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地下,他们昼伏夜出

  北京地铁线路工人在进行检测工作

  零点16分,北京地铁7号线北京西站站内,白天的热闹与拥挤已经褪去,因安静而略显空旷。站台尽头一个写着“乘客止步”的小房间里,轨道线路工赵晓彬和夏拥民熟练地换上绝缘鞋,穿上夜间作业的反光马甲,麻利地背上检修工具包,打开手电筒,沿着台阶走下隧道。

  接下来的3个半小时,他们将在地铁隧道里从北京西站走到8.4公里外的桥湾站,检测该区间的路面道床、承载钢轨和供电接触轨的状态,遇到问题会及时修复或上报。

  多数人安然入梦的时段,却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聚精会神、调动身体和大脑机能的时间。

  “不容许有一丁点儿闪失”

  “这个岗位的职责就是将轨道线路上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赵晓彬说。

  北京城的地下,22条地铁线路、近400个车站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运营里程近700公里,覆盖11个市辖区,多条线路的最小发车间隔仅为2分钟。规模相当于半个北京城的人口,每天流动在这些地下隧道中——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7月12日,北京地铁单日客流量高达1375.38万人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轨道线路安全是保障这张巨大的网络顺畅运行的基础,也是地铁人必须严防死守的生命线。

  “轨道线路上的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列车停止,前进不了,也后退不了。耽误大家的行程是最浅层的损失,关键是它涉及那么多乘客的人身安全呐!而且,牵一发动全身,整条线路、多条线路的运行都会受到影响。”赵晓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份工作的责任太重大了,安全方面不容许有一丁点儿闪失。”

  在地铁北京西站,赵晓彬为本刊记者准备了一双绝缘鞋,装鞋的布袋子上也印着6个醒目的大字:保障安全运营。

  赵晓彬今年35岁,地道北京人,坚守在地铁轨道线路岗位已有17年,现在是团队的一名负责人。48岁的夏拥民则是线路岗的老师傅,也是赵晓彬的搭档,他们经常在同一路段沿着平行的两条隧道值班干活。

  他们告诉本刊记者,轨道线路检修有严格的流程和手续:在其工作的这个区间段,列车最晚会在23:31通过,00:13控制室会准时给轨道断电;之后,线路工在出发端的控制室进行出发登记后,方被允许进入隧道;经过约3个半小时的细心检测,抵达另一端的出口并在控制室进行注销登记,注销的最晚时间是4:00之前——这是给轨道通电的规定时间。

  但此时他们的工作并未结束。稍作休整后,04:30他们将乘坐每日例行的一班内部地铁感受线路运行是否正常,行话叫“趟线”,若发现异常情况,仍有时间及时处理。确保一切正常之后,05:30北京西站将准时发出当天7号线的首班地铁。

  “趟线”后回到工作间,记录下当日的线路检测情况,并将沿路拍下的重要照片上传,值守到08:00,舒展一下身体,迎着地铁内上班高峰的人潮,他们可以“下班回家”了。

  “以前這个岗位出现过安全问题吗?”记者问。

  “不能给它们出现的机会!”赵晓彬瞪圆了眼睛,声调也提高了。

  把方便让给乘客

  数月前,赵晓彬团队接到了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的命令——为响应北京市鼓励发展夜经济、打造“夜京城”的号召,自8月2日起,7号线每逢周五、周日延长运营1小时,北京西站的末班车发车时间由23:15延长至次日00:15,焦化厂站的末班车发车时间由22:25延长至23:25。这一举措的最大目的是满足北京西站夜间抵京乘客的出行要求,提升夜间交通服务保障。

  此前,他们已经历过多次延长运营。

  7号线位于北京南城核心地带,途经20站,全长40.3公里,与4条线路有交汇,西起点是全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北京西站,每日客流量极大。尤其是每年暑运、春运、“五一”和“十一”的客流高峰时段,运营压力非常大。据悉,2019年暑运期间,地铁北京西站日均客流量超过23万人次,排名全市第一。

  9月30日和10月1日,赵晓彬均在地下连续待了15个小时才出地面。但他说这不算长,“我们团队有人连续48小时没出地面,北京地铁公司有人连续一星期没有回家。”

  每到这时,加开临客、延长运营时间、缩短发车间隔就成为地铁线路的常规手段。

  2019年春运返程高峰周,7号线每日末班车延长运营45分钟,加开临客3列,此外,车站提前30分钟开门,给乘客更多的候车空间,以方便乘客出行。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付出。

  而这一次,延长运营变为了常态。

  这意味着和原来相比,每逢周五、周日,他们能有效利用的时间缩短了1个小时——轨道线路检修和“趟线”工作都只能在地铁停运期间完成。

  “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大家还是挺有压力的。”赵晓彬说,“但任务必须完成,这1小时必须让给乘客。”

  他们考虑过,原本走完8.4公里需要3个半小时,能否缩短为2个半小时?

