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迷途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小米,上市,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9-08-31 07:59

  2019年,雷军提出了小米集团的“双引擎战略”——手机+ AIoT(AI+IoT)。在启动生态链战略5年之后的今天,小米已投资了270多家生态链企业,构建了种类繁多的IoT产品体系,也获得了极佳的收益:仅2019年一季度,小米集团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6.5%,远远高于手机业务营收16.2%及互联网服务31.8%的增幅。然而,在IoT产品以“高性价比”作为武器快速占领市场的背后,是低毛利率对生态链企业技术积累和长远发展带来的伤害。小米集团的手机业务还在增长,但与华为、OPPO、vivo的差距正在拉大。

  在5G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手机+AIoT双引擎能否助推小米进入全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尚待观察。

  2019年7月9日,小米集团上市一周年,当日收盘价9.5港元,较IPO发行价17港元已跌去44%。而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似乎成为小米集团上市以来磕磕绊绊的先兆。

  在此之前的2019年7月3日,小米集团宣布进行6月以来的第19次回购,此次回购512万股股份,加上此前的18次回购,小米集团在一个月之内共回购10553.78万股,总支付金额超过10亿港元,平均回购价约9.64港元。

  尽管在公告中,小米集团称以股份回购方式表达对现时及长期业务前景充满信心,但其股价并未因多次股份回购有所起色。小米集团上市后股价曾一度涨至22港元,市值达到4000亿港元。但开盘当日即跌破发行价,随后更是一路走低,在9港元上下徘徊,6月3日股价曾跌破9港元。截至2019年7月11日,小米集团市值在2281亿港元,较高峰时几乎腰斩一半。

  小米怎么了?

  业绩与股价“相背”,IPO前40%机构和IPO认购人亏损

  2019年5月20日小米集团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收入、盈利及用户数据均获得两位数的增长。

  公告数据显示,其一季度总收入437.57亿元,同比增长27.2%;净利润31.92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20.81亿元,同比增长22.4%。营收利润双增,且均超出市场预期。从业务分项看,2019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实现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16.2%,数据显示当期小米售出约2790万部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持续增长,实現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56.5%,其中小米手环、智能电视、小米空气净化器等热销生态链产品需求增长强劲。

  显然,2019年一季度小米集团延续了2018年的业绩增长势头。2018年小米集团实现营收1749亿元,毛利221.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6%、46.4%。经调整净利润上涨59.5%至85.55亿元(图1,图2)。

  同时,小米集团的用户数也持续攀升。2019年一季度,MIUI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人,同比增长37.3%;智能电视及小米盒子的月活跃用户达到20.7百万人,同比增长55.1%;人工智能助理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超过4550万,同比增长247.2%。

  此外,小米的投资收益收获颇丰。一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投资超过了27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290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已有10家投资公司成功上市。

  然而,小米集团股价并未随着其业绩获得良好表现。2019年3月19日公布年报当日,小米集团股价收报12.2港元,上涨2.52%,但随后即进入盘整下跌,至5月20日一季报公布当日,其股价收盘价已跌至9.89港元,较年报公布日下跌18.93%。而一季报公布后其股价也一直在9.7港元一线盘桓。

  股价低迷不振,不仅IPO认购的投资人未能盈利,更别说像小米集团CEO雷军在公司上市时宣称的“赚一倍”,而且参与小米集团A-E轮融资的24家机构中,目前仍有10家机构处于亏损状态(表1)。

  雷军早就急了。

  自2018年底至今,小米集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同时密集推出生态链上的新产品。

  2018年12月14日,小米集团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任命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川兼任中国区总裁,直接向CEO汇报。中国区板块之下,任命张剑慧为中国区副总裁,负责线下销售业务;李名进为中国区副总裁,负责线上销售业务;原销售运营部分成销售运营一部、二部,分别由耿帅、蒋聪担任总经理,担纲中国区手机销售运营工作以及负责电视、生态链等产品的中国区销售运营工作。集团副总裁、销售与服务部总经理汪凌鸣调任国际部副总裁,向王翔汇报。这一调整目的被看成是小米集团强化中国业务,加码IOT布局,加速国际化。

  事实上,2014年,在IoT(物联网)还未形成风口时,小米集团开始沿着手机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费品三大圈层布局生态链。2018年底,小米集团又启动了“手机+AIoT(万物智能互联)”战略。截至2019年3月,小米集团已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IoT设备数达到1.71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70%,人工智能助理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超过4550万,同比增长247.2%。

  尴尬的是,如此亮眼的成绩在资本市场没有得到响应。原因之一,肯定与小米集团各业务的增速下滑有关(图3),但更重要的原因,无疑是其生态链模式尚未得到认可。

  生态链模式尚未完善

  小米集团的生态链到底是什么?

