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实践与理论创新
- 来源:当代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实践与理论创新,历史贡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7-28 21:22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继承和发展中稳步推进对外交往工作,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实践飞跃和理论创新,为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国家总体外交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入总结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探索蕴含其中的基本逻辑和原则,对促进政党外交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政党外交的贡献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实践与理论创新;历史贡献
【DOI】10.19422/j.cnki.ddsj.2019.07.00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开展的与国外政党的交往自然而然地演变为政党外交。70年来,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深刻把握历史使命和角色定位,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探索,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提高,在调整中不断创新,实现了理论的持续升华。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实践创新与理念创新以及两者的有机互动,有助于在新时代谋划政党外交新发展,开辟政党外交新局面。
历史视野中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实践大飞跃
过去70年,中国共产党秉持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宽阔胸怀和国际视野,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基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谋划政党外交,并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探索政党外交的大发展,推动政党外交大体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逐步形成目前的政党外交新格局。
一是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政党从“兄弟党”关系逐步发展为正常的政党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共产党建立特殊党际关系。但受国际共运大论战以及文革的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一些国家共产党关系出现波折,其交往对象数量严重萎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实现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交往的正常化。从197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先后恢复与欧洲、西亚北非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共产党的关系,逐步调整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共产党的关系,还与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意大利共产党、古巴共产党、苏联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越南共产党等修复关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与原东欧地区各国新建共产党或更名后的左翼政党建立联系并保持正常交往。当前,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共产党、工人党等进步力量的党际关系时注重突出性质、理念和道路追求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寻求扩大共识,但在实践中也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二是从只同共产党、工人党交往发展到与各国合法政党建立友好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与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打交道,新中国成立后零星与发达国家社会党有过交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从1977年起开始与南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民族民主政党建立联系。从1981年起,中国共产党通过与法国社会党建立联系,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社会党的交往与合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与欧洲中右翼政党建立联系。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还根据国外政党政治新变化,与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不同类型政党建立关系。截至目前,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政党外交新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共产党“朋友圈”党政并蓄、朝野相济、官民兼容,并且还在不断扩大。[1]
三是从双边交往为主逐步发展到双多边并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刚刚解散的第三国际的教训,没有加入苏联牵头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外交往以双边交往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与社会党国际建立联系,启动政党多边交往进程。冷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加大与地区和国际政党组织的交往力度,如與基督教民主党、中间民主党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等建立多种联系和友好交往机制。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并于2004年在北京主办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举办大型国际政党会议。中国共产党还同欧洲社会党、欧洲人民党、欧洲左翼党、欧洲绿党、拉美政党常设大会、圣保罗论坛、非洲政党理事会等保持经常性交往。2016年,在重庆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2017年又升格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逐渐机制化。当前,中国共产党每年通过政党外交渠道派出的中国共产党团组和接待的外国代表团总数达到400多个,举办的多边政党活动近20场。[2]
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创新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建设,不断加强与国外政党交往的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通过与苏联共产党、共产国际等打交道,初步形成了处理与兄弟党关系的一些认识和原则。这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理论打牢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等原则和精神引入政党外交,强调各党有权自主决定各自事务,反对盲目照搬别国经验;主张各国政党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开始提倡不同性质政党要相互包容,在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前提下,也可以求同存异、开展合作;强调重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国际合作,反对从“一国一党”利益出发,损害其他政党的正当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探索与各国政党建立新型党际关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新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促进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更加牢固、更加持久。同时中国共产党就处理党际关系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超越意识形态、妥善处理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原则。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政党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的对外工作跨世纪发展的指导方针,指明政党外交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逐步明确了政党外交的定位——“既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政党外交要努力成为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努力成为展示党的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努力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观察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平台,努力成为借鉴国外经验、为中央决策服务的重要渠道。[3]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外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迎来理论建设的新时期。习近平同志亲自参与指导党的对外交往,提出“抓政党、抓调研、抓人脉、抓形象”的总要求,明确“党的对外工作既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战线,也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双重定位;主张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明确中国共产党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更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做法。[4]中国共产党还顺应形势变化,提出探索打造政黨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位一体”的工作布局,探讨建立政党外交“大协同”机制,不断提升政党外交对国家总体外交的贡献。
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创新的突出特点
