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博物馆开启一座城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主题,好评,文明
  • 发布时间:2019-07-03 22:34

  

  特色主题 今年是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天博策划了《智启津沽——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展览》,通过展览讲述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校父”严修的故事,再次获得社会好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人们常说,了解一座城市,就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开始。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灵魂,就藏在博物馆里了。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博物馆一直以旁观者的视角站在那里,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城市因为博物馆的存在而深沉、厚重。

  比书本更直观

  古代的杭州是什么样子?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里,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这个“五一”,来到杭州旅游的陈晨在众多当地的博物馆里选择了良渚博物院,尽管从市区到这里花掉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陈晨觉得很值。“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看到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物,特别是玉琮、玉钺、玉璧这些精美玉器,我觉得很震撼。”让陈晨印象深刻的,还有博物馆中的一句话“1977年冬,考古学家苏秉琦预见良渚遗址的价值:古代的杭州,就在这里”,“很多家长都是带着孩子来参观的,我觉得让孩子用这样的方式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是件挺有意义的事情,比在书本上学习来得更直观。”

  杭州并非只有良渚博物院,当人们来到西子湖畔,徜徉在湖光山色间时,一定会被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所吸引。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分馆、浙江省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名人纪念馆、中国印学博物馆,还有其他一系列专题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形成了一个环绕西湖的博物馆群落,让人们在领略美景的同时看到这座城市的不同侧面,西湖也因为这些博物馆的存在而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

  百余公里之外的苏州,同样有一座人气博物馆,被众多网友形容为“苏州气质的完美体现”“抬起相机就是风景”,那就是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虽然不大,却很有特色。在以园林为代表的苏州,人们把这座博物馆也打造成了一处山水画式的苏州园林,和附近的拙政园完美呼应。苏州博物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太平天国遗址。博物馆的设计者是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身为苏州人的贝聿铭亲切地称苏州博物馆为自己的“小女儿”,他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融入设计中,使得博物馆的建筑、色彩、布局、风格都秉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貌与精髓。粉墙灰瓦、飞檐翘角,无一不在告诉人们这里是江南;大堂玻璃外的流水潺潺,则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水乡;“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景观,又在提醒着人们这是在园林。“还没看到展品,只是走进这里,就已经感受到苏州的美了。”有游客如此说道。

  “保存在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系列文物藏品,可以为中华文明描绘出清晰的文化图谱,使人们清晰地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并找到与世界其他文化对话的正确立场和恰当位置。”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来评价博物馆对于城市与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的影响,在他看来,博物馆通过对一座城市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将城市文化的精华展示出来,并呈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其实是今天城市文化发展的根基。

  前段时间,因为修地铁挖出文物而再次上微博热搜的西安,是“文物大户”,更是“博物馆大户”,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更因此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走在古今交映的街道上,首先感受到的是延续大唐之风的棋盘式格局,想逛完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全市分布着125座各类博物馆,从周秦汉唐到红色记忆到工业遗产,城市的历史记忆正在全方位的保护和展示,激发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客厅,讲述着城市的记忆符号和生活方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从军认为,博物馆所容纳的绝非文物那么简单,而是透过文物看到的城市历史和生活方式,“也就是当我们看过展览,脱口而出‘原来那时候的人们是这么生活的啊。”

  把殿堂变为课堂

  的确,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记录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2009年,首座以商帮命名的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开馆,向世人诉说宁波城市的百年故事。宁波帮是至今仍然活跃在海内外的少数几个商帮之一,这个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联结而成的商帮群体广范分布于近70个国家和地区,活跃在全球经济发展舞台,是现代商业文化的宝贵财富。“宁波帮博物馆就是我们在故乡的家。”博物馆开馆时,时任宁波同乡会理事长的毛葆庆先生深情地表示,宁波帮博物馆用自己的方式在宁波民众与广大侨胞、海内外人士之间架起了团结友谊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全面免费开放,博物馆早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提高民众个体文化修养和整体文化素质的积极力量。“了解一座城市,首先应该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去了解,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看来,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让博物馆不仅成为文物的殿堂,也成为孩子们的课堂,成为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天津历史的第二课堂。2017年,配合全运会在天津举办,天博策划了《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联合全国十余家博物馆展出了250余件古代体育文物,掀起了一次参观热潮,射箭、狩猎、蹴鞠、舞马、马球,这些古代体育运动让孩子们觉得既有趣又涨知识。

  今年是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天博策划了《智启津沽——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展览》,通过展览讲述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校父”严修的故事,再次获得社会好评。“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近代的特殊历史地位,让其拥有特殊的文化。”陈馆长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今年,他们还将策划多个有天津特色、讲天津故事的展覽,包括即将展出的纪念甲骨文出土120周年展览。今年的5·18世界博物馆日,天博策划了一场红色家书活动,请参与者现场朗读天津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名人家书,感受其中的力量与亲情,比如周恩来、邓颖超家书等。

  “每次展览,我们都会配套出一本画册,举办一系列讲座,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们来到博物馆。” 陈卓馆长表示,为了将殿堂变成课堂,天博还设置了青少年互动区,学生们可以在此体验杨柳青年画制作;推出了慕课,把藏品故事做成小视频,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此外,天博还开设了远程教育课,和中小学合作,由博物馆老师讲近代历史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未来,陈卓希望可以把非遗的内容引进到博物院,比如戏曲、织布、年画,在博物馆的大厅里定期进行动态展示,“物馆可以容纳这些,也应该容纳这些,鲜活的内容,将使我们对城市的感受更强烈、更生动。”

  “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如今的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变得更具交互性,以观众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它们成为了文化中枢,是创意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观众可以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今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中国博协发布的海报上,用了这样一段话来阐述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这也将成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新的方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