  2013年,雷军团队瞄准物联网(IoT),于下半年开始采取“投资+孵化”的模式,通过股权投资+供应链赋能的方式布局硬件企业,共同布局物联网战略,构建相关产品的生态链。在一些券商分析师看来,小米生态链实际上是雷军和兄弟企业组成的“创业联盟”。小米集团和其大部分生态链企业基本都是硬件企业,行业竞争激烈。以智能手机为例,行业有两大特征:一是红海市场,需求滑坡,传统玩家模式有缺陷,但是根基和壁垒深厚。二是因为受众庞大,衍生的广告、软件等服务市场利润空间可观。

  这两个属性决定了小米生态链组织文化的可行性: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所以小公司最好的出路,是成为大公司的一部分。所以小米生态链的本质,是雷军带领生态链企业组成能够“打赢团战”的组织。小米作为生态链的中心,管理重点是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负责整个生态链运转所需的核心环节投入,包括手机供应链、云计算等核心要素上进行投入,确保整个生态链的稳定性,让生态链企业能够互帮互助,实现长期共赢。

  构建生态链的逻辑:合作但不绝对控制

  从发布小爱老师、小米巨能写中性笔、小米白电、小米厨电……小米看起来似乎变成了一个“杂货铺”。不断地跨界,不断地尝试新的领域,小米生态链越来越像是在打造完整的生活生态链,一站式解决用户对生活消费产品的需要。

  2019年6月,小米集团投资了一个全新的母婴电器品牌——小电鱼。这是二线小家电品牌德尔玛与小米集团共同孵化的母婴电器品牌。之前德尔玛和小米有品一直有较为深度的合作,在小米有品平台上出售吸尘器、除螨仪、加湿器等产品。

  雷军个人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小米的很多用户已经步入了结婚生子的年纪。这可能是小米集团进军母婴市场的重要決策取向。

  事实上,根据小米集团招股书披露,小米IOT硬件分为自产和生态链企业合作生产两类。当前,自产IOT硬件包括小米电视及小米盒子、小米笔记本、小爱音箱、路由器、米家空调。其中,小米电视与小爱音箱是小米集团自产产品中表现较亮眼的两大产品。除了自研的五大产品外,公司围绕手机周边形成三个产品圈层来投资和建立生态链企业,全品类生产IOT产品。

  第一圈层是手机周边商品,基于小米手机已取得市场影响力和庞大的活跃用户群,手机周边是小米有先天优势的第一个圈层,如耳机、音箱、移动电源等。

  第二圈层是智能硬件,小米投资孵化了多个领域的智能硬件产品,如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等传统白电的智能化;也投资孵化了无人机、平衡车、机器人等极客互融类智能玩具。2014?2016年的三年,小米先后投资了27/28/22个智能硬件生产企业,相当于15天就投资一家,为其物联网布局完善智能硬件产品系列。

  第三个圈层是生活耗材,如毛巾、牙刷、旅行箱、跑鞋和背包等。小米手机作为核心,这些周边生态链产品的推出和品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增强小米生态链的粘性,也有利于线下小米专营店的销售频次。

  在具体的生态链产品拓展方向上,小米集团基本践行两个思路:一是高端产品大众化,如智能手环、平衡车、扫地机器人,这些产品在小米入局之前,价格都比较昂贵,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门槛较高,小米产品以极具竞争优势的性价比快速占领市场。二是大众产品品质化,典型的如旅行箱,曾经的格局是“要么差、要么贵”,小米入局后给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产品,。

  通过这些原则,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集团建立起了包括逾270家公司的生态链,其中超过100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费产品(表2)。“致力于创造创新技术、高品质、精心设计、卓越用户体验与价格厚道的产品。”其年报中如此描述。