  团队多位成员多次试验、测算,要将这个区间段的检测保质保量完成,3个半小时已经接近工人饱和状态,压缩时间将以降低工作质量为代价,但安全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每逢周五、周日,将8.4公里的区间段分解为7公里加1.4公里,2个半小时完成7公里,另增派一人同时完成双向1.4公里即总共2.8公里的检测。

  赵晓彬说,人手并没有增加,增加的是每个人的排班量。

  做这份工作,须穿行于地底隧道,昼夜颠倒,精神压力大,需要极强的身体素质。团队成员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大家对保持身体健康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夏拥民的秘诀是“睡觉”,赵晓彬则喜欢运动,他手机上的计步器显示,当天他走了20805步13.9公里,单日最高纪录是8月9日,31983步20公里。

  公司管理层也鼓励员工锻炼健身,并定期开展全员健步走评比。在9月份的评比中,赵晓彬得了第二名,奖品是一大瓶洗发液和两条毛巾。

  “别人过节,我们过关”

  日常的检修工作虽然辛苦劳累,但团队过硬的技术素养、责任心和默契的配合让赵晓彬觉得安心。他说他们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各种节假日以及北京举办重大活动的时候。

  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庆典在天安门举行,17万人的游行队伍、观礼嘉宾和联欢群众从北京城的四环、五环外汇聚到长安街,又在活动结束后迅速疏散,仿佛变了个戏法。数以万计的交通人是舞台外的“魔术师”,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

  地铁人将这项任务视为一场在地下进行的“交通检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当天,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2、5、6、7号线和八通线6条线路共开出268列国庆保障专列,累计运送人次10余万,公司直接参与集结疏散运输保障的员工超过8000人。

  赵晓彬团队是这8000人中的一分子。

  “事实上,从9月13日开始,这场保障任务的指令枪就打响了,我们就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他说,轨道线路工日常的排班是从22:30到08:00,从那天开始,这个岗位必须24小时值守,但人手有限,解决方案只能是增加每个人的工作时间。

  赵晓彬算了下,20天的庆典保障期,他共加班8次,共计64个小时。年近50岁的夏拥民加班24个小时。

  9月30日和10月1日,赵晓彬均在地下连续待了15个小时才出地面。但他说这不算长,“我们团队有人连续48小时没出地面,北京地铁公司有人连续一星期没有回家。”

  “别人过节,我们过关。”他的一位同事这样感慨。

  能参与如此重要的保障工作,赵晓彬感到很骄傲,他觉得这是在北京的地铁人才有的机会。他说,每年北京都会举办各类重要活动,如曾经的奥运会、APEC峰会、“一带一路”峰会等,很多外国政要、外国游客都会聚集在北京,这是展示首都风采、中国气度的时刻。还有每年的各种大小长假,无数游客会来到这座城市旅游。

  每天,无数人乘坐地铁穿行在这座城市中,但极少有人知道轨道线路工的存在,他们昼伏夜出,默默无闻,用责任和坚守为城市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不管是重大活动,还是每年如约而来的各种节假日,地铁人都严阵以待,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对此,赵晓彬说了句很“接地气”的话:“咱这是首都,代表国家,咱不能让人家来了一看说你家不行。那多丢面儿呀!守土有责,坚决不能出問题!”

  隧道里的孩子和家里的孩子

  多年值守在线路岗,天天围着轨道线路打转,赵晓彬对轨道上的各种设备部件和它们的脾气特性了如指掌,哪儿可能出问题,出了问题该怎么办,他都“门儿清”。

  “看着它们,就跟自家的孩子一样。”他说。

  在隧道里,他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专业轨距水平尺,横架在两根钢轨之间,“看,钢轨间距的标准值是1435毫米,允许偏差范围正4负2,咱们这只偏差了0.05毫米,在标准之内。”对这个结果,他很满意。

  钢轨是用许多大个头的地角螺栓固定在地面道床上的,每天列车来回震动,久了便容易松动,螺栓里的弹簧会将螺帽顶起来,从而出现肉眼可见的缝隙,线路工人发现后及时用扳手拧紧,隐患就解除了。

  “这就相当于孩子的鞋带松了,要是不给系好,容易踩鞋带、绊跟头。”赵晓彬打了个比方。

  他还会“听音辨病”。

  检修工具包里有一把锤子,每走一段路,他就会用锤子轻轻敲击钢轨,如果听到清脆的“叮——”的一声,同时锤子被钢轨反震弹出几厘米,就说明钢轨是健康的。“如果声音是哑的,也没有震动感,被吸住了,就说明有裂口,需要报修,甚至更换。”

  他们不仅会每日全程巡检,还制订了定期的分段维修、保养计划。

  “这孩子一直都是用牛奶养着的,被呵护得很好。”他打了个有趣的比方,然后自己也乐了。

  这让他想起了自己7岁的儿子。

  儿子最喜欢听他讲睡前故事,经常会问爸爸今天上不上班,“不上班的时候,他可高兴了——欧耶,爸爸可以给我讲故事了!”

  9月26日,正是紧张备战国庆大典的时候,儿子发烧了。妻子是国庆庆典“中华文化”方队中的成员,夫妻俩都脱不开身,只得将其托付给邻居照看。晚上儿子高烧39.2摄氏度,一直退不下去,赵晓彬有些着急,“可这是非常时期,工作上不能掉链子、拖后腿,必须往上冲。”

  第二天一交班,他冲回家中带儿子去医院,服药、打点滴,半夜11点后情况才得到缓解。

  谈及此事,赵晓彬眼眶有些发红,“我们工作上占用的时间多,对家里照顾得太少了。”他说,“妻子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感谢她和孩子的支持与理解。”

  每天,无数人乘坐地铁穿行在这座城市中,但极少有人知道轨道线路工的存在,他们昼伏夜出,默默无闻,用责任和坚守为城市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王剑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