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化

  • 来源:时代人物
  • 关键字:马克思,哲学,理论
  • 发布时间:2019-10-08 08:5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包含着许多重要观点,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学界的研究重点。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开展研究,成为众多研究者的主要选择。但是,基本观点的梳理呈现出一定的陈式化和碎片化色彩;现实思考往往聚焦于意义分析和宏观归向,相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研究成果予以综合梳理。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简述

  古典“市民社会”起源于城邦政治哲学,后经契约论思想家进行阐发,黑格尔加以现代性之批判,马克思则充分肯定和借鉴黑格尔论述中的有益部分,重置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本末关系。其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充分认同了黑格尔的“分界观”,并对中世纪“政治也是私人领域”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二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孰先孰后问题。三是从物质关系入手诠释市民社会。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物质交往关系和经济交往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指出市民社会、以经济交往为主但不排斥其他社会交往活动的“私人活动领域”、政治国家三者互相对应。四是强调了市民社会具备“历史范畴”和“分析范畴”的双重性。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从研究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出发建立起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完全突破了理论思辨的禁锢,不仅把市民社会理论从传统带向现代,更重要的是提出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观点,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作了科学设想,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化研究概述

  概括地讲,我国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研究过程具有时代性。自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探求救国图存之道的众多仁人志士的青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统治当局实施文化压制政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极大限制。新文化运动爆发后,依托《青年》杂志等舆论阵地,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著书立说,聚焦于民主、民权和民生分析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之前这一时期,中宣部主导的理论研究宣传相应呈现出了面向大众的“革命”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虽然一度受到文革影响及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但普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仍然有三类研究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第一类是以中科院、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及地方政策研究室等决策咨询机构为中心开展的应用研究;第二类是以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开展的理论研究;第三类是热衷于市民社会研究的民间组织及个人。他们发表论著、开办专业、创办刊物,迅速掀起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高潮,在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综合来看,我国的市民社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向的如何质效并重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二是结合发展问题进行的反思与争论。针对这两大类对象,广大专家学者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列举阐释等科学方法,或梳理观点,或剖析意义,或关切现实,有力地推进了整体的研究进程。立论范围大致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围绕市民社会的定义、特征、本质、状态、模式、逻辑起点、历史地位等理论属性展开研究;二是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交互关系着手展开研究;三是以治国理政方针政策为着眼点展开应用研究。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到我国的社会建设伟大实践之中。不应忽略的是,部分学者对市民社会加以现代性考量,将市民社会的动态研究和阶段性分析相结合,为当代市民社会研究提供了新支点;一些学者从我国民众权益保障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调适层面考虑问题,成为国家决策研究的重要依据。而在现阶段,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已成为广大研究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研究成果具有丰富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加突显出来。加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幼及长深受社会主义生活教育环境的熏陶,对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求证于当前拥有浓厚兴趣,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实行市场经济至今,我国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近30年内取得巨大成就。在此期间,社科从业者共发表出版学术论著13501篇(部),这与1956年至1986年总共发表出版418篇(部)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反差。其中,《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个闪光点—兼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方法与走向》、《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法理研究》、《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启示》、《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中对中国市民社会的认识》等一大批高水平学术论著被热评热引,研究成果的放大效应迅速显现。在学术界的努力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论述得到深入解读,一些科学设想得到有效验证,理论脉络被梳理得更加清晰,现实性检视愈加全面,日渐成为我国推进社会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亞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涛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洛.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霍克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单位:中共陇南市委党校)

  李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