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茶园,贫困村,品质
  • 发布时间:2019-04-15 23:00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曾是有名的重点扶贫县。如今,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让农民脱贫致富,茶园变成了“金饭碗”。

  “顿顿红芍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男孩争着往外跑,女孩不愿嫁进山。”这是20世纪贵州湄潭县核桃坝村民常挂在嘴边的话。

  现如今,剧情反转,“我要去湄潭当农民”成为新的流行语。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曾是有名的重点扶贫县。如今,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让农民脱贫致富,茶園变成了“金饭碗”。

  农民变身“茶老板”

  金秋时节,湄潭县核桃坝村村民刘泽远正在自己的茶叶加工厂里忙碌着。45岁的刘泽远自15岁起便跟随父母种茶,现如今,他把自己的12亩茶园全部承包给他人种植管理,自己开起了茶叶加工厂,主做高端绿茶和红茶的加工外销生意,一年净利润60多万元人民币,昔日茶农摇身一变成为了“茶老板”。而核桃坝村像他这样的“茶老板”还有近80个。

  从农民到“茶老板”,茶农们身份转变的背后,是茶产业为当地发展带来的一池活水。

  走进核桃坝村,一片片茶园像绿色的地毯一样散落在丘陵之间,茶庄、民居、树林和茶园交相辉映,置身其中,茗香茶韵扑面而来,宛若世外桃源。

  “核桃坝以前是有名的贫困村,农民靠种粮食为生,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核桃坝村支部书记陈廷明回忆说。为摆脱贫困的局面,从1983年开始,在时任老支书何殿伦带领下,村民开始种植茶树。经过不断地培育,核桃坝村的茶叶种植面积从当初的5亩发展到如今的12000亩。

  茶园的迅速扩展,不仅得益于湄潭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还因为浙江大学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于1940年西迁至湄潭,在此办学7年,带来了最好的茶树和西湖龙井、红茶等制茶技术,大大提升了湄潭茶的品质。

  “依托茶业发展,去年全村860余户3600多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6400元。”陈廷明说,现在村里有自己的加工厂和茶叶品牌,家家都有小汽车,八成以上农户住上了小洋楼。如今,核桃坝村也已从过去单纯种茶,发展成了茶园管理、育苗、加工、营销合理分工的一体化产业。

  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者。目前,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口3000多人已通过务工、采茶或流转经营茶园实现了脱贫致富。

  核桃坝村只是湄潭县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湄潭县茶园面积60万亩,是“贵州茶叶第一县”,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品牌茶叶已远销国内外。2017年,湄潭县有各类茶企500多家,茶叶总产量6.16万吨,实现产值42.71亿元、综合收入100亿元。

  茶旅一体化

  湄潭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实现了茶旅一体化。仅核桃坝景区,2017年的游客数量就达到了7万人。在湄潭,这样的乡村旅游点遍布全县10余个镇。除了核桃坝景区外,“七彩部落”景区也同样成为了茶旅融合带动脱贫的典型。

  “七彩部落”的前身是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组,这里曾经是一个穷山沟。但自2015年开始,金花村开始走茶叶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村民把房屋外墙刷成了五颜六色,开办起了农家乐、旅馆、茶庄等。“如今,金花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到湄潭县城买了房子,几乎是家家有小车。”金花村村支书冯燕青介绍说。

  27岁的村民饶锡锋在上海、江苏等地务工多年,看到了村里的发展变化,决定回到家乡搞旅游。“金花村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现在,所有外出务工者都返回了家乡。”冯燕青说。

  饶锡锋还把外出打工时认识的女朋友带了回来,一起留在金花村搞旅游经济。“我们把家里房子改造成十间客房,我开设农村客栈,她经营奶茶吧,我们的茶园还入股参加了旅游专业合作社。” 饶锡锋说,一年家庭毛收入20万元,他们很满意回村后的生活。

  “之前是我们农村人到城里务工,现在是城里人到农村来打工。”金花村村支书冯燕青很自豪地说。在采茶季节,平均每天有2000人从县城坐公交车到金花村来采茶叶。市民采一天茶能赚150元到200元左右。不仅如此,周边邻县一些贫困村的1000多人整户搬迁到金花村来,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生产。

  3年来,旅游已经成为金花村的主导产业,茶叶收入只占1/3。村集体收入也从原来的2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60万元;全村2500多名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已超过了3万元。

  金花村的“七彩部落”仅仅是湄潭茶旅融合发展的一个代表。2017年,湄潭县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000多人直接脱贫。

  茶叶有销路

  湄潭不仅茶旅一体化做的好,而且也在茶叶的市场销售上肯下功夫。

  湄潭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鲜茶青可在30分钟内入市交易。刘河渡村50岁的刘庆连每天都会把新采的茶青,拿到金花村的茶青交易市场去卖。她笑着说:“一天卖20斤,差不多能卖200多元。卖完茶青后,就直接到旁边的菜市场买菜回家。”

  种茶30年的刘庆连也曾因为茶愁眉苦脸过。“刚开始种茶时,因为茶叶销路不好,10亩茶园一年才赚万把块钱,都不够用”,她回忆说。而现在依托湄潭茶区的深青交易市场,她每天都能轻松把茶叶卖出,10亩茶园一年能赚10万元。

  近几年,茶园“私人定制”的方式也很流行。“以前是茶叶生产后找销路,现在则是根据客户要求来生产;以前茶叶是按斤卖,现在是按亩卖。”提起“私人定制”订单,湄潭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吉伟解释说,现在客户只需每亩茶园支付800元的年费、365元的管理费,茶园由公司统一管理。到了采摘期,客户支付一定的采摘工资、加工费后,就可收获这亩茶园的所有茶叶,至于加工成绿茶、红茶或白茶,由客户决定。

  目前,沁园春茶园的茶叶销路以私人订制为主。类似这种“私人定制”的产茶方式,在湄潭已越来越多。

  此外,湄潭茶产业还借力“互联网+”,在淘宝、天猫、京东等中国主流电商平台开设营销网店300余家,交易额超过上亿元。

党小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