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58同城深思的是,商业信誉的损伤迟早会转嫁到公司业务上,尤其对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被舆论贴上负面标签,其未来发展将很难摆脱用户的不信任感
“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这则在公交电视循环播放的由杨幂代言的洗脑式广告语,让不少人记住了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58同城”,WUBA.N)。
不过最近,58同城却因虚假信息而被人频繁提起。不仅如此,今年以来58同城已被监管部门点名、约谈十多次,也是因为虚假信息及违背诚信。
投资者和用户极度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监管部门的约谈不断,58同城的虚假信息问题却一直不能得到解决?公司在内部管理流程中是否做出相应的改进?
就此类问题,《投资者报》记者联系58同城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这些问题暂不予回应。”
监管约谈不断
日前,58同城被爆出存在大量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且涉嫌诈骗的公司,受骗者被骗金额从730元~1890元不等,涉嫌诈骗金额或超数百万。
其实,这已不是58同城第一次被爆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据了解,今年6月份,58同城、赶集网被爆出存在招聘陷阱,超过5500名被害人受骗,诈骗金额近亿元,甚至有人落入卖淫窝点、诈骗集团。诈骗金额最高的一份判例中,受害者2000余人,被骗中介费共计6270万元。
针对此事,58同城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将针对平台用户求职过程中的时间与财产损失进行平台赔付,并联合公安司法部门,严厉打击“网络黑产”。
看起来公司的态度很坚决,但在此次风波过后,虚假信息仍在源源不断地从58同城上发布出来。
9月初,北京市住建委曾通报称,58同城等网站房源发布不规范,对个人发布房源信息审核把关不严,存在对发布主体身份认证、房源真实性核实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求立即整改,下架不合格房源信息。北京市住建委抽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房源信息约2000条,其中58同城和赶集网约为1300条,占比超过六成。
9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再次表示,58同城等网站仍然存在部分房源信息未公示营业执照及经纪人员信息卡的问题。如仍整改不到位,将会同互联网监管部门联合惩戒。
为何屡禁不止
此前,58同城曾解释称,在其平台发布信息,都需要通过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以及手机号、人脸识别、身份证验证、芝麻信用认证、银行卡等综合资质进行审核。所有在平台上发布的职位信息,均需要通过“系统+人工”的双重审核,方能在页面上展示。任何触发诚信管理系统的预警,都将限制发帖权限,发帖无法通过。
既然58同城自身有这么严格的审核制度,再加上相关监管部门都如此“三令五申”地要求58同城整改,可为何58同城总是杜绝不了虚假信息?据不少市场人士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并非58同城做不到,更可能是“不愿意”。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58同城之所以难以杜绝虚假信息存在,或许与其盈利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加上58同城作为上市公司,其业绩备受各界关注。从盈利模式来看,58同城是一个综合型信息发布平台,但其收入来源主要与付费服务有关。倘若加大审核力度,将所有不符合资质的公司拒之门外,势必去掉一部分收入,公司业绩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根据58同城的财报看,主营业务主要包含会籍、在线市场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和其他服务,其中,在线市场服务的收入占比最高。数据显示,自58同城2013年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在线市场服务的营业收入逐年激增。2013~2018年上半年期间,该业务的收入分别为3.6亿元、7.6亿元、25亿元、43.6亿元、59.8亿元和36.8亿元。同期,会籍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亿元、8.5亿元、19.3亿元、29.5亿元、37.9亿元及20.9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58同城而言,恐怕本身也缺乏严格监管信息发布主体的内在动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信誉的损伤迟早会转嫁到公司业务上,尤其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如果被舆论贴上负面标签,其未来发展将很难摆脱用户的不信任感。
未来如何转型?
58同城的盈利模式客观上存在“容假”空间,于是未来如何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就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那么这种模式将持续多久?公司将做出怎样的改变?
在此前的业务发布会上,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谈到了58同城的转型问题,他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强对新业务和主营业务的投入,以确保长期发展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抢占市场空间。”
这里所说的新业务指的是“转转”与“58同镇”,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58同城为了新业务可谓“费心费力”。2018年上半年,58同城光广告费就耗资1535亿元,同比增长48.4%,这意味着每天花费8亿多的广告费。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8同城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仅为7亿元,尽管同比增长16%,但与广告费之间有着219倍的差距。
由此市场上有声音质疑,58同城宁愿耗资千亿投广告,也不愿意花更多的钱去提升技术去除虚假信息。长远来看,58同城还能继续实现高收入、高增长吗?或许尚需时间来验证。
《投资者报》记者 向劲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