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魅力:中西交融,造就土生文化魅力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文化,特色,澳门
  • 发布时间:2019-07-19 07:07

  

  文化本身就反應了一個社會、民族的特點,無論是口口相傳還是文字記錄,始終都在不斷傳承,更是包含音樂、文字、語言等多種形式,所以文化是一個人、一個族群、民族乃至國家特別的身份之所在。

  多種元素,細微處看見澳門

  澳門這座城市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因素,造就了它與眾不同的文化魅力。論起開埠的歷史,其實澳門比香港更加久遠,因為超過90%的華人族群,自然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特色,而讓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乃至兩岸四地都彰顯出不同,那葡人文化就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來到澳門,首先是味蕾的吸引,比如澳門的“葡國雞”、“葡撻”等都已經在區域內擁有自己獨有的美食魅力,澳門因為多元的飲食文化,其中包含了土生葡菜,進一步助力澳門在2017年年底獲得“世界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稱號,這是繼成都及順德之後,中國第三個獲評入選的城市,這樣的國際榮譽不僅讓澳門市民備受鼓舞,也進一步讓世界各國的遊客對於澳門的美食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再者,從語言來看,無論是回歸前還是回歸後,葡語都成為官方語言得到重視,葡語亦是在灣區內的重要優勢所在。澳門被中央政府賦予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一平台)的角色,葡語優勢正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憑藉著語言相通,葡國文化的影響,澳門在推動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交流、交往中正日益發揮重要角色,我們觀察到國內現在不少人士包含外語院校都在推動葡文的學習,推動中葡間更緊密的商貿文化交流。

  而從硬體建設上來看,澳門獨有的葡式建築成為了這座城市外觀上的重要亮點。不少教堂、過去澳葡政府時代的建築物都陸續列入物質遺產的保護名錄,從歷史中走過的這些建築物見證了澳門數百年來的社會變遷與歷史演進,尤其是西方文化是如何影響澳門社會發展的。所以來到澳門,如果要領略這座城市的特色,不妨多走多看,慢慢感受它走過歷史的沉澱。

  和平共存,世界史的“奇跡”

  看澳門文化,我們就需要回顧歷史,這座中西交融、華人與葡人族群和平共存的土地究竟走過怎樣的“過去”。歷史上,澳門的文化形成至今都很難在全世界其他一個地區找到類似的例子,而在澳門土地上所牽涉的中國與葡國政府的關係又非常特別,近500年的和平相處,創造了世界歷史上多種族、多族群和諧發展的典範,這在近現代歷史上都堪稱奇跡。歷史上,英法等國侵略中國,除了暴力搶殺之外,在中國的土地上更試圖徹底驅趕中國人,將中國土地徹底淪為其殖民地;而最初葡人來到澳門不是為了佔領與掠奪,只是為了能夠謀生,抱持這樣的一種信念,逐漸在澳門這塊土地上安家生活,久而久之,慢慢與華人社會展開連結,最終形成了無論在建築、人際交往與文化上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事實上,從清朝開始中國政府對於葡人與葡國就有相對寬鬆的態度,清朝當時的廣東省官員向皇帝匯報在澳門聚居生活的外國人時,對於葡人的落地安家是寬鬆與許可的,而對於英法等國人就是充滿憤怒,因此可以看到葡人的自由、尊重華人社會、中國政府的做法,最終得到了中國方面的諒解,從而能夠某種程度上避免兩種族群,兩個國家與政府的激烈對抗。所以中葡兩國政府一直保持著這種共鳴,或者成為“共識”,希望通過實際的溝通與了解來處理一些爭議,即使1949年後,都仍然保持著與中國內地政府的溝通渠道。當然澳門本身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在澳門回歸前的中葡磋商中也遭遇到一些摩擦,但在整體歷史來看,大家都是向前發展,時至今日,土生葡人族群與華人族群依舊和諧共存,多元文化在澳門亦是得到尊重與展現,澳門成為全球文明中一顆不可多得的“明珠”。

  土生文化,亦需保育傳承

  正是這幾百年兩個族群、兩種文化的融合,催生了澳門獨有的“土生族群”與“土生文化”。在回歸前,由於澳葡政府執政,土生文化反而凸顯不出其顯著性,而隨著澳門回歸,土生文化作為澳門獨一無二的元素反而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土生文化在澳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政策保障之下反而拓寬了文化空間,作為土生葡人也有了更多反映自己心聲的途徑與渠道。

  土生葡人族群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土生葡人是混血兒,大多數為葡中結合,在澳門土生土長,因此才被成為“土生葡人”,他們都有葡文名字,大多數人會講葡文,信仰天主教;而值得關注的是,新一代的土生葡人青年越來越少識講葡文了,隨著日常生活氛圍的變化與現代社會的需求,很多土葡青年大多選擇廣東話、英文乃至普通話作為工作、交際的重要語言工作,從老一輩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些可惜。

