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雕,与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四雕”。
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多种工艺,雕琢出多种作品。从名人的书法墨迹、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到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题材极其广泛。
我们很想知道,洪建华这位雕刻大师是因何走上竹雕之路,又是如何“雕琢”自己人生的呢?辉煌的成绩背后,他又有着怎样的心愿?
竹笋才生黄犊角
洪建华老师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人。他从小生活的洪坑村,是一座典型的徽州村落: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徽文化底蕴浓厚。
他家住在一座牌坊旁边,牌坊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繁复的图案。
小时候,洪建华每天上学和放学,都会经过这座牌坊,每次他都忍不住用手去摸他最喜欢的石狮子。夏天的夜晚,洪建华总喜欢躺在牌坊的青石上乘凉,和一群小伙伴们谈论“长大以后做什么”。而在那时,洪建华会说:“我啊,长大以后想学雕刻!”
自那时起,雕刻这个梦想的种子就悄悄地在他心里生了根。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学校毕业后,洪建华听取了父母的建议,跟随舅舅学了一年木工。但是,做木工和做雕刻是不一样的,洪建华心里还是无法割舍对雕刻的追求。于是,他到处拜师学艺,先后学习了木雕和砖雕。尽管非常辛苦,他也默默地坚持了下来,磨炼了自己的雕刻基本功。
可是,雕刻师傅们常常接不到订单。没有活干,生意就开不了张,师傅们只能劝洪建华这个徒弟回了家。到底还要不要坚持下去?洪建华一时无法抉择。
在苦闷和彷徨中,洪建华偶然在屯溪老街的三友书店里看到了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所著的《竹刻》一书。那天,洪建华一直翻阅这本书,边看边叹,原来房前屋后那一竿竿普普通通的竹子,经过雕刻,竟然可以呈现出那么多精美的造型!
看了书中对于徽州竹雕历史的介绍,联想到身边被人冷落的竹雕技艺,洪建华感到很痛心,“这么好的一门技艺,我一定要将它‘救活!”
洪建华从模仿开始,并寻找机会向大师讨教,在实践中创作,在创作中创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竹雕道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刻刀划过,竹花翻卷,情趣盎然;层层上推,景物交替,错落有致,尽显徽州竹雕的神韵与光彩。
我们禁不住好奇:一件完整的竹雕作品,从选材到完工大约要多长时间呢?
洪建华老师告诉我们:以笔筒为例,制作的过程大致分为选材、浮雕图案绘制、打蜡等十个步骤。技法有两大类,刻法更是有几十种。因此,完成一件作品一般要两三个月,精品则长达一年之久。
如今,洪建华老师已经创作了一千多件竹雕作品。他创作的《竹林七贤》,成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第一件近现代竹雕作品,《农家乐》《大爱无疆》等作品,也收获了广泛赞誉。
洪老师小小的工作室,已慢慢发展成一个三百平方米的大工作室,又逐渐发展成艺术馆。
2013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夫人张红云老师投资建设了徽派雕刻博物馆……
洪建華老师一边回忆一边说:“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拼搏,勇于奋斗,勇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哪怕再苦,也总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竹雕代有才人出
临别之际,洪老师应我们的请求拿出《竹刻》这本书。我们看到书皮已经陈旧,内页也已经略微泛黄。洪老师将指尖轻轻搭在书上,缓缓翻页,动作极其轻柔。可见,他至今仍十分珍惜这一本带他走上雕刻之路的书。
从事竹雕多年,洪建华愈发体会到匠人的功底和心境的重要性。这是他对自己,也是对传承人提出的要求。他以刀代笔,记录了古代的传奇,记载着当代的故事,同时更热切地希望:竹雕被更多人知晓,刻刀永远熠熠闪光!
肖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