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沉淀真情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广东,扶贫
  • 发布时间:2019-01-06 15:07

  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杨伟强专访

  广州市10个区与毕节市、黔南州23个县(市、区)建立了“携手奔小康”结对关系;广州市投入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毕节和黔南的贫困县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发展种养农业,带动八万余人增收脱贫;多渠道招商引资,毕节和黔南共引进企业投资项目165家,完成实际投资额54.79亿元;广州与毕节、黔南合作举办97期劳务培训班,向贫困户提供10万余个就业岗位。

  扶贫现场直击

  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

  毕节,深秋的天气,与贵州省大部分地方相似,大雾弥漫,阴雨霏霏,体感寒冷。用广东人的话讲就是“湿冷”,是那种往骨子里“钻”的冷。

  清晨大早,一行人离开市区驱车赶去海拔2200多米的国家深度贫困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高速公路上,雾气越来越浓,100米,50米,30米,能见度越来越低,越野车开启了雾灯。时速也一直控制在40公里以下。

  利用行车的空隙,杨伟强告诉《小康》记者,此去的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务院确定的贫困县、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总人口超过150万人,平均海拔2200米,居住着彝、回、苗等18个少数民族。

  “威宁的正常气温会比市区低个好几度”,见识了毕节市区的“湿冷”,杨伟强的话让一行人感受到阵阵“寒意”。

  越野车开始驶过贫困县赫章县的地界,忽然,一直伴随的大雾不知不觉消散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缕缕金色的阳光,云贵高原上久违的晴天出现了。见多了“天无三日晴”,大家的心情立即随着阳光变得兴奋起来。

  车行两个多小时,走到高速公路的尽头,到达了威宁县城所在区域。

  现在是上午十时左右。今天到访的第一个点是一家服装厂。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产品全出口的女性内衣生产企业,经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牵线搭桥、引进落地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厂房共五层,全部投产后可吸纳2500多人就业。目前已招收了300多人,其中15%左右的员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从厂区告示牌上看到,这里的工人月工资最高超过了4800元。一位来自特困家庭的员工告诉《小康》记者,她在这里有时一个月能拿近5000元工资,而在老家,这是她那五口之家靠种玉米一年的收入,真正实现了“一人上班,全家脱贫”。

  看完服装厂,杨伟强带着一行人来到第二个点,羊街镇交河村与蛇街村,是威宁县的一类贫困村。来自广州的两家农业公司在这里种植蔬菜和花卉,是“产业扶贫”和“资金帮扶”的重点项目。除了少数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在公司打工的都是从本地招收的农民,其中约20%是建档立卡的特困人员。杨伟强介绍说,当地贫困户与普通农户通过引进广东的农业龙头公司,以四种形式脱贫致富:一是取得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二是广东财政资金投入后以贫困户入股形式获得分红,三是在农业公司打工挣钱,四是通过在农业公司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后,自己创业致富。离开时,杨伟强特地“拜托”羊街镇党委书记,脱贫任务重,时间紧,一定要加快推进项目的实施进度,让项目尽快产生效益,让贫困户尽快增加收入,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吃过午饭,一行人立即驱车前往下一个点--双龙镇水潮村。深秋的高原阳光,慵懒而温暖,路边的银杏树一片金黄。利用行车的一个多小时时间,杨伟强在车上打了个盹。这也是一个农业扶贫项目,来自广州的公司--全国最大的江南果蔬批发市场在这里建起了“中央大厨房”式的物流配送中心,打造集农产品种植、仓储、物流、配送、深加工和电商于一体的农业高效扶贫示范园,目前已初见成效。在现场的冷库里,记者看到一箱箱的红菜苔和西兰花菜正准备发往广州。

  威宁物产资源种类繁多,拥有耕地332.5万亩,与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区域性气候一道营造了著名的南方“马铃薯之乡”、“冷凉蔬菜之乡”、“苦荞之乡”。

  来自广州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正与当地资源结合,助力脱贫攻坚。杨伟强向《小康》记者表示,“要实现长期、永久、持续、稳定的脱贫,必须发展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内生动力,没有产业就没有稳定的就业。”

