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新蓝印花布四代传承人的故事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人才培养,蓝印花布,创意
  • 发布时间:2019-07-14 13:29

  

  吳元新从业40余年,通过创办博物馆、建立明清染房、出版专著、进行人才培养等,逐步形成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五大重点版块,即蓝印花布古旧收藏、蓝印花布技艺传承、蓝印花布艺术研究、蓝印花布院校教学、蓝印花布产品创新的一体式传承模式。

  这样的幸福情景很难让人想到,在这40年间,吴元新经营蓝印花布事业也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听完吴元新讲述关于四代传承人与蓝印花布的故事之后,记者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蓝印花布的故事介绍给您。

  有些相遇命中注定

  15年前,吴元新做蓝印花布传承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稳定的传承场所,没有年轻人愿意坚守技艺,没有足够的经费继续支撑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跟大多民间工艺的发展一样,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吴元新的母亲看到这样的状况也放下了染织手艺,准备回老家。吴元新的师傅曾经形容蓝印花布就是“成鱼骨头”,咂咂有滋味,吃了没有肉。吴元新对此深有体会,他于1996年自筹经费创办了蓝印花布博物馆,一直在困境中坚守着,有时甚至想过改行。

  2004年春天,江苏省南通市委市政府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来南通为文化发展方向定位。当冯先生来南通的消息传开后,南通民间工艺家都很受鼓舞,希望先生能为南通民间文艺家指路。吴元新也鼓足了勇气赶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申请能否安排冯骥才先生去他的蓝印花布博物馆指导,但得到的答复是冯先生三天的行程已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或许这就是心灵相通。冯骥才在南通游濠河时,听到讲解员提到濠河边上有个蓝印花布艺术馆,收藏了一些明清以来的古旧蓝印花布,还有一些创意设计作品。冯骥才听到“蓝印花布”这四个字后,很惊讶南通还有这么一个地方,保护和传承着民间蓝印花布,当即提出希望第二天能到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参观。陪同的同志很为难,日程表已安排满了,没有时间了。冯骥才说可以晚上去,但陪同人员说晚上已经安排了新闻媒体的专访。冯骥才表示能否在结束晚上的活动后利用休息时间去蓝印花布艺术馆。

  第二天晚上,冯骥才到达蓝印花布艺术馆已近9点了。他参观了第一展厅蓝印花布起源与发展、第二展厅蓝印花布古旧精品、第三展厅蓝印花布明清家居。他不仅看到了吴元新的近万件藏品,还看到了蓝印花布文创产品。不知不觉晚上10点多了,冯骥才仍意犹未尽。最后他走到创意作品前问吴元新:“元新,你做了多长时间了?”吴元新说近三十年了。他问:“那现在是什么职称?”吴元新说我什么职称都没有。冯骥才说,“那你怎么坚持了那么长时间?”吴元新回答,“实际上我坚持下来也很困难,多少次也想改行,但还是因为从小在母亲纺纱父亲染布的环境中长大,所以有这样一个情结。”冯骥才又详细询问了收藏蓝印花布的经历以及博物馆未来的打算等。当听说吴元新在整理编写《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时,他很高兴,并鼓励吴元新把收集的精品都要做成档案,把研究做到极致。冯骥才说:“要广泛搜集古旧蓝印花布及老染坊中的相关旧物器具,如民间有遗存的原始染坊要整体搬移,或加以组合,恢复染坊要尽量用原物,尽可能反映原来的风貌,哪怕是一缸一碗都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要真正把事情做到极致。人活在世上,要在地球上划一道痕,留点对后人有用的东西下来。”吴元新与冯骥才的相遇,让吴元新更加坚定了要将蓝印花布传承做好的信心与决心。

  结束了三天的南通考察后,冯骥才在市政府点评会上重点讲了在蓝印花布馆考察过程中的体会。他讲到,“吴元新不仅在抢救和保护流失在民间的蓝印花布,还在做立档保护、研究、传承的工作。我们需要有像吴元新这样的一些人,有这样的文化视野、有这样的文化眼光、有这样一种文化自觉、有这样一种奉献精神、有这样的责任感,站出来守望我们的文化,弘扬我们的文化。”不久后,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得以建立,使蓝印花布的传承和保护有了自己的基地。

  怕一不讲就没了

  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吉祥喜庆健康之布曾经衣被天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蓝印花布见证着普通百姓一生中的重要时刻,《状元及第》、《凤戏牡丹》、《喜鹊登梅》、《梅兰竹菊》……这些喜闻乐见的图案与纹样,寄托着普通人家的美好心愿。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老人们在百年之后会将这些曾经见证自己人生重要时刻、陪伴自己一生的蓝印花布制品烧掉,使得最终留存在世的老蓝印花布制品所剩无几。

  多年来,吴元新开展了非常艰苦的地毯式的不留遗漏的普查。他说:“不能把祖先遗留下来的文明的碎片丢掉,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碎片。”他加大力度在民间做蓝印花布收集整理,十多年来,跑遍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抢救保护了三万八千多件蓝印花布纹样。

  陈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