  第二,土生葡人對於澳門有著強烈的歸屬感,作為本地出生,本地長大的這群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很自豪地說出:我是澳門人,我從澳門來。土生葡人對這片土地充滿著濃濃的家鄉情結,也就是廣東文化中的“鄉下”概念。

  第三,土生葡人族群又有著一種對葡國抽象的歸屬感。不少葡人出生後都未去過葡國,但是由於血緣、文化的紐帶聯繫,讓他們對於那個遙遠的國度有著或多或少的抽象歸屬感,這種紐帶連結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在澳門出生長大卻也擁有葡文名字。這就類似在美國社會的華僑角色,他們說著當地的英文,飲食上可能西式或者中西結合,但是在文化基因上仍保留著不少華人的歸屬感。

  也是因為土生葡人對於葡國的抽象歸屬與對於澳門的具象的歸屬感,使得這樣一群在澳門安身立命的土生葡人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社群與族群,同人同命,開始了自己的信仰與飲食、語言以及各種文化形式。在今天土生葡人族群創作出來的“葡國雞”成為了不少遊客來澳門必點之菜,有趣的是,葡國(葡萄牙)其實沒有葡國雞,葡國雞是土生族群在澳門這片土地上結合葡國的烹飪方法與中國的食材發明出的一道獨有的菜,所以從一道澳門特色“葡國雞”我們就可以看出中葡文化彼此交流共存的有趣之所在。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土生葡人不會講葡文,我們也表現出很大的擔憂,尤其是葡語熱潮在中國內地高校興起之時,如果作為土生葡人卻不懂講葡文,多少有些諷刺的意味。所以在特區政府相對好的環境中,我們希望藉助一些平臺來推動葡文的教育與學習,比如澳門土生協會、土生教育協進會、土生話劇團的成立都是希望能夠透過話劇等形式鼓勵土生葡人更主動的學習葡文,了解葡式文化。現在我們成立了一間幼兒園,更是鼓勵土生葡人的家長將小朋友送來,我們努力栽培,讓他們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學習了解葡文、葡語系文化等。因為作為一個小眾的族群,更要對自己的文化有學習、提升的主動意識,保持自己的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如果自己都不主動,又何來其他政府或者其他群體的幫助呢?因此土生葡人不要擔心,要自信地展現文化,在澳門這塊土地身體力行推動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展現。

  灣區基地,澳門文化的優勢

  所以未來澳門在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過程中,要重視多元文化的一個展現。以葡文為例,要從政府層面推動葡文教育或者了解,讓一般民眾知道葡文的重要性和有用性,雖然不是要求每一人都來學習葡文,但是社會要逐漸了解其功能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語種,也是推動中國與葡語系國家間的深度合作交流的紐帶,也會在國際關係層面促進兩國長遠的友好發展。如果能鼓勵土生葡人、澳門的華人族群結合內地希望了解葡語、葡國文化的力量一起學習,那社會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求知和諧氛圍。

  因為在大灣區的建設中,澳門的經濟動能小,單靠著博彩業的強勢發展,從長遠來看並不能與其他地區更好地競合,拓展深度合作,而葡語、葡式文化正是澳門的特色,我們在經濟多元化繼續探索的同時,何嘗不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發揮澳門的作用,將灣區城市帶入葡語系國家強化經貿合作等,從而一方面鞏固了澳門的“平臺”作用,另一方面亦是找到了澳門這座微型城市在世界級的大灣區中的核心城市定位。所以未來一段時間,我們仍然期待特區政府能夠在政策上加大扶持,與民間力量一起塑造出好的學習氛圍,來凸顯澳門的特色,發揮澳門在灣區的重要力量。

  同時“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因為華人群體佔多數,所以中華文化先行”這樣的思維並不可取,文化基地的建設要無差別,要鼓勵多元文化各展魅力,充分體現出文化本身的生命力所在,中華文化的元素要彰顯,但澳門獨有的葡式文化更是澳門在灣區文化中獨領風騷的關鍵所在。以美食之都為例,澳門的叉燒包,廣州有,香港也有,粵菜是澳門的一個主流,但不是可以與他人競爭的最大優勢所在,相反葡國雞、葡撻、馬介休炒飯才是區別於灣區其他城市的亮點,所以在文化保育與傳承的思維上不要有分別心,也要以更包容的態度,展現澳門各種文化的特色與魅力,這是澳門文化五百年來經久不衰的關鍵之處。

  當然作為土生文化,我們亦要在新時期不斷探索,開放與創新。目前澳門文化局將澳門的“土生土語”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之中,土生土語又與葡語存在一些差別,它以葡語為根,但加入了一些其他元素,目前每一年都會安排一場話劇來推廣。從我的角度來看,土生土語與相關的話劇雖然來自土生族群,但它不是這個族群獨自佔有,作為澳門的文化特色,它也應該被更多的澳門人了解與分享,因此未來我們要多方一起來推動土生文化走進澳門市民乃至遊客的視野,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澳門這座小城豐富的多元文化魅力,過去如此,現在亦如此,未來靠我們的努力必然更加如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