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城市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下)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智能城市,惠民,进化
  • 发布时间:2019-11-11 08:25

  赛迪智库

  智能城市的展望和场景

  城市基础设施将实现5G+IoT的全面监测和无缝覆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支撑城市产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网络化生产和服务在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在重点领域实现普及,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在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取得成效,基于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城市治理、信息惠民、资源环境管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将逐步实现全面智能化。特别是越來越强大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人的智能与城市的智能相互启发性地增长,使产业发展、政府治理、惠民服务和资源环境管理的知识型工作向自主智能化的方向发生转变,逐渐突破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通过智能技术手段逐渐实现物理城市空间、虚拟城市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深度融合,三者之间可以互动协同,通过丰富的智能化系统、更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实现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更方便的工作生活,更科学有效的城市治理,更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城市将逐渐具备越来越强的推演预测和自动决策干预的能力,需要人为干预的地方会逐渐减少,预测并干预未来绝大部分可能出现的问题,城市可以持续升级进化,为建成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1.产业经济智能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产品和服务呈现高度智能化、宜人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呈现高质、柔性、智能、高效、绿色等特征,产业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智能农业、服务型制造、生产型服务业、智能服务大发展,进而共同优化融合性新型产业发展大生态,全面重塑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价值链,创业服务和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了新动能打造,极大提高城市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2.实现智能科技支持下的决策科学和现代化治理。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公众、企业、社会机构能和政府实时互动,广泛参与城市治理过程,能及时发现城市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及时预警、预防,做到事先处理,全面实现网格化、扁平化管理,治理结构得以持续优化。

  3.智能科技支撑城市惠民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惠民服务成本明显下降和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覆盖全面、广泛,提供方式智能、便捷,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包容发展、高质均等,体验感和获得感提升明显。

  4.实现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和谐共生。基于智能物联网等实现对空气、水资源、土壤等全面智能监测,全民参与环境共治共享,能源、资源可以实现基于智能技术的精细管理和持续优化利用,零碳排放技术在重点建筑和区域推广应用,资源环境实现全方位实时监管、智能化预警、预防与全面保护。

  5.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全流程在线智能管理。智能科技支撑下城市管网、交通、市政等设施运行状态实时感知、运行高效低碳、管理精准智能,信息基础设施泛在、安全、可靠,实现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支持下更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实现了基于CIM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更新的全流程在线、立体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当前,城市也面临着五大体系间关联不足所带来的挑战。智能城市应该是一个整体,通过数据的交换共享,将政府治理体系、惠民服务体系、资源环境体系、产业经济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关联起来,实现五大体系之间的有效整合与密切协作。从而使“条块分割”的城市功能模块逐渐成为一个 “有机的生命体“。

  智能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广泛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逐渐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智能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持续优化提升。

  1.新生产要素不断融入,逐渐形成更强力的产业经济支撑体系。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知识、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的加入,新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共同构成新的产业经济支撑体系,支持城市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新技术与产业核心环节的融合发展,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新技术与产业核心环节不断的融合,新技术促进了现有产业环节的智能化,一方面生产效率与产品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实现了数据要素的采集、存储和流通,为产业持续优化升级提供了数据要素基础。

  3.数据价值得到充分发掘,逐步实现数据在产业内的流通和产业间交换。数据要素成为了推动产业持续升级的核心。在企业内部,全流程数据的共享,可以指导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提升了服务端的服务能力;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了产业间的融合,特别是实体经济和互联网、智能科技的融合,催生了新模式、新业态。

  智能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智能制造场景。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利用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化定制,形成了全新的制造业生态。在工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结合生产端的智能交互工具平台、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实现围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生产。

  1.实现客户参与的交互式设计与虚拟展示。在产品设计阶段,基于智能交互平台,用户可同设计师一同进行产品设计,根据个人需求制定产品尺寸、形状、外观及性能指标,完成设计后可实现基于混合现实的虚拟展示。

  2.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实现柔性、智能化生产。产品设计完成后,订单经工业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基于大数据分析安排最适合的智能工厂生产,在数字化车间完成零部件的加工、智能生产线自动组装生产、检测。

  3.智能物流链支持实现高效流通。产品完成生产后,基于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物流体系灵活、便捷地送到用户手中。

