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盾:《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细节控”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作室,评价,思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8-15 07:13
最近拜访曹盾工作室的客人很多,在北京太阳宫附近那座偌大的文化园区内,保安轻松为记者指明了工作室所在的方向。进入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经常出现的长安一百零八坊地图,剧中人物穿戴的甲胄则立于一隅。
从无官宣上线“裸播”,到当前热度最高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用口碑实现了逆袭。随着主角张小敬和李必“反恐24小时”剧情的深入,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宛如一幅长卷轴画展开在观众眼前。对于创造出这个活色生香影像世界的曹盾和他的团队,业界给予了诸多肯定。
看着“凶神恶煞”,实际平易近人——这是与曹盾合作过的人对他的反差式评价。采访过程中,曹盾的语速很慢,话语之间经常会有停顿与思考。
他欣赏周星驰,喜欢用他的电影来比喻或解释问题。在曹盾看来,周星驰的电影会让人觉得里面的一切都是假的,引导人们去思考、去体会藏在这些假象之后的东西是什么。“周星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文艺工作者不能忽略的一件事就是表达。”对于曹盾来说,无论是通过荧屏,还是通过绘画或其他介质,创作者在作品中的表达、赋予的情感,观众一定能够感受到,因为“这是我们的本能”。
从《海上牧云记》到《长安十二时辰》,曹盾与他的团队用无数细节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并让人们相信其间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曹盾希望讴歌那个时代长安人的精神气质。曹盾相信,盛唐时期长安百姓所展现的包容、自信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引起当下观众的共鸣。
“被逼”当导演
摄影出身的曹盾一开始并不想当导演,之所以转型,更多是受导演滕华涛之托。
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彼时曹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摄影专业,滕华涛就读于文学系。大学期间,滕华涛就开始在父亲——第四代导演滕文骥的剧组实习。大学毕业后,曹盾也加入了滕文骥导演的团队。据他回忆,那时候他们一拨年轻人都是从学徒干起,在剧组的各个岗位都摸爬滚打了一遍。滕华涛导演独立之后,把曹盾等年轻人也带了出来,形成了自己的团队。
十多年间,滕华涛团队制作了《蜗居》《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裸婚时代》等众多热门剧集以及2012年的电影票房黑马《失恋33天》。凭借《失恋33天》,曹盾入围了金马奖最佳摄影提名。从《双面胶》开始,滕华涛带着曹盾参与剧本创作。在《蜗居》《双面胶》《王贵与安娜》等项目中,曹盾既是摄影指导,也是编剧之一。“没办法,当时穷,能多打一份工就多打一份。”曹盾开玩笑道。滕华涛是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有相关创作经验,在他的带领下,二人分工合作,曹盾表示在摄影兼职编剧的过程中倒也并未觉得有很大难度。
2011年,拍摄完电视剧《浮沉》后,滕华涛找曹盾进行了一次谈话,他希望曹盾能转型当导演。一开始,曹盾是拒绝的。“我本来不想做导演,导演话多,摄影不用说那么多话。”在很多采访中,曹盾都曾提及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不擅长与陌生人交流。但滕华涛告诉曹盾,他未来想往电影方向发展,电影制作节奏相对较慢,可能两到三年才能拍一部,到时候团队怎么办?
“如果你不拍电视剧,咱们这团队就会散,所以你还是应该拍点剧,最好把人稳定下来。”受滕华涛之托,曹盾转型成了导演。从滕文骥老先生的剧组开始到《长安十二时辰》,这个团队从来没有散过。经过多年发展,该团队形成了一个体系完备、工种齐全的生产制作闭环。
大体量剧作经验
独立担纲导演之后,曹盾带领团队制作了《小儿难养》《毕业歌》等现代都市、抗战等不同题材的电视剧作品。2015年前后,资本大举涌入,影视行业开始步入大制作、大IP时代。曹盾团队也开启了《海上牧云记》项目。
《海上牧云记》改编自今何在同名小说,剧集投资3亿元,拍摄历时270天,辗转中国新疆、日本滋贺彦根古城等多个地区。这是曹盾执导的首部古装剧。虽然“退片风波”和播出后两极化的口碑让这部剧备受争议,但无论是业界还是观众都不否认该剧制作上的精良。
“在《海上牧云记》之前,国内鲜少电视剧的投资额能突破2亿元,《海上牧云记》之后,上2亿元的投资开始常态化。大家看到这样的投资才能带来这样的品质,从这部剧开始,中国电视剧的制作体量又上了一个台阶。”曹盾说道。对于曹盾团队来说,《海上牧云记》 让团队成员积累了实战经验,为《长安十二时辰》打下了基础。
譬如说在团队管理上,以往剧组往往只有两三百人,《海上牧云记》剧组规模800余人,到《长安十二时辰》,在不计算群众演员的情况下,这一数字最高峰值达到了1000人。曹盾认为,导演一半是创作者,一半是项目管理者,如何让规模如此庞大的团队有效合作,经验就源自《海上牧云记》。
与此同时,《长安十二时辰》也吸取了《海上牧云记》的一些教训。不少观众认为《海上牧云记》的叙述方式略显拖沓——在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下,多条线索齐头并进。《长安十二时辰》中,曹盾团队加强了对剧本的打磨,仅第一集剧本便做了23个版本。此外,在与资方沟通时,团队制作了60集和48集两个方案,最终说服资方使用剧情更为緊凑的后者。曹盾希望在马伯庸的剧作基础上,尽量为观众呈现一个“令人愉悦”的故事。
用细节铺陈真实
“如果细节不真实,观众很难相信剧中的世界,演员哭也好、笑也罢,他们的所有抗争、奋斗、失落,观众都很难建立起同感。”曹盾告诉《综艺报》,他们团队非常迷恋细节。
《长安十二时辰》开篇第一个长镜头便引人入胜:镜头从屋檐转入街巷,长安城的市井气息跃然荧屏,也奠定了本剧的风格和基调。这一镜头背后的场面调度、服化道设计等方面也展现了该剧制作的精细化程度。
《长安十二时辰》48集体量中不少镜头拍摄难度不小。比如第13集中的爆破场景,所有镜头均是实拍,现场测试了很久。再比如第16集中扣人心弦的马车追逐场面,那一场戏拍摄了15天,不仅需要人和马的配合,还需要工作人员和群众演员的无间合作。“这场戏不仅需要很多配合,而且非常危险,所以千万不能催、不能轻易尝试。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开始拍摄。”在曹盾看来,这些镜头的实现虽然复杂,但也没有特别困难,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
曹盾出身于演艺世家,父母都是西安话剧院的演员,家庭带给他的影响更多的是父母亲的工作态度,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认真与严谨,他从小耳濡目染。曹盾的母亲已经80多岁,仍在坚持演戏,只要她来到剧组,剧本必定烂熟于心。因此,只要剧中有老太太的角色,曹盾都想尽量让母亲去演。
协调如此大规模的团队,曹盾却很少在片场发火。在他看来,“发脾气是没有办法的表现”。一位合作伙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曹盾在片场很有意思,其他工作人员拍摄压力大,他却“嘻嘻哈哈,像个大男孩似的”。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饭,偶尔跟演员们喝点小酒,聊聊角色,晚上回房间再聊聊创作,剧组成员常常被曹盾的放松情绪所感染。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在享受我的生活。”筹备1年多时间、拍摄7个多月,剧组对于曹盾而言早已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每天都在创作,跟各式各样的困难做斗争,最后解决困难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曹盾表示这种生活方式“特别令人振奋”。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