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融资肠梗阻迫在眉睫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融资,改革,民营
  • 发布时间:2019-05-01 23:10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019年1月下旬央行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 CBS)”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金,有市场人士将其解读为中国式的量化宽松。这个解读不准确,无论从定义、动机还是潜在效果看,这项政策都不应被看做量化宽松。决策者一再声明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因为量化宽松并非化解当前中国经济困难的对症良药。

  今天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并非流动性不足,甚至不是融资成本过高,而是一方面宏观杠杆率很高,另一方面微观企业融资很难,也就是通常说的流动性流不到有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央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也于事无补。现在迫切需要做的,并非增加流动性,而是打通货币与企业之间的通道。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很高,与民营企业(大部分为小微企业)融资很难同时并存,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高杠杆率已经成为重大风险之一。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很突出,虽然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在2018年甚至变得更加突出。按说,民营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为什么在近几年严重恶化、直接影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效果?

  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因为金融环境恶化了,而是因为经济要转型,但金融体系没有跟上。现在经济增长要靠创新、要靠民营企业,而金融体系恰恰既不适合支持创新也不擅长服务民营企业。过去这些问题也存在,但矛盾没有这么突出,今天却成了影响宏观经济的大问题。因此,要让资金顺利地流到民营企业,需要改革现有的金融体系。简单地调整流动性总量,恐怕无济于事。

  客观地说,自2013年以来,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可惜的是,其中一部分措施没有遵循金融规律,不但没有缓解矛盾,反而雪上加霜,比如政府强制要求金融机构不但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而且还得降低贷款的利率。不能进行市场化的风险定价,金融机构就无法为民营企业提供可持续的商业服务。

  也正因为流动性传导不畅通,央行在过去一年来出台了许多结构性措施,包括四次定向降准、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优惠政策的考核口径、扩大MLF等工具担保品范围等。最近,又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工具,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情况,以优惠利率向其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这些措施表明,央行已经意识到,当前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并非流动性不足,而是资金流不到需要去的地方,上述各项措施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资金导流到微观层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