  4.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在线服务和迭代优化。产品销售到用户手中,并不是结束,而是后续服务的开端,产品内置的传感设备持续关注产品运行状态,提供运行状态监控、故障预警、内容服务、监测维修等售后服务,并可结合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预测性维护及增值服务建议等,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可基于大数据迭代。

  智能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产业新区建设场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城市中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成为了解城市现状和预测城市未来的重要资源。如何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辅助政府管理者做出科学精准的决策,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和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产业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城市中的宏观经济数据、政务数据、电商数据和运营商、银行等其他社会数据,利用大數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后,为城市提供经济画像、民生画像、信用画像、资源环境画像和人口画像,以此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挖掘分析,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预测预警。

  目前,很多城市开始依托在经济、民生、信用、资源环境和人口方面的城市画像,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决策者提供以下辅助决策的功能。

  1.实时监控城市运行状态。通过对城市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数据模式的相关性及对产业新区发展的影响,总结出城市治理中的优势、劣势和问题,供决策者参考。

  2.对城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通过对城市中的经济画像、民生画像、信用画像、环境画像和人口画像等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者及时发现城市产业新区建设中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进行预测和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3.对政策进行模拟。通过对历史数据及相似产业区的分析,在丰富的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以便决策者选择最优政策进行实施。

  智能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智能园区建设场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在建设智能城市的过程中,新兴的”智能园区“像一个理想的”试验场“,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理念,实践智能城市的整体建设和运营。从2012年至今,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推进智能园区的建设。

  1.智能小镇建设。作为智能城市建设的“样板间”,智能小镇的建设,往往被政府看作是未来智能城市发展的示范性区域。但各地智能小镇的建设由于定位不清晰、过度地产化以及缺乏产业联动等原因,也面临诸多建设瓶颈。

  针对这些痛点,已有园区在建设中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步是整体布局;第二步是路网格局规划;第三步是在基础设施等传感器之间形成智能连接(如智能路灯、智能垃圾桶等);第四步是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包括美术馆、活动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第五步是在前四步的基础上,为小镇搭建城市操作系统,通过汇聚各方数据,并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实现数据的融合,再通过算法模块化和平台生态化,构建小镇的智能中枢;第六步是在城市操作系统的基础之上,打造能源、交通、政务、公共安全等多场景的行业应用,为小镇带来产业规划、运营管理等服务;第七步是通过融合电商、物流、金融等资源,构建智能场景、优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宜居生活+产业赋能相结合的智能小镇。

  2.智能景区建设。对于景区管理机构和商业机构来说,一方面想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客源,进行精准营销,另一方面也希望为游客提供分享、评价、电商等服务,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景区产业发展。针对游客、政府、景区管理和商业机构的诉求,可以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融合科技、金融、文化等元素,为景区提供门票、酒店、金融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城市计算平台打通政府和景区商业管理机构的数据,进行景区产业监测、客源地分析、用户画像、游客满意度、商家信用诊断、景区营销等分析,为管理者提出商业运营方案,扩大收入来源,反哺资金投入,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城市的惠民服务

  1.未来城市发展由资源驱动转为需求驱动。未来城市发展将由资源驱动转为需求驱动,民生服务更多的将由市民需求所催生,与市民的日常生活高度相关,涵盖医疗、教育、出行、餐饮、购物、物业、家政、娱乐等众多领域,各领域服务的特点、服务模式、所需资源都各不相同,城市发展通常难以兼顾,往往容易出现服务能力良莠不齐甚至个别领域服务能力缺失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得民众需求被满足的质量及效率不断提高,使城市的民生服务变得更加普惠、便捷,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

  2.未来区域资源深度整合使得民生服务更为普惠便捷。普惠即普遍惠及,即所有市民均可享有,市民日常生活均因其受惠;便捷即方便快捷,即市民获取服务的渠道多、耗时短,使市民在不同时间空间的多种场景下的需求均可得到高效率的满足。因此普惠便捷的民生服务不但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对多种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强调城市深度整合调用各类资源进行快速反应、高效利用的能力。未来更多领域中将出现基于需求场景的聚合服务模式,如社交平台在特定使用场景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对市民来说,既节省了查找服务的精力,又免去了面对多个同类服务提供商时的筛选环节,而且搭载于几乎人人都有的手机终端,满足了市民对于普惠、便捷的需求。对企业来说,这样的业务延伸,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联动,是一种相当高效的业务拓展方式,满足了企业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对城市来说,相关领域资源得以整合,有关产业得到有序发展,满足了城市对管理和发展的需求。