  纵观小米生态链所涵盖的行业,在小米进入之前,许多都是由众多小企业混战的红海,“品质”有限,价格虚高。小米进入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在某个细分领域复制其手机成功模式。这也是很多小企业加入小米生态链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生态链企业的股权投资上,小米秉承的理念是:以参股不控股的方式与成员企业建立纽带,对成员企业持股比例控制在10%?20%之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成员企业发展的独立性和冲劲,理顺成员企业与小米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利益一致性,同时又能享受成员企业做大后的投资回报。

  以华米、云米和石头科技招股书中的股权结构为例,小米系的股权占比始终没有超过 50%(表3)。

  通过顺为资本(雷军与金山控股的投资人许达来共同组建的美元基金)的财务投资和小米提供的战略投资相结合,支持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发展。“不控股意味着我们把最大的利益留给团队。当你用这个逻辑去组建团队的时候,会发现团队的积极性会变得非常之高,它们会变得乐于上前线。”这是小米高级副总裁刘德对于生态链投资策略的一个方向性综述。

  凭借小米的资金、品牌及渠道支持,生态企业更有可能孵化出更多爆款产品,同时抱团效应一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加入小米生态链,小米的用户数量及用户粘性都将会大大提高。

  “高性价比”推动IoT体系快速搭建

  依托所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小米构建了种类繁多的IoT产品体系。除了小米手机、平板、电视和路由器等几个核心硬件外,手环、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等智能硬件等多是生态企业依托小米的投资与资源独立发展。

  从2016年3月29日“米家”首场发布会开始,小米以“米家”为统一品牌推出生态链产品,并快速占领市场。根据艾瑞咨询分别基于2017年及2018年第一季度出货量的统计显示,全球第一的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和电动滑板车公司及中国内地第一的智能穿戴设备商均是小米投资的公司。时钟转到713天后的2019年6月11日,小米举办了米家智能新品发布会,一口气推出了8款产品,包括小米手环4、小米米家智能门锁推拉式、米家洗烘一体机Pro(10kg)智能投放版、米家互联网烟灶套装、小米小爱老师等。在这713天里,小米陆续推出了186款生态链产品,平均4天一款新产品。这些被“小米化”的硬件产品不断拉动小米营收创新高。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120.43亿元,同比增长56.4%,占比为27.5%。

  这一势头还在持续。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6.18”年中大促中,小米全平台销售额突破了64.8亿元,在天猫、京东、苏宁三大主流平台上狂揽下156项第一。其中米家空调12万台,小米电视更是拿下三大平台出货量第一的桂冠。AIoT生态链产品总出货量为443万件。2018年“双11”期间,小米电视销售量、销售额,在天猫、京东、苏宁都是第一。

  小米集团生态链IOT产品引流能力极强,得益于其高性价比。据不完全统计,小米IOT产品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价格非常低,这与小米硬件低毛利率、高性价比的理念保持一致。大部分IOT产品价格只有同行的一半左右,部分产品如电磁加热电饭煲价格只有同行的1/6,激光投影仪价格不到同行的1/10。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拥有5台以上小米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近230万,环比增长16.2%,同比增长109.5%(图4)。IOT平台连接全球智能设备达1.71亿台,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70%。

  而小米生态链产品可以做到远超对手的高性价比,主要依赖于这四大法宝:8080原则、减少层层分销、主动控制利润、爆款。

  首先是聚焦核心功能。小米坚持8080原则的方法论,即满足80%的人的80%的需求,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因为小众功能而增加产品成本,例如小米手环,第一代产品聚焦测步数、监测睡眠和来电提醒,不配备显示屏,极大节省了成本。

  其次是直销减少渠道费用。生态链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小米渠道进行销售,没有多层分销体系,渠道费用低;線下小米之家坪效比极高,依然保持高效率。

  三是主动降低利润。小米自主产品践行“成本定价”,小米生态链产品践行“诚实定价”,主动降低利润,让利给用户。

  四是打造爆款分摊固定成本,提高供应链议价权。高性价比产品较为容易形成爆款,而销量足够大则可以分摊模具费用、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同时大量采购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同时大量稳定的订单可以使代工厂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使得小米可以降低单位代工成本。

  事实上,生态链业务获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19年一季度,小米集团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6.5%,远远高于手机业务营收16.2%及互联网服务31.8%的增幅。

