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铭:“连接”这件事已经结束了

  “赶上”风口要靠持续稳定的输出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关于“风口”,大家的解读和态度不尽相同,从你本人或者从华创资本的角度,如何看待“风口”一词?

  熊伟铭:我们的看法比较中性,华创不是追着风口跑的机构。我觉得雷军说得比较对,这就是一个顺势而为的事,势到了做一件事,怎么快都不稀奇。早年雷军从金山出来做天使投资,移动互联网还没起来,投了一大堆公司也没有很大的收获,但2010年、2011年,他抓住安卓的崛起做了小米,短短几年做成了一个数百亿美元的帝国,还是因为势头到了。

  没人能特别抓得住风口,只能说是“赶上了”。怎么才能赶上?你在这些领域必须有长期稳定的输出,或者你总是能容忍一些听起来疯狂而愚蠢的主意。比如,不用去餐厅了,有人送饭到你家里,开始听起来挺蠢的,其实很多主意一点都不新,就是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对创业者来说,要在正确的时间点把事做出来。对投资人来说,需要有很大的系统容错率和耐心。你如果相信一个主意,每一批创业者出来你都参与投资,也许就能赶上一拨在对的时间跑出来的创业者。错过九次之后,是不是还能坚持?这就像做试验一样,需要研发投入,需要持续地相信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能够实现一些东西,这是不容易的。尤其是VC行业,必须容忍失败,甚至是大规模的失败,如果不这样,拉手网等一大堆团购网站折了之后,就不会再出现美团。

  CBR:最近几年,新成立的投资机构数量一度出现激增,对其中一些机构而言很难谈长期稳定的输出,尤其是在一些风口赛道,出于短期利益考虑涌入的钱很多。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熊伟铭:我们可以看一下,凡是投中好公司的这些人,其实大都还是“老兵”。比如,高榕资本的张震投资拼多多,这绝对不是偶然。张震是2002年入行的,他对流量这件事是深入骨髓地相信,黄铮的早期投资人孙彤宇跟张震从2009年起就开始合作……这些关系和信任不是投机类的投资者能够一下子抓到的,有历史的人才能做到。

  CBR:但由于有太多钱冲进来,过去几年国内创投界出现了一些浪费,效率也没有那么高了。

  熊伟铭:后面确实出现了一窝蜂的情况。其实从滴滴之后,钱就有点飘了,整个市场的资金供给追加了很多,使大家觉得什么事儿都能成,也导致了恶性竞争的出现,比如自行车满大街乱扔之类。就共享单车来说,摩拜、ofo这两家团队的成熟度跟滴滴、快的当时的成熟度相比,还是要差很多,也许因为出租车行业本身比较难做,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搞不了。总之,如果当时这两家团队能够更理性,包括投资人能够更早地不用这种方式对抗的话,可能现在大家的结果都会好一些。当然这也是个偶然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规模的追求也是必然出现的。“赢”这件事在过去十年已经深入到每个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脑子里,赢就是把对手干掉,哪怕我断掉一条胳膊也要赢,大家觉得这是唯一一条路。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市场不崩溃。

  2008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一个大的周期,整个过程是一个市场流动性溢出的过程,资本在后面不断推,说你打仗我给你弹药,创业者在一线玩命干。但谁也没想到流动性会枯竭得这么快,比如美国政府的政策忽然出现急转弯,整个假设前提推倒重来,对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如果这个流动性不变,总会有疯子出来说我一直干到底,也许会浪费更多的钱。

  CBR:因为“要赢”而导致恶性竞争,共享单车是一个典型,后面的共享充电宝和无人货架也很夸张。

  熊伟铭:那已经是疯狂了,也是流动性带来的后果。我觉得这笔账要算在单车的头上,大家开始不动脑子了,能共享的都共享,单车的账还不如我充电宝的账算得好,大家的注意力已经偏执地集中到一个点上去了:什么账能算得过来?但是能算过来账的地方多了去了。过去的两年,对于共享经济的过度迷恋以及对所谓共享经济规模的过度追求,使得整个行业,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有点不动脑子。

  对成功路径的依赖是恶性竞争之源

  CBR:投资是一件需要理性的事情,所谓的“不动脑子”背后是不是一些人性的弱点在作祟,比如贪婪?

  熊伟铭:我觉得可能是另外一个因素:对成功路径的依赖。大家看到这样能成功,那就都这么搞。我们这个行业其实挺难贪婪的,因为风险特别大,二级市场也许动动指头、靠信息就能获得很大空间,但是在VC这个行业,很难。很多知名VC这么多年也就一支基金可能是超额回报,其他都是正常回报。你赶上一口猪被吹起来了,那你就有超额回报,但大多数时候,猪都在地上跑。

  从这个角度讲,对路径依赖导致的不动脑子,比例更大一些。也可能大家动了脑子,但是没想到宏观的环境会不一样,也没太花心思去研究消费者心理,研究大家对于共享充电宝、共享卡拉OK或者共享按摩椅的消费热情或者竞争会变成什么样,只是盲目地相信之前的成功经验能复制到其他赛道里面,最终就要自己承担损失。

  CBR:对成功路径的依赖使资本在恶性竞争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如何评价资本在过去这段时期产生的影响?