  3.未来民生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城市的网络、数据、设备(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民终端设备)得到智能化的升级,市民的需求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城市管理者面前,得益于此,资源的调配也将更加精准高效,服务模式将由被动满足需求的服务模式向主动分析潜在需求并加以满足的方向转变。其中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将成为未来惠民服务的重点发展领域。

  智能城市的惠民服务——智能医疗场景。未来医疗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基于患者的健康档案、就医史、用药史等数据信息在云端为用户建立虚拟人模型,并在生物芯片、增强分析、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模拟人体运作,实现对其健康状况的预测分析。

  1.生物芯片用于实时监测身体体征。植入于市民身体各主要器官及系统的纳米传感器和生物芯片可实时监测人体体征,并通过健康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集成,并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同步至云平台。

  2.增强分析预测并干预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通过对上传至云平台的市民实时体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作息、饮食、出行等)、地理位置、工作特性等数据进行整合,实时修正用户的虚拟模型,得出最贴合用户实际的生活状态,在模拟分析中对用户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预测,并为用户提供精准、合理的医疗建议,使用户在生活中及时对饮食、作息等做出相应调整,降低发病风险,达到以预防代替治疗的效果。

  3.实现超前的区域健康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这样的医疗模式,未来医疗资源得以根据区域总体健康情况更加合理的分配。区域总体健康数据可服务于区域内各领域治理管理,如在资源环境领域根据市民健康影响情况,加强对相关污染排放的整治等。

  智能城市的惠民服务——智能停车场景。近年来,由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导致城市停车位供不应求,给城市造成了交通拥堵、违规停车等诸多问题。据统计,2017年传统停车位数量为8000多万个,而停车位的需求则高达3.1亿个,在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3.7亿个,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城市中的很多停车场经常面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运营,但得不到很好收益的现实。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停车场智能化建设成为解决停车难、运营难等问题的突破口。目前,停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经从跑马圈地的“场地时代”到智能运營的“数据时代”,而随着交易金额抽成+金融变现+精准营销+汽车后市场等多种收入模式的出现,停车行业正在进入多方共建的“生态时代”。

  1.室内停车智能停车系统。目前,众多室内交通枢纽及商圈停车场都在逐步搭建智能停车系统,通过采集实时停车泊位信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最终发布停车引导动态信息,帮助车场做车位管理、车位引导、反向寻车、无人值守等日常业务,并对停车场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及预测,提高停车位流转率,更加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管理车场。

  2.路侧智能停车。路侧停车是集路灯杆、充电桩、天眼系列设备和城市监测传感器于一体的停车场景,在实现停车功能的同时,也包含支付、充电、环境监测和违规监测等场景。并可在无人值守时,通过打通市民信用体系,建立奖惩机制,有效约束困扰城市停车许久的路侧逃单行为和解决违章停车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

  智能城市的惠民服务——智能城市APP。从2013年开始,我国已发布了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各地政府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为市民提供便捷和多元化的服务。但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比如办事入口找不到,办事材料不清晰,重复填写资料,材料线上无验证,线上线下数据不通,进度不透明,反馈投诉渠道少……都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智能城市的感知并不强烈。

  对此,很多地方政府正在建设 “智能城市APP”,通过聚合社保、交通、医疗等应用,使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

  1.综合服务。针对市民刚需的公交出行、天气、生活缴费、城市路况、借书等需求,提供线上服务。

  2.政务服务。融合社保、交通、公安、医疗、教育、维权、婚姻登记等应用于一体,通过实名认证体系, 真正实现了让AI和大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的功能。

  3.第三方服务。集合市面上优质的第三方应用,如快递、金融产品、互联网医院等,用户只需要在APP上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缴纳电费、在线问诊等众多服务,切实让市民享受到智能城市的便捷与实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