  更重要的是,生态链的构建对小米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是可以对冲单一智能手机业务的风险。单品类产品商抗风险能力弱,而且规模再大也有天花板。从企业估值的角度,“应用型公司值十亿,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生态型公司值千亿”。显然,生态链模式帮助小米集团从一个单一产品型公司转变为一个生态型公司。

  在这一模式下,小米集团还构建了双重利益机制,既可以通过销售生态链产品获得利润分成,又可以通过生态链企业的估值提升获得投资收益。

  另一方面,小米手机还与生态链产品实现互相引流,提高用户消费频次。小米集团在2016年开始大力铺设线下自有渠道——小米之家,因为线下渠道一般来讲要比线上渠道效率低,会增加销售费用,如果想提高效率就需要增加线下门店的销售品类,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进店消费频次(手机一般至少1年才会消费一次),生态链产品增加了小米之家的品类,而且跟小米产品从价值观到工业设计都一脉相承,目标用户相同,因此,生态链产品也增加了小米商城等线上渠道的消费频次。

  此外,手机和生态链产品可以相互引流,据《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后简称《战地笔记》)称,生态链产品的用户中,1/3是小米手机用户、1/3是苹果手机用户、1/3是安卓系统其它手机品牌用户,起初很多用户是因为小米手机才关注生态链产品,随着生态链产品口碑的形成,很多生态链产品的用户开始关注小米手机,实现了双向引流。

  靠挤压生态链企业获取的“性价比”能持续吗?

  然而,繁华背后总有阴影。

  很多成功搭上“小米号高铁”的初创企业的确获得了高速发展,其中一些在小米的羽翼下茁壮成长、日渐强盛。仅仅是在生态链战略启动两年之后的2015年,包括华米科技在内的4家小米生态链企业达到了独角兽公司的标准,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彼时,在中国的创业圈,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生活消费品想融资、谋发展,请加入小米生态链。然而,伴随这一决定,这些公司往往会牺牲掉自己的独立性。

  2016年3月米家品牌成为生态链企业产品统一品牌后,它也是各大生态链企业和小米集团之间关联交易的核心。作为小米集团的嫡系子品牌,相对于生态链企业的自有品牌,米家产品有着显著的渠道优势。

  目前,小米集团主要的销售渠道包括外部的淘宝、京东,以及自有的小米官网、小米之家和小米有品,生态链企业的非米家产品只能在小米有品上推出,这无疑让生态链企业的自有品牌难以与米家产品相比。换句话说,生态链企业只有米家产品才能享受小米的渠道资源,其他自有品牌产品仍然需要自建渠道。

  由此可见,尽管股权结构上看,小米本身对生态链企业的影响力并不强,但更大的问题来自于对小米品牌和渠道的过度依赖。若考虑到小米在供应链、品牌以及销售渠道上,对生态链企业给予的扶持,便可以知道小米提供的资源,几乎决定了生态链企业的发展方向。

  以2014 年成立的石头科技为例,其主要业务是为小米集团生产米家扫地机器人,品牌、定价和销售渠道都由小米直接管理,直到2017年,其自有品牌石头、小瓦产品才首次面世。2016?2018年三年间,来自小米业务的营收占石头科技总销售额的比例分别为100%、90.36%和50.17%。

  显然,石头科技对于小米的依赖性正在不断降低,但并非所有生态链企业都能如此。在九号球机器人的招股书中,报告期内与小米关联的营收额占比为55.75%、73.76%及57.31%。目前看来,超过50%的营收占比带来的依赖性短期内是生态链企业难以突破的瓶颈。

  一个现实是,生态链企业不愿过分依附小米,小米同样不想让单一的生态链企业控制自己的产品供应链。因此,在IoT硬件规模逐渐庞大之后,小米越来越倾向于启动“赛马”机制,即放开资源,允许更多生产同一品类产品的生态链企业加入竞争。

  竞争的确能够激活小米的效率,保证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但同时也导致生态链企业与小米的关联交易中毛利率低企的状况难以改善,而这无疑触及了生态链企业的生存根基。

  对于小米集团来讲,要发展AIoT抢占赛道,迅速铺量是最重要的方式。硬件板块的盈利任务,已经寄托于正逐步向高端市场上探的小米品牌,红米和米家则用极低的价格抢占市场,如果规模足够强大,便可以继续“互联网企业”的故事,进而通过服务获得另一部分盈利。