  看项目,抓进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杨伟强每到一处,都是直奔主题,直面现实问题。现场办公,提高效率。无论是驻县的帮扶干部,还是进行产业帮扶的企业,见了杨伟强都像见了老朋友一样(不少企业都是杨伟强亲自从广州“请”过来的),说话也很直率,有问题说问题,从不拐弯抹角。当然,最后杨伟强都会向驻县干部和当地干部“请托”:务必抓紧时间,尽快落实项目,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贵州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还有不少贫困区域在大山农村,群体主要是山区农民,他们很多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山里,增收困难是他们脱贫最大的痛点,如何帮助贫困户增收,尽快脱贫,一直是我最大的烦恼。还有一些贫困户住着危破房,喝不上安全自来饮水,一直也是我的牵挂和顾虑!”

  马不停蹄,继续前往下一个考察点,此时已是下午四点钟左右……

  东西部扶贫协作介绍

  杨伟强,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广州市对口贵州省毕节市和黔南州东西部扶贫协作总领队。同时,杨伟强还兼任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黔南组组长和黔南州政府党组成员……

  1968年出生的杨伟强,是广东省饶平县人。对于“东西部扶贫协作”,他称得上是一位“老扶贫干部”--早在2010年至2013年,他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委副书记,有过三年半的援疆经验。“参与脱贫攻坚,既是政治任务,又是锻炼机会,在付出艰辛的同时,自己也经受了历练,个人的境界和情怀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杨伟强说。

  从2016年9月开始,杨伟强的工作辗转大西南,在广州市、毕节市、黔南州三个地方“跑来跑去”,广州到毕节,1100多公里;广州到黔南,900多公里;毕节到黔南,350多公里。这个不对称的三角形让杨伟强的工作,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珠三角地区“长夏无冬”气候与贵州的高原“天无三日晴”截然不同,也让杨伟强防不胜防多次“中招”,扶贫组的司机都记得,杨伟强在毕节市的感冒次数,与他跑县镇村扶贫点的次数是成正比的。尽管如此,杨伟强还是告诉《小康》记者,“请你们放心,组织交给的任务很重,时间紧迫,虽然我已年到半百,身材‘苗条’,但身体还是棒棒的,各项指标都正常,体重30年没变过。”

  杨伟强“棒棒的”身体得益于他童年的农村生活,他的童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转型前夜,国民经济进入了最低谷,人的生存压力也到了极限。这养成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不怕苦的性格。在中山大学读书时,他曾任学生会主席,还入了党。参加工作两年多,升为副科级干部。仅过了一年多,通过公开选拔成为副处级干部。在援疆期间,他曾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并因此做了耳朵手术。援疆结束时,他获得了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援疆先进工作者”。2018年7月,杨伟强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杨伟强任组长的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黔南组,被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杨伟强介绍说,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乌蒙山腹地,全市人口近千万。上世纪八十年代,毕节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人民生活十分艰难,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1985年6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对毕节市的扶贫与脱贫工作做了重要的批示。1988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探索实践的新征程。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历史使命。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贵州省委要求毕节市全力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高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高地,对口帮扶、多党合作的高地,实干作风、奋斗精神的高地”,与时俱进打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

  截止到本次报道采访,毕节市贫困人口81.82万人,贫困发生率10.04%。

  而杨伟强亲任扶贫组组长的黔南,其全称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多民族聚居地。全州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州总人口约400万人。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低收入群体增收比较困难。截止到本次采访时间,黔南州尚有贫困人口37.75万人,贫困发生率9.95%。

  杨伟强说,“扶贫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守规矩、善作为、敢担当、重情怀、甘奉献。这是我担任组长给大家定的团队精神。尤其是要有家国情怀,草根情节,奉献意识,只有具备这些,才会真正落实‘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扶贫经验总结与思考

  作为一位“老扶贫”,杨伟强向《小康》记者畅谈了对扶贫工作的思考和想法。

  杨伟强认为,自己作为广东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始终不敢怠慢,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根据“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的总体原则,按照“一手抓对口帮扶,一手抓交流协作”的工作思路,对标对表考核,结合当地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资金支持、人才交流、社会帮扶、携手奔小康等6大方面内容,坚持“三个聚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聚焦增强自身内生发展动力,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内容,狠抓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接受国家扶贫办的年度考核中得到了考核专家组的好评。

