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的“时光守护者”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时光,修缮,工匠精神
  • 发布时间:2019-03-18 21:22

  经过打磨、补胚等工序,一只暗榫被重新打造,榫卯拼接,严丝合缝……陈根全放下手中的木锉刀,用嘴轻轻吹去卯眼旁的木屑,眯着眼睛反复打量,时光的发条在这一刻仿佛被倒拨,一把古香古色的木质座椅焕发新颜,安然如故。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坐落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与承德避暑山庄、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65岁的陈根全,在曲阜古建修缮队工作已达35年。这支主要负责修复曲阜“三孔”木质古建筑及木构件文物的修缮队,如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

  对于曲阜的古建筑来说,陈根全和他的队友像是时光的守护者,让它们“逃离”残酷的时间漩涡。

  阳光穿过院落,洒在三重飞檐、四层斗拱之上。始建于公元1018年的奎文阁,迎来千岁生日。楼阁样子与千年之前并无二致,仍然无恙,岿然屹立,迎接着下一个千年前来“朝拜”的各方游客。

  1985年,陈根全和队友们迎来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孔庙奎文阁落架大修。这是自明代以来对其首次大规模修缮,也是山东省首次对古建落架大修。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奎文阁建筑结构独特,充满古人的建筑智慧。”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处长孔德铭说,大修主要针对结构复杂的斗拱、翼角等部分进行了木构件的大规模修补、置换。

  “文物是触手可及的历史,修复师要对得起这一件件‘历史。”陈根全告诉本刊记者,大修持续了两年,他每天工作9小时,几乎没有休假,但看到奎文阁修葺一新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古建修缮队的“作坊”离世界文化遗产孔庙举步之遥。在这里,方方圆圆的木质材料随处可见,凿、刨、锯、斧等工具在十几位修复工匠手中转换使用着,游刃有余。

  陈根全的办公桌在工作间的角落。一眼望去,桌上是一摞两拳多高的古建维修书。他说,自己钻研古建修缮的热忱从未改变,现在每天仍坚持理论学习。

  35年来,“时光守护者”陈根全见证了修缮队的成长,也见证了人来人往。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欣欣向荣。陈根全的多位同事离开古建修缮队,去报酬更高的私营企业做起了仿古建筑建造工作。

  “我从没想过要走,因为文物修复具有不可比拟的意义和价值。”陈根全说,文物修复工作能让他们找到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归属感。

  长期以来,高水平文物修缮工匠较为紧缺。孔德铭表示,如今文物修复器械发展快,修缮手艺又出徒慢,同时古建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的工作环境艰苦,这些都成为行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据了解,陈根全与队里经验丰富的修缮师们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支援当地古建修缮工作,成了古建修缮界的“王牌师”。

  “修缮队的口碑是业界对他们技术的认可,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敬佩。”孔德铭说。

  据了解,“三孔”古建筑的常规性检修一般一年两次,每次两个月左右,多在春、秋两季,目的是修补冬夏两季雨雪对木质材料造成的腐蚀。

  木质古建筑属不可移动文物,不可搬运、修复工作量大,其保护修复工作多为户外作业,工作环境常常是风吹日晒、酷暑严寒,但“三孔”古建的修复工作必须全部按照传统修复工艺完成。

  “受伤是家常便饭。”陈根全在向记者展示小腿迎面骨一处伤痕时说,尽管如此,古建修缮队仍严格遵守传统修复技术和钻研传统修缮技艺。

  文物修复工匠追求的不是工件和数量,而是品格与价值。据了解,为保障每一次修复都有史可依,陈根全和队友们在修复前常常翻阅大量史料。

  经过数代修复工匠的潜心耕耘,现在曲阜三孔古建修缮队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修缮队并称为中国古建修缮界的“三驾马车”。

  孔德铭说,陈根全这样的优秀文物保护工作者让文物在时光隧道中“留步”,讓人们有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支撑着我和队友们孜孜不倦地钻研、进步。”陈根全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并理解文物修复工作。

  兰恭来 李永锡 王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