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快门记录“广场上的中国人”

  高源在天安门广场

  高源说,以前人们只舍得拍一张,后来“天安门东西南北方向得各拍一张才行”。

  “这是我们老师傅,经常上电视。”北京市西城区五寰天安照相服务部的年轻工作人员常常向旁人这样介绍他们的同事高源——在天安门广场上工作時间最久的摄影师。

  201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国相册——天安门前摄影师》,把高源推向了公众视野。

  高源,17岁就从家乡沈阳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天安门广场摄影师。如今,他已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40年。

  40年来,相机镜头就是他的第二双眼,每一天,都在祖国“中心的中心”,捕捉着时代变迁的那个瞬间。

  “一咔嚓”变奏史

  上世纪80年代的喜剧电影《二子开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服务行业的兴起。那时,对于老百姓来说,照相还是一件稀罕的事情,能在天安门前留个影就更加不容易了。

  天安门广场上,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拍上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相片——这样的情景,是高源80年代初到北京时脑海中抹不去的一幕。

  “三转一响一咔嚓”,是老一辈用来描述标志富足生活的“奢侈品”形象说法,这里的“一咔嚓”,指的就是照相机。

  高源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道,当时最便宜的双镜头“120相机”要卖124元左右,如果按照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要好几个月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在天安门拍照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一张照片七毛五,那时候一天的工资才1块钱”。

  一张珍贵的天安门留影,背后是拍摄、冲印、邮寄三个环节,最后到达顾客手中需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身高一米八二的高源给人的感觉很干练,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这大概是曾经十分严格的专业考核制度给他带来的影响。

  从前,人们照相的姿势大多是“往那儿一站,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后来,人们的笑容渐渐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须再提醒。

  高源回忆说,以前每年都会有两三次摄影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考试,摄影界的老师傅会给他们这些年轻人打分。有一次,高源被要求为一位老师傅拍人像,老师傅故意把自己的西服兜盖儿别进了口袋里,高源因为忽略了“提醒顾客整理着装”而被扣了分。如今回想起来,他不但不觉得委屈,反而认为“要求越严格,对技术提升越有好处”。

  为了能给人们拍上称心如意的照片,高源和同事们必须一丝不苟:拍摄时,担心手动对焦的相机会虚焦,就在地面上画个脚印定点拍摄,同时摄影师需要眼睛看、耳朵听;冲印彩色照片时,需要将底片送往长春,用专门的扩印设备冲洗;最后,还要将照片一张张地装进专用信封,寄往全国各地。

  这些最初的繁琐流程,后来都被慢慢简化。120相机换成了135相机,后来又上了变焦和广角设备,“画脚印”定点照相的方式于上世纪90年代一去不复返。

  2003年至2005年,天安门摄影的设备逐渐升级为数码相机,从此不用再担心“拍照闭眼”留下遗憾了;照片拍好后一分钟就立等可取,照片寄丢的情况也不复存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拍照也从一件奢侈的事,变成了百姓的生活日常。高源说,以前人们只舍得拍一张,后来“天安门东西南北方向得各拍一张才行”。

  在相机和智能手机已普及的今天,还会有人找天安门摄影师拍照吗?高源不无自豪地说:“有不少拿着上万元的单反设备的人,也会来找我们拍,毕竟他们不是天天按快门的人。”

  “打卡胜地”

  “40年里,我大概给50多万人拍过相片吧。”高源回忆。

  40年间,络绎不绝的顾客也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都被高源看在眼里,记录在镜头中。

  从前,人们照相的姿势大多是“往那儿一站,抬头挺胸,目视前方”,高源和同事们总得提醒顾客“笑一笑”,可往往拍出来的人像还是表情紧张。后来,人们的笑容渐渐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须再提醒。“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啦!”高源笑着说,“别说笑一笑了,好些人还要跳起来照呢!”

  服饰方面,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脱掉蓝色灰色卡其布,80年代的时髦青年会特意穿上喇叭裤、戴上蛤蟆镜。如今,人们更是穿上了有纪念意义的婚纱、学位服、演出服,或是印有时代流行语的文化衫,少数民族的人们则会特地换上崭新别致的民族服饰。

  高源早期拍摄的天安门留影中,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个。高源解释说,这是因为那时候人们来一趟北京不容易,一般只有出差或转车,才有机会来到天安门。而如今,到北京来旅游、求学、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更多的人有机会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在天安门前留下美好瞬间。

  高源见到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他曾拍下几名学习中文的欧洲师生和一位中国老大爷交谈甚欢的有趣场面,还曾见证一对来北京学习中文后顺利毕业的泰国情侣收获学业和爱情的喜悦……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存在语言障碍,“现在的手机翻译软件可方便了!”

  几十年间,天安门广场经历了多次的翻新、建设,来拍照的人们也年年有新貌,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这个全中国最著名“打卡胜地”的钟爱——不论对于哪个年代的人来说,和天安门合影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高源见过的专程为“打卡”前来的人不计其数,有从西藏一路自驾陪父亲来到北京的儿女,有坐着轮椅只为来看一看天安门的老兵,甚至有些人举着亲人的遗像来合影,只为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

  有人说,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北京就是列车的车头,天安门广场则是这个车头的最前端,人们热衷于来到这里,倾听列车引擎的心跳。

  马宜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