分。
不过,每个节日的诞生都与广大人民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在这些浪漫的故事背后大都有一些不够浪漫的渊源,可能会因为过于理性和务实而消弥节日的美感。虽然听起来不够美好,但理解这些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一个个节日和传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个个组成部分,如果都糊里糊涂,又怎么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得更好呢?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糊涂,才让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慢慢失去吸引力,甚至不能和电商们发起的购物节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