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碳”竞争力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低碳,竞争力,影响
  • 发布时间:2019-04-07 13:25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挑战下承受压力最大的国家。政府正积极推动中国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全国电力碳市场的建立预示中国碳约束时代正式到来。

  碳排放市场发展趋势

  碳交易体系持续扩展。目前全球共运行着21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已設立碳市场的司法管辖区GDP占全球比重超过50%,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近三分之一。随着2017年底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市场所覆盖的全球碳排放份额增至2005年的三倍,达到总排放量的15%。

  2017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增长5%,约为6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世界银行估算,2017年全球碳市场收入同比增长50%,达到330亿美元,收入主要来自配额拍卖、为履约合规义务所直接支付的费用和碳税收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持续进行和碳排权交易机制的完善,电力行业和企业将面临两个竞争市场-售电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短期内对电力行业和企业影响有限,主要体现在合规成本上升。未来,随着碳交易机制逐步建立并发挥作用以及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落地推进,碳市场将与售电市场关联趋于紧密,企业将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两个市场竞争,这将对企业的运营成本、长期投资和产品组合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在运营成本上,发电企业实施碳减排必然要增加成本,包括碳成本、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等。2017年中国发电量6.5万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约4.7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70%。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火力发电企业受煤炭价格高居不下,可再生能源调峰机组优先发电等政策影响,亏损企业近半。

  出于减排考虑,国家在设定企业排放量配额时,很可能留下配额缺口。数据显示,国内大型发电集团的碳排放总量都在3?4亿吨之间,按照2?5%的缺口测算,配额短缺量达到数百万吨至上千万吨。按配额价格50元/吨计算(国家发改委课题组测试碳排放达峰的配额价格),每年有约3?10亿元的履约成本,再考虑到未来有偿分配比例逐步提高,碳价逐年上升,企业的履约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因此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企业的碳排放应对

  政府的碳排放监管要求和市场的应对能力都在不断自我完善当中,中国的碳披露以及碳减排体系正在逐步开始形成。企业建立碳体系、摸清排放家底、开展碳交易为企业带来实际收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之根本。建议企业抓住这一机遇,立即采取行动,从两方面入手提升企业“碳”竞争力:

  第一,衔接内部体系与碳管理流程。加入碳市场之前,企业通常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前期筹备工作,包括建立相关内部管理程序、建立碳排放信息汇报体系及评估潜在的财物影响。

  结合国家已经出台的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指南和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的要求,摸清自身的碳排放情况。结合企业内部环境(如企业全生产链技术、资源、资本、管理条件和人员状况等),编制企业全生产链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企业全生产链、管理运营中涉及到使用煤、油、电、气等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各环节进行识别、排放量计算和持续追踪,实现温室气体可测量、可核实和可报告(MRV)。然后通过对减排潜力、成本效益等进行测算,综合确定企业实施减排的重点或优先领域。

  第二,优化碳资产管理。碳资产是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资源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排放权配额、减排信用额。例如,企业内部通过节能改造活动所减少的碳排放量,由于碳排放量减少使企业可交易配额量增加,以及企业投资开发的减排项目产生了减排量,且该项目成功申请签发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并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或转让,此经核证的资源减排量也可以成为碳资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