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新老广东的联结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传承,创新,支持
  • 发布时间:2019-10-20 20:27

  万福台、广东粤剧博物馆小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佛山粤剧传习所,来看大戏者络绎不绝。这是粤剧在当今佛山最鲜活的写照,其背后,是佛山对粤剧的传承与创新。

  9月的岭南大地,酷热难当。

  无论是清晨街头公园的“私伙局”,还是正午时分祖庙万福台上的曲艺团,抑或中秋节前佛山粤剧传习所上演的专场折子戏,都能看到粤剧爱好者或专业演员的身影。他们或唱腔婉转,或水袖轻舞,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了阵阵清凉。

  这只是广东佛山的日常一景。

  佛山,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剧的重要发源地。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正式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这些年,佛山对粤剧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欣赏粤剧,已经成为众多佛山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渊源:佛山是粤剧的重要发源地

  9月7日,佛山市禅城区兆祥公园内,广东粤剧博物馆静静矗立,不时迎来众多参观者,其中就有参加篮球世界杯佛山赛事的外国友人或记者。

  博物馆内有明清至当代的粤剧剧本、木鱼书、海报、戏服以及早期的粤剧电影、唱片、名伶书画等珍贵文物3000余件,展示着粤剧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魅力。

  众多文物中,一艘长约2米的红船被视为佛山粤剧文化的象征之一。原来,早年佛山的粤剧戏班以红船作交通工具巡回演出,故粤剧艺人又称为“红船子弟”。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弋、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各取其长,自成一格,既与传统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著名剧作家田汉将粤剧表演艺术概括为“热情如火,缠绵悱恻”。其丰富优美的唱腔;独特瑰丽的服装、脸谱;吸收了本土艺术八音、木鱼、粤讴的民间传统音乐;别具一格的粤剧例戏,精美见称的舞台布景,无不彰显岭南文化特有色彩,多达 11360个的剧目更堪称世界之最。

  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在明初已有“杂扮故事”、“七月七之演戏”等戏剧表演记载。建于明代中叶的佛山“琼花会馆”,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

  清初,佛山戏剧活动相当兴盛,因不断吸收广东音乐、民谣曲律,改用粤语演唱,融入南派武术,使用大锣、大鼓、大笛、喉管,形成了生动传神、语言通俗、声腔独特、武打新奇的风格,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大地方剧种。

  资料显示,粤剧文化名人大都出自佛山。一派宗师薛觉先、马师曾,名伶李雪芳、姜魂侠、新珠、李海泉、梁荫棠等都出自佛山,他们在粤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粤剧在佛山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佛山粤剧工作者先后编演现代剧目40多个,深受欢迎。1963年,佛山青年粤剧团一团在广州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演出现代剧《四只肥鸡》,受到周总理的赞扬。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粤剧事业得到进一步的繁荣,佛山青年粤剧团先后创作了《顺治与董鄂妃》、《铁血红伶》、《丽人怨》、《佛山黄飞鸿》、《小周后》等一批新剧目,多次在国家和广东省艺术大赛中获奖。

  2004年,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摘得2004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佛山粤剧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

  传承:投资3亿建设粤剧文化园

  粤剧、武术、陶瓷是佛山的三大文化名片。

  近年来,佛山大力推进戏曲发展传承。据悉,目前佛山正在重点建设1个专业粤剧院团,扶持2个民营或县级以下粤剧院团,建立50个中小学粤剧传承基地,扶助100个私伙局建立戏曲角,充分发挥粤剧发源地的作用,把粤剧打造成真正知名的名片。

  今年5月,佛山公布了“粤剧文化园”规划。佛山市政府计划投资3亿元,将园区打造成集剧院演出、非遺传承交流展览、粤剧数字体验、少儿粤剧、文化休闲、剧团营运以及旅游为一体的“一站式”和“体验式”的剧院综合体,成为粤剧文化新地标。项目将于今年10月动工,计划三年内落成。

  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认为,佛山粤剧文化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软硬件设施,应该选定驻场剧目,建立起驻场演出制度。“这样既可以告诉大家这是粤剧的发源地,同时也可以训练青年演员。”他建议,如果还能引进“百戏名家工作室”入驻,营造出戏剧氛围,将粤剧文化园打造成粤剧和戏曲创作的高地,举办各种比赛、表演、论坛、研讨会,形成衍生品,形成戏曲文化产业链,将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不仅要成为龙头,还要建设码头。”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佛山粤剧文化园如果能建成质量最棒、可看性最强、凝聚力最大的戏剧文化园区,就能成为全国的戏剧码头,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真正发挥佛山粤剧发源地的优势,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潮头示范。

  政府对粤剧的强力支持,最直接的反应是民间潮流涌动。

  祖庙万福台,是目前广东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按照习俗,佛山的粤剧戏班首台演戏必选万福台。如今的万福台,不但在庙会期间会有粤剧名伶名角献唱,平日里每逢周六、周日和农历初一、十五,都有来自全市的曲艺社携艺献演。而广东粤剧博物馆内的小舞台,通过预约也可以登台亮相。

  余弘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