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中消失的豆骨又出现了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骨骼,复原,肥胖风险
  • 发布时间:2019-06-26 20:37

  进化中消失的豆骨又出现了

  人类拥有206块骨骼。但科学家发现,一块此前被认为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消失的骨骼已悄然复原。这就是豆骨—位于膝盖后方肌腱中的一块小骨头,直径不足1.3厘米。它被称为“骨骼阑尾”,因为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消失了。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150多年进行的2.1万多项科学研究,发现目前豆骨在人体存在的概率是100年前的3倍,全球40%的人都长有豆骨。这可能是因为现代饮食让人类变得更高、更重,令人的膝盖承受更大压力,导致人体长出更多骨骼以缓解压力。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膝盖骨骼会磨损重要的软骨组织,从而导致骨关节炎。研究发现骨关节炎和神秘豆骨的存在具有直接联系,骨关节炎患者长有豆骨的概率是非骨关节炎者的两倍。

  基因评分可预知肥胖风险

  一個国际团队分析了超过30万人基因中约210万种常见基因变异,在综合考虑这些变异可能对体重产生的影响后,开发出一套名为“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肥胖风险评分系统。随后,研究人员用另外约30万人的数据验证这套评分系统。结果显示,肥胖风险评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中,有83%的人确实超重或肥胖,17%的人体重正常或偏低。研究还显示,肥胖风险评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平均比评分最低的成年人重13千克,并且前者重度肥胖的风险是后者的25倍。不仅如此,评分反映出的肥胖风险在生命早期已十分明显。大约3岁时,评分不同的人体重差异开始变得显著。到18岁时,评分最高的人平均比评分最低的人重12千克。不过,这种依据基因评估肥胖风险的方法也引来不少争议。有专家认为,决定一个人胖瘦的不只是基因,还包括饮食、运动等环境因素,仅凭基因检测无法准确预测肥胖风险。

  由心跳驱动的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仪器一般都是依靠电池提供能量的,这些电池不仅笨重坚硬,而且寿命较短。中美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植入式能量收集系统,可从心脏跳动中收集足够的能量,为起搏器供能。这个能量收集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耐久性,另配有一个电源管理单元和一个起搏器。这一装置被植入成年猪体内后,不仅可以进行心脏起搏,还能纠正窦性心律不齐(一种心脏节律不规则),从而避免可能导致的死亡。尽管这一系统还需在尺寸、效率和长期生物安全性方面做进一步优化才能最终用于人体,但每次心动周期所收集的能量已经超过了人类心脏起搏所需要的能量。

  寻找蝙蝠长寿的秘密

  动物寿命往往与体型大小密切相关。大型动物的寿命通常比小型动物要长,如非洲象的寿命可达70年,普通家鼠通常只能活1~3年。然而,有些蝙蝠可以活40年之久,不仅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动物寿命长得多,而且也比其他蝙蝠至少长4倍。这些长寿蝙蝠有菊头蝠、长耳蝠、常见的吸血蝙蝠以及一种鼠耳蝠。研究人员对已知与寿命相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体型大小、是否有在岩洞中生活的习惯、是否冬眠等,还包括一些之前未考虑过的信息,如雄性和雌性之间的体型差异。结果发现,长寿的蝙蝠有冬眠时间长以及能够更有效地保存能量的特点。比如,吸血蝙蝠可以调节自己的体温高低,这在哺乳动物中非常少见。这种能力让吸血蝙蝠能够在无法吸血的情况下保留能量。科学家此前发现,这种能够忍受体温变化的能力也许能提高哺乳动物的抗感染能力。如果人类能掌握蝙蝠的这些能力,寿命可达240年之久。

  3D打印出的首颗“完整”心脏

  以色列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患者细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设计和打印出充满细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此前打印出的心脏结构只是无血管的简单组织。具体过程是,首先从患者身上取得脂肪组织,然后将其中的细胞分离出来。这些细胞被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后,能分化出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接下来,将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加工成个性化的水凝胶,将分化的细胞与其混合,用于打印具有患者特异性、无排异性的带血管的心脏组成部分,最终获得完整的心脏,并能像真实心脏一样跳动。使用“原生”患者特异性材料对于成功设计个性化组织和器官至关重要。虽然目前这颗3D打印心脏仅有兔子心脏大小,但研究人员相信,采用相同的技术能获得尺寸更大的心脏。

  汉藏语系起源获解

  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它包含逾400种语言和方言,如汉语、缅甸语和藏语,总使用人数达15亿左右。对于汉藏语系起源于何时何地,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北方起源”假说认为起源于大约4000~6000年前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西南起源”假说则认为起源于至少9000年前的东亚西南部某地。中国研究人员从遗传学、计算生物学、语言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方面收集证据建模评估不同的语言谱系,得出的最新结论支持了北方起源假说。随着一组人向西迁入西藏、向南迁入缅甸,另一组人向东和向南迁移而最终成为汉人,汉藏语系也分成了两个语族:汉语语族与藏缅语族。新的结论认为,两者分流时间应在5900年前,这一时期正好对应于中国北方仰韶文化的晚期阶段和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本次研究的发现符合语言随农业扩散的观点,而且扩散的时间点与考古证据相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