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绣:一针一线绘制锦绣芳华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满绣,延禧攻略,宫廷刺绣
  • 发布时间:2019-01-14 13:34

  《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初入宫廷时是绣坊的绣女,绣工了得,技高一筹。无论是小小的定情信物荷包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后凤袍,只要经她的巧手加以绣制,件件精妙无双。牡丹锦鸡图、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完成皇后凤袍、用发丝为太后绣观音像……一件件可圈可点的刺绣作品,让人大开眼界。热播的清宫剧不仅“捧红”了皇帝后宫里的诸位嫔妃,也“捧红”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

  画金刺绣满罗衣

  打造精品清宫戏离不开精致考究的清宫服,剧中每一件精致的服饰,都是一段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历史。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刺绣发展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刺绣作坊,既有规模宏大的皇家官坊,也有平民百姓的个人私坊,刺绣工艺空前繁荣,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还衍生出发绣、透绣、纸绣、戳纱绣、贴绒绣、平金绣等独特技艺,大大拓展了刺绣工艺的范畴。剧中展示了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补绣、发绣、珠绣等多种刺绣工艺,即便是最普通的宫女服,也采用了很多种绣法精心绣制而成。手推绣绣法是用专供刺绣的缝纫机,配合灵活的手部操作进行推绣。手推绣要求绣品针迹平直圆润,绣面平服光洁,边缘整齐平滑,丝缕齐顺一致,配色明快丰富,花样立体灵动。技艺高超的手推绣师傅加工出来的绣品,可以与纯手工刺绣相媲美。

  打籽绣是满绣的常用绣法,在古老的锁绣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有别于传统刺绣以线代面的表现形式,绣时针从绣地的背面刺向正面,将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转,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籽”,因而得名“打籽”,一针一结,也有“心有千千结”之意。用打籽绣工艺绣出的花纹顿现异峰突起的效果,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突起饱满的颗粒感,展示了纹样的独特质感。打籽绣技艺更能体现绣者对色彩的理解和刺绣技法的功力,如《雪宧绣谱》中所云:“力不匀则重则子大,轻则子小,或且肥瘦。”打籽绣高手能运用二十多种打籽小结的打法,打出花卉的花芯和动物的眼睛,使绣品富于精妙的变化,且耐磨耐用。盘金绣绣法是将金线回旋放在初具轮廓的图样边缘,用颜色相近的绒线将金线锁在图案上,为图案镶上一条金边,起到装饰绣面、调和色彩的作用。因其线条方向依样盘旋,故称盘金绣。宫廷里的盘金绣绣线是用黄金锤箔、捻线而成的纯金线,两根金线并在一起绣称双金绣,一根金线独绣则称为单金绣。用盘金绣技法绣出的龙袍,方能显示统治者的高贵地位,剧中乾隆皇帝的龙袍采用盘金绣技法绣制而成,金龙浮于绣面的正面,金光闪闪,背面却无迹可寻。皇帝行走之间,栩栩如生的金龙在龙袍上来回游走。

  盘金绣所用材料除了金线,还可以用珍贵的孔雀羽线。剧中为了准备皇后千秋节的贺礼,张嬷嬷让魏璎珞用内务府特供的孔雀羽线为皇后绣凤袍。孔雀羽线的制作工艺繁复,能工巧匠将孔雀羽绒剪成小段,与金丝银线一根根地捻在一起,同时旋转线陀,让孔雀羽绒和金丝银线均匀缠绕,一天只能捻成一米多长的孔雀羽线,十分珍贵。孔雀羽线呈现金翠色,用孔雀羽线绣制龙袍上的盘龙,在阳光下会泛出“金翠辉煌、碧彩闪烁”的光泽,立体感强,永不褪色。

  补绣在宫廷刺绣中常用于官员身上的“补子”,即官服胸前和后背上的方形图案,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象征着官员的地位品级,或称补袍。《满洲老档秘录》中载有“天命八年(1623)派七十三人织蟒缎补子”,这补子便是满族早期的刺绣作品。满族民间刺绣中的补绣纹样多以黑白为底色,用粗犷的黑线包裹中间的图样、文字,在质朴简单中寻求丰富变化,表达民众对吉祥喜庆、幸福美满的追求。如补绣枕头顶纹样“榴开结百子”“吉祥盘长”,含有多子多福、生活美满、长久吉祥的美好寓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损伤。剧中魏璎珞用发丝代线替太后绣制观音像,以体现对佛祖的诚心和虔敬。唐代佛教鼎盛时期,信女用纤发在丝绢上绣如来、观音像,是发绣的源头。元末明初,发绣不再局限于表现人物肖像,它推陈出新,将画绣结合,创造出山水画、书法、动植物写意画等作品,富含古典东方艺术气息。发绣以质朴素净取胜,坚韧光滑、色彩柔和,呈现出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之美,如国画中的白描,色泽经久不衰,可谓“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珠绣起源于唐朝,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里的艺人们“盛饰衣服,皆用珠翠”。珠绣属于中国四大名绣“粤绣”中“潮绣”工艺的一种,满绣借鉴珠绣的绣法,用针线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在面料表层绣成图案。绣线在珠绣工艺中并不凸显,只起到连缀作用,而珠子、亮片的光泽感使绣品珠光灿烂、绚丽多彩,既时尚浪漫、典雅亮丽,又层次清晰、立体饱满。珠绣分全珠绣、半珠绣两种,全珠绣是在面料上绣满玻璃珠,半珠绣则是在部分面料上绣制玻璃珠,和面料的质地、色彩交相辉映,韵味十足。

  “中国清朝皇族刺绣”

