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通”和“统”,培育现代化都市圈

  近日,各个城市2018年的GDP账单陆续公布。一些媒体和机构对数据进行梳理后发现,2018年我国有深圳、东营、鄂尔多斯、无锡、苏州、珠海、广州、南京、常州、杭州、北京、长沙、武汉、上海、宁波等15个城市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大关。15个城市,除鄂尔多斯和东营两个资源型城市外,其他基本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地区,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其内部,驱动一个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各个现代化都市圈。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了首份加快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政策文件《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梯次形成若干现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培育和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必将成为促进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一直在持续快速推进,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引导解决的问题,如都市圈发展缺乏规划引领,都市圈内部城市间和都市圈之间交通和基础设施一體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都市圈内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当前,我国都市圈发展要超越初级阶段,亟待解决的应是“通”和“统”的问题。

  解决“通”的问题,首先要实现都市圈内各类基础设施的联通。打造现代化都市圈也应贯彻“互联互通”理念。公路网、轨交网、信息网和通勤圈是现代化都市圈的神经和血管。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和交通换乘“肠梗阻”,增强基础设施的连接性和贯通性,是打造都市圈的起点和重点。同时,还要优化方式、畅通机制,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都市圈一体化立体交通体系。

  除了突破城市的硬边界、实现硬件设施互联互通,都市圈建设也应跨越软边界、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对接联通,这是第二个“通”。中心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不应只着眼于自身需求,还应考虑对所在都市圈的辐射功能。要以都市圈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持续提高都市圈内各城市共建共享水平,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与“通”类似,解决都市圈建设中“统”的问题也涉及两个重要的维度:对内统筹和对外统一。

  统筹,核心是加快构建都市圈内部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等机制,加强都市圈内部各城市规划统筹与政策对接,实现都市圈内专业分工、协同互补、城乡融合、生态共治。现代化都市圈,离不开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要以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梯次夯实周边城市、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布局。

  统一,就是要加快建设都市圈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对外形成统一“品牌”,提升都市圈整体的全球竞争力。具体来看,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就要推进都市圈的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服务一体化;要统一都市圈不同行政区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完善都市圈信用体系,整体提升都市圈营商环境。这也是现代化都市圈良性发展、逐渐提升竞争力的必然举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