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合作:中欧相向而行,前景广阔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欧洲,全球,贸易
  • 发布时间:2019-07-03 22:54

  继3月下旬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欧洲之行后,时隔不到半个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也出访欧洲。国家主席和总理的年度首访都选择了欧洲,充分说明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重大。习主席说,“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因此2019年首次出访,我选择了欧洲。”

  自1975年中欧正式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快速持续发展,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见证着中欧关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一直以来,经贸关系都是中欧关系的基石。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与磨合,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与欧洲国家、次区域及欧盟之间立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经贸合作关系。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的战略意义已扩展到全球层面。

  贸易投资并重,规模显著扩大

  近年来,中欧双边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虽然2014至2016年经历了小幅下降,但2017、2018年贸易额大幅提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7%、10.0%。从2015年起至今,中国一直是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断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双方也致力于调整贸易结构,使其更趋于合理。2015—2016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有所收窄,但近两年欧方贸易逆差又重现扩大趋势。

  随着中欧关系不断深化拓展,中欧经贸关系不再仅仅依赖双边贸易,而是出现了贸易与投资并重的新局面。中国对欧洲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近5年投资存量增长了 3.1 倍。2017 年,中国对欧洲地区直接投资流量 184.6 亿美元,创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 72.7%,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 11.7%,较上年上升 6.3 个百分点。该年度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首破百亿美元,达到 10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占对欧洲投资流量的 55.6%。截至 2017 年底,中国在欧洲地区投资存量为 1108.6 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 6.1%。

  在“16+1”合作机制带动下,中国与中东欧次区域贸易投资规模显著扩大。2018年,中国与16国贸易额增长21%、达到82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5个百分点。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对16国投资逆势增长67%,能源矿产、家电制造等领域大项目投资增加,第三方市场合作迈出新步伐。

  当前,中国与主要欧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且各具特色。德国工业基础雄厚,在制造业、汽车工业、钢铁、机械装备、科技创新等领域优势显著,是中企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地。2018年,即便是中国对欧盟整体海外直接投资受审查趋紧等因素影响下降到173亿欧元,降幅达到40%,中国对德投资仍然上涨了8%。

  作为最早与中国开展中欧班列合作的欧盟国家,德国见证了中欧班列带来的铁路贸易量大幅增长:2013至2016年,德国自中国进口从1.4万吨增至9.5万吨,增长578.6%;对中国出口从4.3万吨增长到21.1 万吨,增长390.7%。与此同时,中欧班列的开行极大地提升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水平,带动了中德两国地方合作及相关产业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重要城市杜伊斯堡为例,这个以煤矿钢铁闻名的重工业城市曾在上世纪传统工业衰落的浪潮中一度流失了20%人口,失业率高于10%。然而自2011年首条中欧班列“渝新欧”开通以来,位于该线路终点的杜伊斯堡重新焕发了生机。2018年杜伊斯堡港吞吐量达到了410万个标准集装箱,创下历史新高,入驻杜伊斯堡的中企数量已接近上百家,主要涉及物流、不動产以及跨境电商等行业,仅物流领域就带给这里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

  法国则是最早与中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欧盟国家。2015年6月,中法两国政府联合发布《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一概念,并确定了基础设施与能源、交通、农业、卫生、气候环境、产业园、金融保险等八大合作领域。近4年来,中法两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

  例如,2016年9月,中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EDF)正式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合作协议,并与英国政府同步签署了欣克利角C(HPC)核电项目收入及投资保障等政府性协议,HPC项目实质启动。该项目预计投资总额180亿英镑,由EDF和中广核集团牵头的中方联合体共同投资建设,中法企业分别占33.5%和66.5%的股份。该项目拟建设两台采用EPR技术的核电机组,总装机320万千瓦。在该项目之后,中法双方还共同推进赛兹韦尔C(SZC项目)和布拉德维尔B(BRB项目)两大后续核电项目,前者EDF和中方在前期开发项目公司中分别占据80%、20%的股份;后者则由中广核主导、EDF参与,双方在项目开发阶段的投资将分别占据66.5%、33.5%的股份,并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该项目作为首个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成功案例,为日后相关合作开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目前,中法企业已在油气、核电、机场、环保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年度首访选欧洲,指引未来合作方向

  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成果丰硕,从中也可观察到未来几年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新亮点和新趋势。

  第一,中欧双边投资规模和水平有望大幅提升。在4月9日签署的《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提出,“双方承诺2019年将在谈判中,特别是投资自由化承诺方面,取得结束谈判所必需的决定性进展,以便在2020年达成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