  但对于生态链企业来说,并没有规模庞大的平台去支撑硬件盈利能力不足的空缺,低毛利率的直接影响便是关乎生存的利润问题。以石头科技为例,同为扫地机器人品牌,石头科技近三年的毛利率分别为19.21%、21.64%和28.79%,而对手科沃斯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36%左右。石头科技自有品牌产品的毛利率并不低,甚至高于科沃斯达到了42.06%,只是为小米生产的“米家机器人”14.99% 的毛利率拉低了公司的毛利平均值。

  低毛利率不仅是生态链企业当期的业绩掣肘,更是其技术升级、产品更新迭代的杀手。

  目前大部分小米生态链产品,仍然集中在新兴产品上,例如扫地机器人、平衡车等。小米生态链模式导致的参与企业低毛利率,对于品牌走中高端路线会产生天然阻碍。一方面,技术门槛较低的产品,其他品牌一旦拥有足够的营销支持便可以轻易切入市场,增加生态链企业自有品牌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低毛利率也不利于生态链企业在技术上进行积累。米家将产品的毛利率压缩到了足够低的水平,生态链自有品牌由于品牌和资本弱势,一来无法用更高的价格获得高毛利率,二来也无法用更低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依赖和无奈并存,成为了生态链企业左右互搏的尴尬。

  智能手机业务:爬不上去就可能滑下来

  小米集团和雷军当下面临的更大隐忧,还在小米的另一引擎——智能手机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在生态链产品大卖的“618”当天,雷军亲自主持的内部会议部分内容被爆出。会上,雷军强调,在5G大规模到来之前,小米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并且同时承认,国产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周期的终局。

  2019年一季报显示,小米手机营收同比增长16.2%至270亿元,其中,销量同比下滑2%至2790万部,平均售价(ASP)同比增长18%至968元。

  小米9销量依旧不佳,凭借红米Note 7和K20系列,小米整体销量小幅上升。2019年6月新机销售排行榜前20位中,千元机新王者OPPO A9傲居榜首。华为&荣耀集体发力,上榜8款机型,其中销量最高为旗舰机P30,P30 Pro同样表现不俗,合计新增278万台。同样主打变焦的OPPO Reno销量亮眼,排名跻身前四。小米上榜3款机型,均为红米子品牌,小米9未能上榜。

  6月份小米手机共新增设备406万台,环比上升7%,同比下滑25%。子品牌红米成为支撑销量的主力军,其中6月发售的红米旗舰新机K20 Pro销量排名第一,销量超过70万台。红米Note7系列销量依旧不俗,6月整体销量达90万台。

  如果不考虑已经独立的子品牌红米,小米上一款发布的新机还是2019年2月的小米9,而小米MIX 3的发布时间则是2018年10月。按照手机市场的迭代速度,五个月前上市的小米9已经接近生命周期的末端,很难再给小米带来高销量。根据国金证券研究创新中心的数据,小米9系列(不含SE)6月新增设备40万台,环比大幅下滑16%,发售以来累计销量为257万台,而小米8(不含SE)同期的销量成绩为417万台。与2018年的旗舰机小米8系列相比,小米9系列销量成绩差强人意。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提升缓慢,截至2019年一季度该数值仍然在千元以内(图5)。这无疑表明小米向高端智能机扩展的成效远未达成目标,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人用脚投票也就毫不为奇了。

  与此同时,与其他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小米智能手机也面临更大的压力。权威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华为、OPPO、vivo、小米四家厂商市场份额达到42%。另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这四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70%。从主要手机品牌的最新数据来看,小米在新一轮的攻城略地中疲态尽显,截至2019年6月的存量份额和2019年上半年的增量份额均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三大品牌(表4)。

  更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以来被雷军视为小米双引擎的“手机+AIoT”,均面临低盈利能力的问题。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这两大业务的毛利率几乎都在个位数,2019年一季度,小米手机的毛利率甚至跌至3.3%(图6)。

  最终落点:AIoT战略面临两大挑战

  在手机市场胶着难分的背景下,米家生态支撑起的“AIoT”战略,无疑成为了小米在5G时代攻城掠地的排头兵。除了布局智能硬件市场,构建生态链系列,占据物联网的竞争高地,小米集团和雷军更大的野心,是希望成为AIoT时代的基础构建者,创造自己的生態帝国。

