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网络考古学家挖出了你的朋友圈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数据墓地,网络考古
  • 发布时间:2019-03-25 11:26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内,有10万微信用户和30万Facebook用户死去,令微信这类社交平台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墓地,巨量的数据石沉大海。

  人类难以想象,互联网在短短二十几年内,累积的信息量已经远超之前几十万年在石头、竹简、铭文和各种书籍中的信息量總和。

  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许多有价值的事情容易被人们忽视进而忘去。我们讨论起几百年前的事情就像昨天一样,而我们聊起20年前苹果发布第一台Mac则恍若隔世。

  现在的考古学家都开始做直播了,网络却向着考古的方向发展。到2024年,每年产生的数据转换成纸张将有4.37万光年长。现代人每天要产生数以万计的数字节点,你的cookie就是你使用过的石器,你一觉醒来给朋友发了一个表情包,上网看了一篇网络漫画,发一条不知道多少KB的朋友圈。对于你来说,这就是稀松平常的一天——但对于研究网络文化的考古学者来说,这都是未来参考现代人生活习性的宝贵用户画像组成。

  网络考古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目前并未像传统考古形成细致的分类和体系,但已经有一些民间组织在从事相关的资料整理记录工作,网上关于它的讨论和猜想也越来越多。

  搜索就是最简单的网络考古,不是拿着一根铁锹就能去掘墓,也不是有一台电脑就能进行网络考古。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抽丝剥茧,去伪求真,你得掌握网络考古的盗墓神器、互联网界的洛阳铲——InternetArchive网站。

  InternetArchive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互联网档案馆,成立于1996年,由Alexa创始人布鲁斯特·卡利创办。互联网档案馆汇聚了过去20年的网站、音乐、动态图像和数百万本书籍的数字数据,跟维基百科一样永久性免费存储及获取。

  InternetArchiv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考古工具,你可以通过它的“Waybackmachine”厘清一个网站的发展脉络。通过这把铁锹,我们挖到淘宝、新浪、百度等网站最初拓荒的样子。

  当年资费高网络慢,访问网页惜流量如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看完其他人用缓存看。那时候的网页设计都很简单,为了节省流量,文字远多于图片。

  要想自己的数据遗产在死后得到妥当处理,用户必须在生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把所有网络账号密码写进遗书。

  “InternetArchive保存的也仅仅是互联网的冰山一角,作为第一代在虚拟空间留下大量痕迹的人类,当我们离开后,留在网络世界里的痕迹会慢慢消失。”InternetArchive的创始人卡利指出,“现在的数据看似无处不在,却出人意料地脆弱。”

  “在21世纪,个人数据可能是大多数人最宝贵的资源。我们把信息交给科技巨擘,让他们代为传递邮件和猫咪的视频。”《人类简史》作者对此表示过担忧,“假设这些科技巨擘的服务器崩了,那你所有的数据也就荡然无存。”

  如果整个互联网人间蒸发,我们将不只是倒退几十年那么简单,不计其数的人将骤然失去某种生活必需的东西。这就是InternetArchive存在的意义,它会将人类的互联网上古遗迹保存下来,供后代追根溯源。

  当你还在QQ空间怀念青春的时候,已经有人注意到,互联网早已形成了不少上古遗迹,去浏览这些网站或帖子就像去西安看兵马俑。

  2005年2月22日,两个分别叫“北纬67度3分”和“易烨卿”的主角在天涯社区进行了一场关于财富、服装、赛马的“上流社会”的大辩论,吸引了22.3万多人次围观。后来通过网友人肉,这两人谁也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

  10年之后再回头看这帖子,我们能看到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对于“上流社会”的想象。我们在浏览这些互联网上古遗迹的同时,那时人们的想法和精神面貌跃然网上。

  考古学者会通过古代皇帝的诗句和画作来揣测他当时的情感和社会危机,未来的网络考古学家要研究2017年发生了什么,一定会去翻川普的推特。

  王画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