  扶贫协作组积极协调两省和三市州高层互访,广州市分别与毕节市和黔南州制定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并分别召开了5次和4次党政联席会议。广州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广州市对口帮扶毕节市五年规划》《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五年规划》和2017年、2018年广州市对口帮扶毕节市、黔南州工作要点以及广州市对口帮扶毕节市、黔南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广州市10个经济强区(从化除外)与毕节市、黔南州23个县(市、区)全面建立了“携手奔小康”结对关系。为加速帮扶资金向基层延伸,在区县结对的基础上,探索村镇结对,协调广州有关街道(镇)、企业与结对县的150个乡镇、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围绕党建、产业、人才、教育、医疗、民生等多领域开展因地制宜的帮扶协作。

  在加强资金帮扶,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近三年来,广州市共投入财政资金9.29亿元用于毕节和黔南的贫困县改善卫生教育条件,投入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民生基础设施,发展种养农业产业,项目建成后带动当地贫困户近2万户,八万余人增收脱贫,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积极组织工作组干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加强谋划策划,提高项目的精准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千方百计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发动社会参与支持帮扶工作。

  在加强产业合作,突出造血帮扶方面。杨伟强一直给同事强调一个观点,“授予鱼,更要授予以渔。我们在提供财政帮扶资金、解决当地民生短板的同时,更注重产业扶贫。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近几年大投入带来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优势,加上与珠三角大湾区的地缘优势,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时机优势,给广东企业拓展市场、寻找新的投资带来商机。”近三年来,广州市场销售毕节、黔南绿色优质农产品25.94万吨、13.72亿元。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毕节和黔南共引进企业投资项目165家,完成实际投资额54.79亿元,拟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万余人脱贫。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合作,2017年广东游客到毕节、黔南两地旅游人数分别达到175万、1397万人次。

  发展产业,招商引资,广州方面也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用杨伟强的话说,就是“贵州最大的资源和本钱就是生态环境,发展贵州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保护好环境。保护生态是发展经济的底线,我们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从严把关,绝不越过红线,不走一些地区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老路,不留骂名。”

  在开展智力帮扶,提升协作水平方面。积极发挥广州人才优势,大力实施智力帮扶。推动广州市选派33名党政干部赴毕节、黔南挂职,选派382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两地学校医院企业挂职“两长”(学校副校长和医院副院长)。协助两地培训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在加强劳务协作,推动就业脱贫方面。协助毕节、黔南两地转移贫困劳动力到广东就业和实现就近就地就业9135人次。广州与毕节、黔南合作举办97期劳务培训班,向贫困户提供10万余个就业岗位。

  东西部协作扶贫,光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杨伟强比较欣慰的是,无论是在毕节,还是在黔南,由广州派驻的帮扶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无不全身心地投入,默默无闻地奉献。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人员虽然精干,但战斗力很强,其中涌现了不少感人的帮扶故事。如作为毕节市教育帮扶小组的联络员,来自广州市铁一中学的校长助理梅杰了解到帮扶学校的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于是积极努力联系到爱心企业捐赠了40台电脑,建成了一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和亲情互动室,还联系广州市的专业心理机构培训心理志愿者,在校内开展面向学生的心理援助和面向教师的心理培训活动。如由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挂任平塘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马韧凯医生,利用休息日,多次深入到平塘县大塘镇民联村摆应组、平舟镇摆克村等地,开展“微心愿”、贫困户走访等活动,充分了解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四重保障”实施情况,基层医疗卫生各个环节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杨伟强告诉《小康》记者,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广东对口贵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将带领团队,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将两地三市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向纵深推进,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为黔南和毕节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与全国同步小康作出新贡献。“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扶贫之路,感慨尤多,感悟更深,收获匪浅。扶贫之路,很不容易,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欢笑,因为,看到群众笑了,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心里得到了满足。今生此行,无怨无悔!”

  三年援黔路,一生贵州人。杨伟强和他的团队十分注重扶贫的理念,“感情扶贫,不留遗憾;科学扶贫,少留败笔;作风扶贫,不留骂名”!

  编辑/余弘阳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谭海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