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三大战役”(下)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危害,美国,研制
  • 发布时间:2019-12-01 09:22

  危害人类的恶魔—脊髓灰质炎

  传播广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由“脊灰”病毒引起。该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所以也叫小儿麻痹症。

  “脊灰”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危害巨大。例如,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脊灰”大暴发是在1916年,最终2.7万人死亡。又如,美国1952年的第二次“脊灰”大暴发,共确诊5.8万人,3145人死亡,21269人残疾。

  “脊灰”杀手—“脊灰”疫苗的诞生

  第一种“脊灰”疫苗—灭活“脊灰”疫苗(简称IPV,是一种注射型疫苗),由美国实验医学家、病毒学家索尔克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于1953年1月26日宣布研制成功。IPV于1954年通过了近200万例儿童试验—“索尔克疫苗试验”。1955年4月12日,索尔克的团队正式宣布疫苗安全有效,发明成功,并随即开始用于临床。第二种“脊灰”疫苗(也是第二种口服活“脊灰”疫苗,简称OPV)由出生在波兰的美国医学家、免疫学家萨宾在1955年研制成功,并在1961年进入临床,1963年正式批准上市商用。OPV经过中国病毒学家顾方舟的团队在1958年改进后,昵称“糖丸”。

  这里有一个问题:不是已经有IPV对付“脊灰”么,萨宾为什么还要研制OPV呢?

  原来,萨宾研制OPV有这个背景:IPV不能预防最初的肠道感染,他决定改进这个缺陷;把注射型改为口服型,以便于给药,并且效果持续的时间更长。

  走完“脊灰”最后一千米

  天花灭绝之后,1988年的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计划于2000年前消灭全球的“脊灰”。然而,世界卫生大会的“‘脊灰如意算盘”至今没有“打完”。为了尽快消灭“脊灰”,比尔·盖茨夫妇的“比尔及美林达基金会”在2010年1月29日宣布:在未来10年将增加至少100亿美元,用于帮助世界最贫穷的国家研发和使用疫苗。

  麻疹病毒—已知最具传染性的病毒之一

  兒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症状是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后遗症包括:色素沉着伴随糠麸样脱屑,并发呼吸道疾病—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目前无特效药治疗。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每年就有大约260万人死于麻疹。肯尼亚在2002年的“首次公共麻疹疫苗加强剂注射运动”,就覆盖到了1300万名儿童。

  恩德斯领衔的团队发明麻疹疫苗

  1954年,由美国医学家、病毒学家恩德斯,以及他的两个学生与助手病毒学家韦勒、儿科专家和病毒学家罗宾斯带领的团队,开始研究麻疹疫苗,直到1961年麻疹疫苗宣告试验成功,1963年首先在美国被获准使用。他们开创的新方法—一种组织细胞培养技术,被称为“恩德斯-韦勒-罗宾斯方法”(简称“恩韦罗法”)。随即,“恩韦罗法”迅速传遍全球—以该法为基础,针对各种病毒及其疫苗(迄今已不少于几百种)的研究蓬勃发展,进而开启了控制和消灭病毒性疾病的艰难曲折但又宏伟光辉的征程。

  让全球受惠的创新—“恩韦罗法”

  卡雷尔是因为“对血管结构的研究、发现一种缝合血管的方法,以及器官移植、组织培养等工作的杰出贡献”,独享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法国医生、实验生物学家。病毒微小到数十纳米到数百纳米之间,绝大部分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只有使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窥其“真身”。病毒进入机体后,需要经吸附穿入细胞内,才能借机体细胞本身的代谢系统“繁衍”后代。因此,要在体外培养病毒,首先要能够在体外培养活的组织细胞,离开细胞环境,病毒是难以观察到的。为此,卡雷尔创造了繁琐的技术—“卡雷尔细胞培养技术”来解决。此后,病毒学家们尝试在体外让病毒感染活体细胞并取得了成功。不过,此时的活体细胞并不是经人工培养的细胞,因而存活时间较短,无法满足进一步的研究需求。接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恩德斯带领的团队用新方法来培养“脊灰”病毒,并且用人的胚胎组织替代了神经组织,结果取得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成功—“脊灰”病毒不但在脑组织内成长,在皮肤、肌肉与肠组织内也会成长,并能方便地观测到。这意味着病毒学家们终于可以像细菌学家那样在体外、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病毒了,这就是“恩韦罗法”。