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的源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党情相结合,参考借鉴马恩时期工人阶级政党党际关系的平等、团结、联合等原则,主张相互平等、互相尊重;反对国际共运中出现的“上级党”与“下级党”等不正常关系,强调独立自主、不干涉别国政党内部事务。此外,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代主题的转变,创造性地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使之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尤其是打破意识形态窠臼,不断扩大交往主体的多样性,在与各类合法政党交往中均提倡完全平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以更好地开展党际交往。
二是体现了高度的时代性。政党外交理论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善于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丰富政党外交内涵,指导政党外交具体实践并取得较好效果。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强调政党外交要服务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于谋发展、图治理的共同诉求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向东看”的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更加突出交流互鉴,增进治党治国经验交流,以促进提升各国政党的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外交基于自身定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三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始终引领理论创新。党的最高领导人是政党外交最重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不仅具体参与、指导政党外交,而且亲自引领理论创新。党的最高领导人善于在历史的转折中总结开展政党外交的经验教训,推动理论的大飞跃,善于在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外交顶层设计时谋划政党外交新布局,善于在回应国际社会关注、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等方面解决涉及政党外交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政党外交理论创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理论,为政党外交更好地服务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良好理论支撑。如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以及构建思路做了进一步阐述,提出要在新型国际关系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开启了新时代政党外交工作新境界。
四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促进。政党外交理论是政党外交实践的观念反映。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党外交过程中兼顾目标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在观察国际形势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善于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前进大势,促进了政党外交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断探索政党外交发展规律,深刻总结党际交往有益经验,进行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实现理论升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激荡,使得中国特色政党外交道路越来越宽、前景越来越光明。只要中国共产党经受住历史考验、坚持行之有效的政党外交理论,妥善处理政党外交中的复杂敏感问题,就可以确保政党外交的良性发展。
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历史贡献
一是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1949年10月1日,刚刚宣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承担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大国关系,中国共产党需要多交、广交、深交朋友,努力打开对外关系局面,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在国际上,我们要团结全世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首先是团结苏联,团结兄弟党、兄弟国家和人民,还要团结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借重一切有用的力量。”[6]在中国对外交往处于低潮时,政党外交通过做主要大国及重点国家政党政要等工作,扩大国际交往面,逐步促进外部环境的好转;在国际环境相对有利时期,则着力夯实基础工作,持续扩大全球“朋友圈”,促进巩固和延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例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当时中国外部环境产生极大冲击,政党外交迎难而上,利用全天候交往、人脉通畅、柔性外交等特点,通过独特渠道对中国与俄罗斯、东欧国家关系的平稳过渡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在应对涉台涉藏涉疆问题、朝鲜核问题、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南海问题、中美经贸摩擦等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政党外交也发挥着做人的工作优势,前瞻性介入、全程做工作,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和巴基斯坦9个政党于2019年年初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巴经济走廊政党共商机制第一次会议,参会政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坦诚交流,共同为促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献计献策,促进中巴共建“一带一路”走深做实。
二是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实现国家关系稳健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往往按国家制度和政党属性来决定关系亲疏,这种自我设限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必要性,但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一定消极效应,比如导致自我孤立,更不利于处理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关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更多融入世界,中国共产党开始注意淡化对外交往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扩大与各国各类合法政党交往,进而实现与多数国家朝野主流政党同步交往,确保在出现国家政权更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国家关系的良性发展。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与西欧国家社会党陆续建立关系后,又逐步与西欧国家保守党建立关系,总体实现了左右翼政党轮替无碍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发展大局的效果。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欧洲新兴政党的异军突起之势,加大交往力度,增进相互友谊,起到积极成效。意大利、希腊等部分南欧国家新兴政党上台执政后,无视美国等少数国家对华诋毁,深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力度,加强对华战略倚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性和热情持续上升。
三是发挥大国大党作用,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特色公共产品。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始终受到高度国际关注和较多国际期待。如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实现现代化之策和中国共产党党建经验做法,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公正方向发展等。21世纪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希冀中国能在促进世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治理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际社会的高度期待无疑是促进政党外交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注意回应国际诉求,及时提供有效的国际公共产品。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深入交流对话凝聚广泛共识,引领国际舆论,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国际软实力。2019年,中国共产党与老挝人民革命党通过政党外交渠道共同构建两国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把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到实处,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出路、为世界谋发展的坚定信心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外政党的认可乃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日益客观正面。
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历经新中国70年风雨历程,当前正处于开拓创新、蓬勃發展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对外工作将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围绕自身定位和职责加强科学谋划,充分发挥“大协同”的制度优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魏丹丹)
[1]杨俊峰:《一个大党与更加美好的世界》,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26日。
[2]笔者根据中联部网站党际交往动态版块统计,http://www.idcpc.org.cn。
[3]《习近平在纪念党的对外工作90年暨中联部建部60年大会上强调党的对外工作要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载《光明日报》,2011年1月8日。
[4]《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01/c_1122045658.htm。
[5]《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929/c1002-27645623.html。
[6]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293-304页。
石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