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奖这件小事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王思聪,抽奖,质疑,增粉
  • 发布时间:2019-03-20 11:06

  IG夺冠之后,王思聪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抽奖庆祝活动。国民老公、IG 夺冠、113名中奖用户112名女性、抽手机壳送手机,以至于部分人还没弄清楚IG是什么,就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抽奖大军中。

  这次抽奖,除了暴露出新浪微博诸如“传女不传男”之类的“系统漏洞”,也让用户发出“新浪微博已沦为抽奖工具”的质疑,更是刷新了大众对于新浪微博抽奖这件事情的认知:徒有微博账号,就算你天天刷,但如果你几年不发微博,这样的账户是不会中奖的。

  抽奖如今已是增粉利器。除了为新浪微博平台带来新用户、激活不活跃用户,抽奖活动还能为抽奖发起者带来大量的粉丝。在此之后,新浪微博平台上的抽奖活动也日渐“猖獗”。

  抽奖不再局限于微博

  在这类抽奖活动中,最能收获普通用户关注度的奖品,其实只是最不起眼的配角。平台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收获用户,抽奖发起者只需提供为数不多的奖品就可以收获大量粉丝,并且带来可能的购买行为。这些奖品的价值跟其他方式的推广成本相比堪称九牛一毛,而且奖品也大多都是新上线待推广的产品或服务。抽奖活动可谓一本万利。

  在微信小程序体系中,有一个名为“抽奖助手”的小程序,在阿拉丁指数平台上,抽奖助手的阿拉丁指数为7031,而阿拉丁平台的小程序样本数量,截至2019年1月14日是1033681,并且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凭借这样的成绩,抽奖助手常居阿拉丁指数平台总榜top50,并高居工具榜top5。

  在新浪微博,用户参与抽奖需要点赞、转发或评论三选一。看起来简单,但问题是,这三种方式无论哪种都会在个人账户里留下痕迹。为了避免“在新浪微博上的转发抽奖跟大爷大妈们在超市排队领免费鸡蛋有什么不同”的尴尬,有一部分人是不会参加抽奖的。

  在“抽奖助手”小程序里,用户所参与的每一个抽奖,除了在个人账户里显示抽奖记录,在其他的地方没有任何显示。用户参加抽奖不需要其他的任何操作,连关注都不需要,只需要点击“参加抽奖”即可,而且点击完之后会自动加载出下一个抽奖活动,用户只需动动手指滑到底部,就可以连续参加抽奖。

  “抽奖助手”小程序正在成为新晋流量“大V”

  以上只是对参与抽奖的用户的“诱惑”。还有对抽奖发起者的“诱惑”。

  用户想要发起抽奖,只需拿出一两件自家的商品作为奖品就可以,抽奖助手本身也有商城可以提供奖品。更重要的是,在以往的新媒体渠道推广新上线的产品或服务,广告主往往需要借助流量“大V”的力量,但是现在,广告主自己就可以发起抽奖,并且可以轻松获得大量的浏览和传播。

  发起抽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免费的,可以添加简单的说明介绍;另一种是付费的,发起者支付9.9元就可以使用高级版抽奖,使用长图文编辑、添加联系方式、同时抽取一二三等奖、嵌入小程序、开启口令进行用户转化、开启组队功能进行二次传播等功能。高级抽奖功能购买之后可以赠送给好友。开奖方式也很灵活,可以选择按时间开奖、按人数开奖、手动开奖以及现场开奖等。

  在这个小程序里,几乎每一个抽奖活动都有数万人参与。这样的参与量,和如今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日趋下滑的文章打开率相比,实在要生猛太多。

  另一方面,在微信公众平台,头部账号依然篇篇10w+,但他们庞大的流量和高昂的广告报价背后,无不需要长期坚持的优质内容输出,无一不是呕心沥血的内容创作。

  “抽奖助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支爆款的口红,一件潮牌鞋服,一款新上线的电子产品,都可以在微信里轻松触发数万人的参与,带来广泛的曝光量。