  1971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和疫苗学家希勒曼发明了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希勒曼共开发出40多种疫苗,比其他任何科学家都要多,被誉为“现代疫苗之父”。当今国内外常用的单独麻疹减毒性活疫苗,按接种途径可大致分为皮下注射型、喷雾型和口服型三大类。

  美国的“麻疹乌龙”

  美国现代史上麻疹疫情最严重的一年是1958年:病例超过76.3万个,死亡552人。1963年,美国引入麻疹疫苗,使其后的麻疹发病率下降超过99%,并在2000年宣布该国“已经消灭麻疹”。然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却在2014年报告了当年有644例麻疹患者,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峰值。而且,受从2018年开始的全球麻疹大规模死灰复燃的影响,美国在2019年截至5月22日的142天里,就有24个州确诊了880例—创25年来的新高。于是,“美国已经消灭麻疹”成了“乌龙球”。

  麻疹为何如此猖獗

  麻疹为何会“死灰复燃”?除了没有像天花疫苗那样“一次就生效”的麻疹疫苗对付“太厉害的”麻疹,还有“背后的真正原因”—与人们的观念冲突。

  接种麻疹疫苗,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还是掺杂着伪科学、民粹主义、人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因家长陷入“疫苗犹豫”—包括对麻疹疫苗,全球有1/5的儿童无法接种常规的免疫,其中每年有150万名儿童因为现有的疫苗完全能够预防的疾病死亡。

  为什么会有“疫苗犹豫”呢?因为有“反疫苗运动”。“反疫苗”的外因之一,是误信了常见诸报端的谬论:“疫苗使儿童患自闭症。”这些谬论,包括英国肠胃病学家韦克菲尔德博士于1998年在世界顶尖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同行评议”發表的论文中,把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与儿童自闭症直接联系起来。但此后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证明不存在这种联系。

  2010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裁定,韦克菲尔德等“在进行和发表研究的过程中,从事过不当行为”,《柳叶刀》也在当年正式撤回该论文……至此,风行了12年的谣言基本终止。然而,“反疫苗”并未停止,所以WHO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中,把“疫苗犹豫”与登革热、艾滋病等,排进“全球十大健康威胁”。

  消灭“麻疹”任重道远

  2000年,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又计划于2020年前消灭全球的麻疹。然而,迄今还在拉锯、胶着—消灭近年又有卷土重来之势的麻疹,依然任重道远……

  不过,我国是世界上最接近成功消灭麻疹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疹的发病率曾高达5000例。从1964年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等机构联合研发出麻疹减毒活疫苗,并从次年用于临床开始普遍接种之后,已控制了大流行:发病率从1267例一路降到2004年的5例、2017年的0.43例。而WHO的报告显示,在这一年,全球死于麻疹的达45.4万人—平均大约52人/时。

  与“脊灰”、麻疹斗争的启示

  启示一—“计划不如变化”

  世界卫生大会消灭天花的计划,仅用13年就实现了。于是,世界卫生大会就有了前述于2000年前、2020年前,分别消灭“脊灰”、麻疹的计划。但目前看来他们乐观了一点。

  “科学是不能计划的”—美国“攻克癌症计划”又是一个典型的败例。1970年,挟1969年“阿波罗”首登月球成功的“余威”,美国总统尼克松拨款300亿美元,资助攻克癌症的研究,雄心勃勃地在就职演说中宣布了攻克癌症的“五年计划”,为19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辰200周年献上厚礼。但结果是:宣布失败而“曲终人散”。

  启示二—灭绝天花之法不能被麻疹、“脊灰”复制,应更换思路

  “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法国细菌学家尼科尔的这一高见表明,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应更换思路、发明创新,才能让消灭“脊灰”、麻疹的计划拨云见日。

  陈仁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