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等方方面面的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参与不可或缺。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民营经济等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關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副主席燕瑛。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中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您十分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实施。请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燕瑛:农村要想“美”起来,必先让农民“富”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突出矛盾。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第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5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45,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发展产业、发展经济是最有效、最彻底、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人居环境、保障设施、基础设施才能长期可持续发挥作用。如果缺少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必然会受到影响。
记者:您提到“发展产业、发展经济”才能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上,当前还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
燕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性地将民营企业发展与促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引导各类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久动力,努力实现双赢、共富。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助投入,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较少,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引导、鼓励、示范作用还未充分体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大。但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本撬动效果不明显,目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顶层设计的细化方案需要尽快研究制定。
另一个问题是制约因素多,民营企业参与难度大。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面临许多要素保障上的“欠缺”:一些涉农民营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受原有厂址周边环境限制,用地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因为集体土地或企业流转的集体土地没有质押权,企业融资难度大;部分产业项目落地或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受乡村交通条件制约,不能及时转运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企业人才稀缺,难以招到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等。
宋文芳 万海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