  有趣的是,在抽奖助手小程序里,还有一个“皮一下”功能,用户可以发起诸如“抽个人一起吃饭”、“抽个人一起看电影”、“抽个人组队吃鸡”这样的活动,可以形成一种自来水式的流量制造机。

  “可能会中奖”的心理预期,可能只是一支自我取乐的“口红”

  其实,抽奖营销的方法不止于线上,在线下也从不鲜见。如今遍布商场的抓娃娃机、口红机、美妆惊喜盒子等,都是“抽奖”的另一种演变形式。不过不同于大多数线上抽奖的转发评论或者扣减用户的积分,线下商场的抓娃娃机、惊喜盒子等则需要购买游戏币才能参与游戏。其本质都是,通过少量的成本付出,获得更多的收益。

  在经济下行时期,人们的消费能力有所降低,但是消费欲望并没有减少,因而去购买相对低价的口红,来填补消费欲望,获得心理安慰。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抽奖、抓娃娃、抓口红机盛行现象背后的行为动机,都可以解释为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消费者花费少量的成本,收获更大的心理满足感,抑或只是收获某种满足的可能性。

  大概除了口红生产商,再也没有人想要看到“口红效应”出现。同样的道理,假设一个人能买得起所有他想要的东西,那么他就没有再去参加抽奖的必要。但这只是假设。消费者想要得到额外的收获,商家洞悉了这种“可能会中奖” 的心理,从而产生了新的商业现象、商业模式,也为人们带来了有可能实现的喜悦与趣味。

  留给微信小程序的机会还有多少?

  人口红利逐渐退去,未来的流量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那么抽奖助手所依托的微信小程序,接下来还能拥有多少机会?

  从2017年后半年至今,微信小程序热度一路飙升。市场也嗅到了小程序的价值潜力,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等纷纷开发了自己的小程序。截止2018年11月,微信小程序体量已超过120万,活跃用户达2亿。相比支付宝的小程序数量刚超过2万,微信小程序已然是一个超级流量入口。

  然而,行业观点认为,微信小程序已经由最初火爆时期的“恒星”、所有的APP都围绕小程序运行,变成了今天的“蓄水池”,小程序开发者们都想通过小程序把用户流量往自己的APP引。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短视频等特色应用的异军突起,用户在微信的停留时长本身就在下滑,加之小程序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轻量特性,使得小程序在用户粘性、留存率、转化度方面也大打折扣。

  小程序曾经为移动互联网带来过巨大的想象力,微信也一直在进行着多方面的尝试,尽管热度有所下降,但是对于一些使用场景单一、使用频率又相对较高的应用,小程序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1月7日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微信小程序获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马化腾表示,当微信小程序数量足够多的时候,还有可能会影响到上游的行业(芯片开发)。大量的小程序应用,会有希望来促进芯片设计行业的快速升级,将会帮助芯片设计行业争取更多的创新空间,从而突破各种技术瓶颈,让更多的厂商一起受益。

  唯创新无往而不胜

  微信平台目前的小程序已超过120万个,仅抽奖一类的小程序,就有900多个,并且这些数字还会不断增加。在这120多万个小程序中,有多少个小程序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在让用户的工作生活效率得以提升的同时满足了开发者的诉求,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微信平台目前的小程序是庞杂且冗余的,而且在某个有新意、有创意的小程序做出来之后,就不断地会有跟风模仿者出现,这对于微信小程序生态和原创开发者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电影《印度合伙人》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将一个国家的十几亿人口看作是十几亿有创造力的思维、十几亿个创新的想法,而不只是十几亿具躯体,那么,整个国家为之振奋。

  同样的道理,微信平台上的120万个小程序,如果有120万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120万种便利、解决120万种问题,那么,微信也将无往而不胜。

  文/樵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