  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早在2013年11月就已启动,截至2018年7月,谈判已经进行了18轮。在之前进行的多轮谈判中,双方遇到的障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市场准入。协定将采用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 “负面清单”的投资准入模式,而中国在已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一般采取“准入后国民待遇”和“正面清单”模式;开放部门方面,欧盟希望中国减少在电信、交通、医疗和商业服务等行业的进入壁垒,大幅度开放中国服务市场。中国目前外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且很多部门发展水平仍与欧盟存在较大差距,势必难以接受欧盟强调的“对等开放”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欧盟长期以来对中国市场所谓“不公平竞争”环境不满,希望在双边投资协定中纳入体现 “竞争中立”的内容以平衡国企和私企的竞争力。中欧市场环境、企业运营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克服分歧颇有难度。

  环境、劳工等条款。中欧之间对于劳工、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不同,建立双方认可的标准需要彼此都做出调整。

  中欧双方在此次联合声明中为高水平投资协定的最终达成设置了明确期限,说明相关谈判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妥协,通过友好协商弥合上述若干分歧。

  第二,中欧“一带一路”合作前景广阔。3月23日,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了《中意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成为G7国家中首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意大利之后,卢森堡、瑞士也相继加入“一带一路”建设,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孔特和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于利·毛雷尔都前往北京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此同时,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越来越多欧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将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先来看看意大利。目前,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意大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突破500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00亿美元。意大利位居“一带一路”的欧洲最南端,是从东部和南部进入欧洲的门户,也是通向西部和北部欧洲最便捷的通道,拥有众多良港,贸易区位优势强,海上贸易在欧洲国家中位居第三。加入“一带一路”合作将促进意大利互联互通以及陆海联运、物流等产业发展,港口建设也将带动周边地区商业繁荣。2016年10月,中远海运及青岛港分别以直接和间接持股的方式入股,形成了马士基码头、中远海运港口和青岛港三方合资的意大利瓦多码头公司,共同建设和运营。瓦多港新集装箱码头预计在投入运营后,将成为意大利北部港口群中唯一可以处理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主要服务于意大利北部、法国南部、瑞士和德国等欧洲腹地市场,加强其与地中海航线的互联互通。

  第三,中欧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空间巨大。在3月访问欧洲三国期间,习主席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见证了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与中投公司、法国国家投资银行、法国Quadran公司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平台共建合作协议》,四方将致力于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中的垃圾发电及其他新能源项目的开发运营,目前已达成了近20亿欧元的投资项目意向。同时,上海康恒环境与法国Quadran公司在非洲合作的垃圾发电项目,列入了中国国家发改委与法国财政总署签署的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示范项目清单(第三轮)。

  3月22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和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共同主办的首届中意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在罗马成功召开,中意共60多家重要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参加了论坛,双方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中国已经与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等欧盟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合作机制,第三方市场合作已成为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当前,欧洲发达国家雖然具备核心技术装备优势和管理经验,但受产业空心化、海外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无法有效开发第三世界市场,自身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中国与欧洲发达国家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能够将中国的优势产能、装备和工程建设能力与欧洲的先进技术、管理相结合,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需求对接,推动形成更为合理高效的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全球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三方互利共赢,促进世界共同繁荣。

  中欧加强经贸合作,有力维护多边主义

  当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全球化进程导致国家内部与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严峻,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空前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和欧洲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之一,能够加强团结,通过对话沟通与协调弥合分歧、相向而行,不断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其意义早已超越双边范畴。

  中欧经贸关系持续深化拓展,不仅使得双边贸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趋于合理,还带动了中欧产业、金融、科技、创新、能源、环境等领域合作,为彼此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欧洲对华认知也在不断调整,一方面意识到中欧在经贸领域竞争性有所上升,要求以对等条件在世界市场中与中国开展“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中国在全球事务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影响力,因而不断提升与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性。

  虽然目前欧洲在贸易逆差、市场准入、国企补贴等问题上不时表达强硬立场,对中国企业大举投资收购欧洲企业心存疑惧,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中国投资审查力度,但这些分歧都能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

  欧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有力维护了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展示了中欧双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开展有助于双方寻找并扩大利益契合点,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寻求互利共赢。与此同时,中欧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将切实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

  参考资料:姚铃:《中德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吴将:《中欧班列助中德贸易新高,集装箱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欧阳凯《中英最大核电项目终落地:中广核与EDF签最终投资协议 项目2019年开工》;曹鸿宇:《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主要挑战及应对》;张海莺:《中法企业签约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