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 利润暴增背后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优势,龙头,风险
  • 发布时间:2019-03-21 21:38

  净利润猛增超70%,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独角兽药明康德(603259.SH)的半年报依旧亮眼。

  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09亿元,同比增长20.29%;实现归母净利润12.72亿元,同比增长71.31%。剔除汇率变动的影响,药明康德营收增长达28%。

  良好的业绩增长主要由内外两大因素所“左右”,外部的市场环境造就了CRO行业的快速崛起,内部药明康德的企业优势,使其成为CRO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据悉,近十年全球医药行业进入了“专利悬崖”的阶段,使得制药厂对外面临着仿制药的冲击,对内却没有足够的新品上市,致使其业绩一落千丈。

  根据Evaluate Phama的数据显示,“专利悬崖”在2016-2020年间造成全球制药企业790亿美元的销售损失。而大量的专利到期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促使他们将新品的研发生产放到首位。

  然而,新品的研发生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制药企业面临着高成本、长周期以及高难度等问题。

  据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从1.8亿美元增长至20世纪初的26亿美元。与此同时,研发成功率也相应降低了近50%。

  此外,随着疾病的复杂程度不断攀升,使得药品研发的周期拉长,降低了新药研发的效率。而且新药的年获批数量也在逐年减少。FDA每千项临床试验获批的新分子实体数量由2000年的7.5个减少至2010的3.05个。

  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愈演愈烈,制药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得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在管理上更加严格,同时缩短药物的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以及降低失败的风险。

  CRO公司正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CRO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组织起来一只拥有高专业度和丰富经验的临床研究团队。

  首先,CRO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支持与管理服务为药企降低研发成本。其次,CRO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专业团队可以为药企缩短试验周期,从而实现研发效率的提升。

  收费模式

  随着医药行业的飞速发展,CRO的行业地位也在日益攀升。药明康德作为国内CRO龙头企业,在业务发展上更是远远甩了国内的其他几家竞争者。

  药明康德成立于2000年12月,在江苏无锡注册,运营总部位于上海,全球共26个研发生产基地和分支机构,是中国规模最大、全球排名前列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

  2015年,药明康德将主营业务聚焦在小分子化学药的发现、研发和生产的平台服务上,并在私有化前将旗下的大分子业务进行了资产转让及业务剥离。

  目前,药明康德是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其业务覆盖临床前CRO、临床CRO以及CMO(合同加工外包)的各个环节。CRO业务是药明康德的主要收入和利润的组成部分,据2017年报,CRO业务营收为56.12亿元,占总营收的72.27%。

  而临床前CRO业务是药明康德CRO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前CRO业务主要可以分为药物发现和临床前试验两大块。

  药物发现主要是从确定靶点开始到筛选、优化药物结构的过程;临床前试验则是进行药物早期的体内体外试验,从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药效等做出初步的评价,以保证后续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其中,药物发现是临床前CRO业务的主体。

  在CRO业务中,药明康德先与客户签订“主服务合同”,后续按照客户需求,接收客户的“日常订单”,按照订单为客户提供CRO服务。基于此,药明康德采取了两种收费模式——客户定制服务(FFS)和全时当量服务(FTE)。

  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FTE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新药研发并按照阶段性成果收取服务费;FFS是基于时间为单位,将实验人员分配给客户,进行收费;CMO服务,则是通过控股子公司——合全药业进行生产,以客户订单进行报价收费。

  FFS是药明康德主要的收费模式,收入占比超过50%,而FTE和CMO的收入占比相差不大,均在20%左右,CMO收入占比略高一些。

  此外,药明康德还在积极拓展和战略客户签署“一体化合约”,即新药研发成功后,获取一定的額外收益,打破了传统的订单式收费模式,开启了风险共担的新模式。

  红利

  药明康德的主要客户来源于全球制药巨头——强生、默沙东、罗氏等。近两年其销售收入增长趋势明显,第一大客户强生的销售额从2016年的3.9亿元增长至2017年5.8亿元,其他的客户也有相应的增长。

  目前,药明康德的客户数量超过3000家,主要覆盖全球前20的大型制药企业。

  截至2017年底,药明康德为客户提供的在研新药开发服务1000余项,并同时支撑着包括辉瑞、默沙东等全球知名药企的200多个临床I-II期、30多个临床III期的小分子化学药的生产。

  而在维持海外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药明康德也在大力拓展国内业务。数据显示,在CRO业务方面,药明康德中国区实验室服务收入占比由2014年的65%攀升至2017年的73.4%;CMO业务方面,国内客户的销售占比也从2015年的6.3%增长至2017年的12.2%。

  药明康德是研发型企业,在人员构成方面,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9.39%,最大的子公司上海药明,人员合计9617人,其中研发人员7605人。而天津药明和武汉药明,人员总数分别为1624、1521人,其中研发人员分别为1484、1440人。

  CRO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才毋庸置疑是核心竞争力,从学历上来看,药明康德2017年硕士以上学历员工数量达5757人,占比39%。

  同行对比

  在临床前CRO业务中,药明康德优势明显,2017年临床前CRO业务收入和毛利润分别达到41.21亿元和18.45亿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是其41.83%的毛利率与华威医药(百花村600721.SH子公司)和博济医药(300404.SZ)的69.18%和64.29%相比,就显得差距明显。

  而临床CRO板块,药明康德收入虽然保持在行业平均较高水平,但是与临床CRO龙头企业泰格医药(300347.SZ)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7年泰格医药实现临床CRO业务收入16.5亿元,约为药明康德的4.5倍。

  从CMO板块情况来看,药明康德业务保持行领先水平,2017年药明康德CMO业务收入超过21亿元。从毛利和率情况来看,2017年药明康德毛利为9.22亿元,毛利率为43.77%,略低于凯莱英(002821.SZ)的51.84%。从技术水平看,药明康德更多地参与了客户产品的技术和工艺优化,能够实现更深的客户关系绑定。

  总体来说,药明康德采取研发生产一体化外包服务,业务拥有较高的协同性,在临床前CRO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规模。并且,其拥有的核心客户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人才优势都将带领药明康德在广袤的CRO领域继续“开疆扩土”。

  孙亚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