  要达成这一目标,小米在技术和智能硬件上的准备都远未形成足够竞争壁垒。首先在技术上,小米显然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加大投入。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小米正式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这也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雷军表示,从现在开始5年内,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

  2019年4月,小米旗下松果电子团队的重组,是小米集团AIoT战略落地的标志性事件。根据其组织部发布组织架构调整邮件披露,小米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松果电子团队进行重组,部分团队分拆组建新公司南京大鱼科技。调整后,小米持有南京大鱼半导体25%股权,团队集体持股75%。南京大鱼半导体将专注于半导体领域的AI和IoT芯片与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而松果将继续专注手机SoC芯片和AI芯片研发。资料显示,松果电子成立于2014年,系小米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芯片的研发。

  對于此次的调整,雷军表示,小米给予大鱼团队控股地位并鼓励独立融资,是小米在研发技术投入领域中持续走向深水区的最新探索。除了对大鱼科技“扶上马、送一程”之外,对于芯片研发,小米还将在更多维度上进行更大、更多样、更长远的持续投入。

  然而,小米目前的技术积累远不足以构成物联网IOT的壁垒,随着5G时代的到来,潜在的新玩家必然不断加入,分享行业爆发的巨大利益。近日,将有鸿蒙系统加持的华为进军电视行业或者说智能大屏产品的消息,可能将对AIOT行业竞争者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实际上,纵览华为在智能硬件上的布局,可以发现,在智能电视之外,其他像智能手表、智能音箱、以及可穿戴、AR/VR等智能硬件,华为大部分都已经进行覆盖,而没有覆盖的,华为也通过自家的华为智选和华为HiLink生态进行了“跑马圈地”。潜在的竞争者显然不止华为一家公司。

  小米AIOT战略的另一个重点:小米开发者平台,目前仍处于建制阶段,离成熟尚有距离。

  目前小米积累的1.71亿台IOT设备的连接积累了强大的势能。而小米IOT开发者平台是面向多智能领域,提供全面支持服务和多维度开发能力的开放平台。该平台面向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健康可穿戴、出行车载等;开放服务及能力包括全面管理及整合的支持及服务以及一系列基础及高阶开发能力,如硬件连接、IOT模块、云平台及储存、应用程序远程控制、声控及内容分享;开放资源包括智能硬件接入、智能硬件通知、自动化场景、AI 技术、新零售渠道。

  小米IOT开发者平台是开放平台,开放对象包括生态链企业与其他想要将设备与小米平台其他设备互联的开发者,平台已向智能硬件企业、智能硬件方案商、语音AI平台、酒店/公寓/地产企业开放合作。从2017年11月推出,截至2018年3月31日,平台已经吸纳了580多个开发者。

  对于硬件开发者,通过使用小米IoT平台,可以以较低的技术研发投入将硬件实现联网化、智能化,实现四大价值:一是可支持小爱同学(智能音箱)、米家APP、小米电视等千万级用户活跃的控制终端进行控制;二是可支持与小米IoT平台亿级规模的硬件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有机会上架小米众筹、小米有品等销售渠道,以及有机会获得运营推广资源;四是有机会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一员,获得资本、供应链、设计、技术等多方位的支持(表5)。

  对于小米集团来说,IoT平台可通过出售模组或者收取服务费获得收入,还可以获得所有连入平台硬件的数据,数据可以帮助精准营销或者建立风控模型。

  针对自身短板,小米也不断改进。就智能家居产品品牌不够丰富的问题,小米在2018年AIOT开发者大会上明确了开放的决心,积极接纳其他品牌硬件。但问题是,率先接入小米平台的主要是单品类品牌或小品牌,而出于IOT控制入口争夺、小米自身生产硬件、品牌定位不同的原因,美的、海尔等知名品牌,在小米形成压倒性优势前不会加入小米平台。

  就内容丰富而言,小米积极开放IOT开发者平台,发布MACE开源移动设备深度学习框架,助力开发者开发基于小米平台的音频软件。但目前来看,相比阿里生态的多元化内容缺乏,小米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小米目标客户群是价格敏感人群,与某些行业巨头高品质用户群定位不符;二是小米在声纹支付领域没有阿里的积累,阿里一直在推广脸部识别支付、探索声纹识别,如果无法找到声纹支付方面有优势的合作伙伴,小米在支付相关的电商活动上将被束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