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out 隔离法你用对了吗?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隔离法,感受,简短
  • 发布时间:2019-05-24 23:02

  隔离法(time out)指的是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界限时,

  家长把他带到一个指定的地点,让他安静一下。

  但有不少父母指说隔离法在孩子身上没有效果,难道是哪里出错了吗?

  本期新知来为您解答。

  情境1 发脾气、顶嘴

  治疗师:家长可用一种叫「ACT」解除情绪的3部曲,Acknowledge(明白及接纳孩子的感受)、Communicate(说出限制、规定)及Thinking alternatives(提出可接受的选择)。首先家长可表示明白他的情绪,如“我知道你现在心情很差,你想用这玩具来打妈妈。”說出他一些感受及行为;然后说“不要伤害别人。”告诉他一些期望及规则;最后说“有什么办法可以继续玩得开心又不伤害其他人?”让他有选择解决的方式。三岁至十一岁的孩子可以使用这处理方法,不过,年纪小的句子可以简短一点,不要讲太多高层次的话,反而令他们不明白。

  情境2 不肯收拾玩具

  治疗师:收拾玩具不好玩,所以很多孩子都不愿做,但家长可以让收拾玩具变成竞赛游戏,孩子就会乐意做。如开一盆水(随后会用来做其他清洁,避免浪费),跟孩子说看看水满前,谁最快将玩具收在箱内。孩子一见水流便会有冲动要快过水流,如一盆水后未收完,可再开另一盆,跟孩子说:“我们再来一盆,看看谁是大赢家,开始!”他们会好似上了拉链一样,加速去拿玩具。如不想用水,也可以用漏斗,孩子一个,家长一个,他们看着漏斗又会很开心地去拿。

  真正time out应怎样做?

  小时候上学,老师会让淘气的孩子罚站,这其实也是一种隔离法。据游戏治疗师表示,time out的作用是短暂分离,把孩子从开心的环境带走,安置在一个他不喜欢的地方,希望透过这动作,去改变他一些问题行为。“很多家长time out用得不好,是因为他们以为time out是将孩子放在一旁等待三十分钟。但据临床经验,time out时间一岁是一分钟,两岁是两分钟,如此类推。如孩子到十一岁,而你又用time out,也不要超过十一分钟。”

  治疗师早前有研究报告指出,time out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正是因为隔离法被当成了惩罚的手段。“有些父母没有说出time out时间,如时间太长,孩子心想到底什么时候结束?越想越不开心,情绪继而失控。”所以在使用time out时,治疗师建议家长可以用漏斗来计时,跟孩子说,这是你自己名字的时间(如孩子叫Mary,我们可以称之为Mary‘s time),当漏斗漏完,这个时间就完结了。另外,家长需要贯彻原则,如果孩子在隔离中途跑开了,便需要从头再来,直至他们坚持完成方可。如果家长一再退让就范,隔离便会失去效力。

  time out能不能常用?

  研究表示,孩子在18个月时就可使用time out,不过,任何管教孩子的方法都不能天天用,尤其像隔离法这样的手段,更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拿出来用。“Time out是带惩罚的工具,我不赞成孩子不乖就罚他,因为罚得多,孩子也知道你的招数,而且较难让他明白错在什么地方。”治疗师指在time out使用上父母应该有共识,贯彻到底,最忌讳爸爸因孩子没做功课time out、妈妈因孩子打人time out,这样隔离法孩子就无所适从了。

  “以我为例,是基于两大原则才用隔离法,第一是当他伤害自己,第二是当他伤害其他人,至于其他问题都是使用游戏来教导,不会使用time out。”治疗师称,过往有临床发现,家长对孩子用time out多,孩子会出现不断命令人time out的行为,从而影响交友、人际关系。“孩子在这情况下,有可能被孤立、排挤,焦虑感也会较强。”

  Time out时间到,不成功是否要延长?

  “Time out是要让孩子平静下来,由孩子坐下开始计,如果做得好,大部分孩子可以几分钟不出声,但当你把孩子带到隔离地点的时候,孩子哭闹得比之前更厉害,便完全达不到让他安静下来的效果,那继续使用也不会有用。”治疗师表示家长要明白time out是一个短暂分离,让他从一个开心的地方抽离,如果他的情绪没有认清这点,就要转用其他方法,如果延长时间反而会伤害了孩子。“他会觉得这是无底深潭的时间,而且这样坐下去,你第二次叫他去坐,小朋友愤怒的情绪会越来越多。”还是建议父母要变通,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又或者以游戏方式教导孩子。

  孩子真的能在Time out中反思行为?

  “要看孩子是属理性还是感性,如是理性,简单来说,他大脑内的杏仁核(情绪中心)比较听话,杏仁核会向大脑的海马回查询一些记忆系统,尝试寻找一些好行为去取代坏行为,就有反思;但感性的孩子,他大脑的杏仁核不断作怪,去不到记忆里找好记忆,那就达不到反思的作用了。”另外,家长用完time out后都会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原则上是没有问题,但建议转换另一问法:不要说个“错”字,因小朋友一听到,杏仁核又会发生变化“哎呀!又说我错”,心情就差起来了。我们会教家长使用一些游戏治疗的技巧,问孩子“有什么方法我们不伤害人,而又玩得开心呢?”引导孩子去想一些解决方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