  关于满族刺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金代的“女真刺绣”。满绣大约形成于明代,《李朝实录》对努尔哈赤的衣着有这样的记载:“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这“五彩龙文”即为衣服上的刺绣。随着清帝国的建立,满绣走进紫禁城,摇身一变,成为宫绣,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满绣既保留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又借鉴了苏、湘、蜀、粤四大名绣的独家技艺,登上了艺术的顶峰。满绣见证了满族发展兴盛的光辉历史,2008年,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刺绣分为宫廷刺绣和民间刺绣,宫廷刺绣用于绣制帝王龙锦、皇后凤袍和宫廷文武官袍,象征着皇权与地位、身份和等级。满绣绣风大气粗犷,柔中带刚,粗中有细,用气势恢宏的龙纹图案装饰龙袍,足以彰显皇家富贵尊荣、荣耀腾达的气派。

  流传于民间的满族刺绣,俗称“针绣”“扎花”,虽不像宫廷刺绣那般华丽显贵,却也风格独特、耐人寻味。以家织布为底衬,以象征八旗的红、黄、蓝、白各色丝线,经过图案设计、选择材料与工具、花样上布、绣布上绷、绣花、整理和装裱六个步骤,才能完成一件质量上乘的绣品。“层层剥皮,疏密相间,疏能跑马,密不透风”是传统满族刺绣的构图法则,精巧的绣品往往能够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各种几何图形巧妙穿插,且冷暖色调对比鲜明,呈现出凝重艳丽的色彩效果。

  满族民间刺绣记录着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的历史变迁,保留了满族先祖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的痕迹,造型质朴、粗犷,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维意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古朴厚重的民俗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满绣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皆可入画,有时也以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为素材,绣品中“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纹样大多表达福禄寿喜、富贵吉祥等美好祝愿,“富贵牡丹”“福寿双全”“鸳鸯戏水”“比翼双飞”“钟馗捉鬼”“骑虎娃娃”“连生贵子”“榴开百子”……一幅幅情趣盎然、寓意深刻的绣品,反映了满族民众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满族绣品的实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中均有满绣的身影,如虎头帽、头帕、云肩、绣裙、肚兜、绣鞋、鞋垫等服饰上的绣品,荷包、香囊、幔帐、门帘、被面、枕头顶等日用品中的绣品,盖头、新娘嫁衣、寿帐、幡帐等喜庆节令绣品,个个图案精美,巧夺天工。

  此外,满绣与萨满文化联系密切。满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遵循自然法则,敬畏天、地、山、水、植物、动物,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为题材的刺绣作品比比皆是,如“生命树”“柳树妈妈”“萨满祭祀”“嬷嬷人”等图案,反映了满族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萨满信仰,具有浓郁的萨满文化气息。

  小轩窗前绮罗香

  满族民间刺绣主要流传于辽宁、吉林满族人民聚居地区。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季漫长而寒冷,长期生活于此的满族先祖养成了“猫冬”的习惯,百姓室内活动相对较少,刺绣成为女性消磨时间、增进情感、交流技艺的重要活动,母女婆媳的物传心授、姑嫂妯娌的交流切磋、邻里之间的相互教授使刺绣技艺代代相传。

  《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朴素的工艺观,指引着满族民众在刺绣时不仅讲究天时地利,而且注重材美工巧,四者皆宜才能绣制出花生香、鸟能鸣、虎能跑、人传神的作品。满族姑娘主张因材施艺,根据材料的自然品质选用适宜的图案、题材、针法和技法,使得刺绣的底布、绣线、点缀品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作品的匠心和情致。

  “三月里来柳丝长,大姑娘窗下绣鸳鸯……”这是满族女性的日常生活场景。女人们围坐在热炕头上,边唠家常边绣花样,“替样”“描稿”“纳纱”“绣锦”……因此,满族民间刺绣又被称为“炕上活”。在古代,心灵手巧的满族少女们从十三四岁起就开始学刺绣,绣枕头顶、幡帐、鞋帮等作为嫁妆。满族的枕头用布缝制,在枕头的两个堵头上绣花纳朵以作装饰,于是产生了枕头顶刺绣艺术。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满族婚俗、生产生活方式与居住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地方特色鲜明,民族特性浓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是姑娘们施展刺绣技艺的重要载体。

  “天打雷,地下雨,张家姑娘过大礼。两脚蹬着描金柜儿,扎花枕头十六对儿……”结婚前,姑娘们要绣几十对甚至上百对枕头顶,绷到苫布上,称为“枕头帘子”,作为嫁妆送到夫家,以展示新娘的手艺。《海龙县志》记载:“结婚当天红男绿女咸来瞻仰,不夸刺绣好,即称活计高。”绣品的好坏是评价新媳妇的标准,来赶礼的亲朋邻里往往以此来品评新媳妇的勤勉和手艺,一手上好的针线活远比一张漂亮的脸蛋更讨喜,甚至决定了女子婚后在夫家的地位,因此刺绣技艺被满族姑娘视为第一女红。

  结婚第二天,新娘要把象征如意吉祥的绣花枕头作为见面礼分送给公婆、兄嫂、小姑、小叔等婆家人,俗称“认大小”“散箱子”。剩下的枕头顶则要小心珍藏起来,终身相伴或传给后人。据说,每个满族姑娘都有一个精心收藏的绣样本子,是姑娘们的贴身之物,出嫁时要作为陪嫁一起带到婆家。妯娌、姑嫂之间互换枕头顶,品评绣样,切磋刺绣技艺,以此增进沟通,交流情感。满族刺绣是少女们灵魂深处绽放的绚烂之花,承载着她们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上下翻飞的纤纤玉指,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为满族民间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冯姝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