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有标签

  物以类聚,意思是同类事物总是聚在一起,比如一片树林,同样的树很多;一片草原,总是同类草集中在一起。人以群分,是指同样志趣的走得更近。我马上想到的,就是古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当代的粉丝扎堆“应援”,就是各种车友会在酒店里吃吃喝喝。这样说,前提是事物有很多类型,人也有不同群体。

  物件容易分类,往往有较为确定的标准,就算我们不好掌握,专家也会帮大家梳理清楚。“门纲目科属种”和“金木水火土”都是分类方式;不同人群的界限却很难划得清晰,最主要是因为人太复杂很难把握。所谓“人心隔肚皮”,即便有眼睛这个心灵窗口,也往往无法展现全貌。

  怎么办呢?往往要通过与他相关的物件去辨别,比如衣着妆饰,但有时候偏差很大。坊间传言,“在东北,你看不出谁穷;在华南,你看不出谁富”。这事儿很难,但人们想方设法一定要区分人群。

  汽车论坛上的网友当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啥的低级分类标准都已经过时了,高手是这样区分各类司机的:思域驾驶员激情四射,总是幻想自己行驶在F1赛道;开劳斯莱斯的不一定阔气,大概率是给老板服务;加长版凯迪拉克超级拉风,但司机基本上是婚庆公司雇员……我接触不同行业的人,印象中做钢贸的生意人往往是黑色奔驰S系、黑色宝马7系;产业园区的红色黄色Polo很可能是IT精英的座驾。

  我斗胆冒充高手,拿着“自制逻辑”推导一下:如果有人开着凯美瑞或是Mini Cooper就声称自己在山西做煤炭生意,八成就是骗子。真正善于“观其行”的网友们还从跟车距离、转弯方式、过路口时车速的变化判断司机性格是保守还是冒进;从面对黄灯时的动作评估司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还会从停车时偏右还是偏左揣度司机的德行……很多时候,这些分析听上去真有几分说服力。

  当然还有一些“理论”就过于高深玄妙了,比如上海本地有个论坛“宽带山”,网友仅凭一辆车的品牌就能够断定车主是否是外地人;看到停车歪斜不顾他人方便的,就一口咬定是外地人;甚至对车牌也有独到见解——沪A后面是数字和字母组合的,大概率是取得上海户口的外地人,而沪B则基本上是真正本地人。我觉得,如果根据牌照第一个汉字来判断,似乎更符合常理吧,但是论坛网友又进行了一番雄辩的论证,并得出“拒绝任何反驳”的结论:什么“苏”后面某个字母绝对是上海人用的外地牌照,什么“皖”后面什么字母是某某黄牛代理的,专为弄不到上海牌照的上海人服务,该黄牛的出没区域都说得有鼻子有眼……我不知道这里面存在多少臆想的成分,但他们能够自信从容地发布这种论断,也许有某种依据吧。诸如此类,都是根据车子判断人品,根据车的类型把车主归类。汽车,成为贴在人脸上的某种超大号的标签。不管你同意不同意,车是你的,标签就贴在你的脸上!大多数情况下,汽车的确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司机或车主的资产总量,还可能让人猜出司机的行业类型、性格特征、婚姻状况、家庭人口结构。从驾驶风格来看,甚至能够判断他当天是烦躁情绪还是低落心态。还有些时候,根据汽车判断一个人,甚至比长期观察所得结论还要更准确更深入。

  比如我这个人,多年的同事第一次看到我的越野车就感到惊讶。因为他眼中的我就是个文弱书生,猛然间车子暴露出我的彪悍内心。由车子话题聊开了,他才知道我是铁人三项运动国家业余三级运动员,曾经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精英选手,可以一天内不间断骑自行车430多公里,在野外河湖里面一下水就是连续2000米以上……这个时候,汽车的大标签展示了我的真实面目,而不是平时教学楼办公楼里的假象。

  这个标签何以准确?也许因为我们选车买车的时候,就在精心制作这个标签。我们总是前思后想、再三斟酌,查资料、问网友,手摸、鼻闻、耳听、坐进去试驾……以至于,最终选中的这辆车与我们心心相印,于是就有了“观车识人”的可能性。我们自制了这个大标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