  熊伟铭:我们都是资本的奴隶,创业者更是资本的奴隶,资本是不看脸色只看收益的。所以,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有利润,就会有充足的资本冲进来把这个超高利润变成平均利润,这是资本的逐利性造成的。

  将投资行业作为整体来看,过去十年的成绩是斐然的。假设我们总共投进去了1000亿美元,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1000亿美元,整体还是有效的,只是局部上会有一些变形或扭曲,这可能是没办法的事情。从社会效应来看,同样也是正向为主。

  过去这几年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阶段。从历史来看,1993年中国开放房地产,到现在房地产市场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中国在技术领域、互联网领域的成长一点都不亚于房地产市场的成长。

  至于未来会不会有更快的增长,不好说。2005年,我也想象不到今天的中国和互联网会变成这样。很多变化,作为卑微的个体是很难预计的,但从长期来看,下一波热潮也许还是中国资本参与,可能会变成我们疯狂投资非洲、投资太空、投资生命科学……总会有一个新兴的领域吸引大部分资本的注意力,最后转变成很好的ROI。

  “连接”已经结束,接下来是单点突破

  CBR:很多人提出,2018年是国内创投界的一个拐点,符合你的观察吗?

  熊伟铭:2018年确实是个拐点,可能更直接的感受来自中美关系的变化,包括中国自身积累的一些问题也爆发出来。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这两年已经渐渐得出结论:流量这件事,或者说连接这件事已经结束了。在人与人的连接方面,70亿人已经连得差不多了,尤其是中国。

  连接这件事如果做完了的话,凡是基于连接的商业模式可能都不再值得VC大规模地花钱,当然小的机会还会有。到了下半场,我们会更专注每一个连接点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个点可能是一个设备、一个人、一个组织或是一个细胞。

  我们会从一个千军万马奔一个地方跑的“大跃进”时代,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搞新药研发也可以,搞太空科技也行,甚至可以搞民营火箭……它跟过去的流量主题和连接主题完全不同,它会变成单点突破,而且是一万个单点同时突破的状态。

  CBR:前一个阶段是流量、连接,接下来的这个新阶段,现在可以描述出它的关键特征吗?

  熊伟铭:我们可以参照房地产的逻辑来看。互联网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房地产业务,房地产里说的“地段”就是互联网里说的“流量”,大悦城每天多少客流跟QQ页面的DAU(日活)其实是一回事儿。等房地产做到差不多之后,我们才能开始探索内容或者说业态的变化,比如能不能从百货大楼变成三里屯太古里,能不能从吃麦当劳升级成喝喜茶。连接完成之后,商业背后的那些供应链、生产要素变得更加重要,各行各业能不能基于新的“房地产形态”或者说连接产生价值变得很重要。这也是华创擅长的领域,之所以华创在几年前看起来不是特别火的投资机构,跟团队基因有关,因为我们不是“流量型”的。

  CBR:2018年以来很多人重提“资本寒冬”,你观察到的投资行业面临的状况是怎样的?

  熊伟铭:2018年七八月,整个行业哀鸿遍野,实际上入秋之后有很大的政策变化,国家又启动了新的流动性计划。当然,一些三流以下的投资机构可能会因为募不到资而出场,但是头部的玩家仍然在场内。接下来可能就要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政府精耕细作,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精耕细作,母基金精耕细作,我们GP也要精耕细作,上市公司更要精耕细作。

  美国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创新创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运作,可能我们也已经到了这个时间点。比如十年前,你可能不觉得VC是个行业,也不会想采访VC,你可能觉得这是很有趣的一帮人,但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现在你会发现,很多大事里都少不了VC,VC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前沿领域投入很多,虽然VC在整个经济体里面的规模不大,但是影响力很大。我认为,创新创业领域里的资金应该有更好的政策对待,VC和临门一脚的Pre-IPO以及二级市场的一些投资人非常不同,VC最主要的使命还是为了创新创业。

  创业,每一拍都是重拍

  CBR:你曾经把创业者比作摇滚歌手,具体如何理解?

  熊伟铭:最近摇滚乐不是很给力,放在1994年用这个比喻可能大家更有感觉,当时还有魔岩三杰。我的意思是,当你习惯了一些传统的音乐形式,比如你习惯了听一些轻音乐或者习惯了听四四拍、八六拍的民谣,忽然给你切一个每一拍都是重音的音乐,你会完全受不了。创业就是这种感觉,每一拍都是重音。它的工作强度很大,产生的噪音、产生的冲量也很大,一旦能搞好,就能从“鲍家街43号”生出一个汪峰,就能把摇滚变成流行音乐,就能把互联网从一个非常小众的、看起来不靠谱的技术行业变成一个全民都在用的普及性行业。

  对创业公司来说,大公司十年干的事儿,你可能一年就要干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巨大的冲击力,才能对你想改变的行业或市场产生影响。否则,如果你使的力气跟大公司一样,那人家还是愿意跟大公司跳舞,不愿意牵你的手。

  CBR:你觉得这一届创业者怎么样?

  熊伟铭:其实每一届都挺好的,老一代也挺好的,江南春也挺好的。我觉得每一代创业者都是值得高度钦佩的,成功了就值得学习和传播,只要创业的精神能够一直在年轻人心里。今年我去了很多趟香港,一个最大的感受是,香港为什么这几年比较平庸?因为它失去了一颗创业心。我们现在所享受的香港仍然是李嘉诚代表的香港。一个城市还在靠一个90多岁的人撑着,这城市可不得衰弱吗?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需要有创业者的代际传承,每一代都能迸发出自己的光彩,如果没有,这个城市肯定就没活力了,年轻人也没戏了。

  CBR:每一届创业者都值得尊敬,在钱太多的时候,会不会更有可能催生出投机者?

  熊伟铭:其实原来也很多,当年牟其中还说过要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个口,让风吹进来呢。每一代都有非常疯狂的神奇的故事,但也都有一些非常扎实的东西能落下来,只要我们能够有这些扎实的东西落下来生根发芽,那就值了。

  采访/罗真

  被访/熊伟铭 华创资本合伙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