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子里的大学问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瓜子,明清,嗑瓜子
  • 发布时间:2019-12-01 09:30

  吴越之地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这样说道:“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诸事之首?

  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中,历史上第一次在土产部分记载出现了“瓜子”一词。

  瓜子流行风

  中国人历来喜食瓜子,该传统不知始于何时,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以明清小说为例,多有不同程度对瓜子的提及。《金瓶梅》中“瓜子”出现次数较多,《红楼梦》中第八回“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更多的文学作品如《谐铎》《歧路灯》《孽海花》等,均描写了嗑瓜子的习俗,反映嗑瓜子习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挂枝儿》有《赠瓜子》一曲:“瓜仁儿本不是个稀奇货,汗巾儿包裹了送与我亲哥。一个个都在我舌尖上过。礼轻人意重,好物不须多。多拜上我亲哥也,休要忘了我。”

  到了清代前期,“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至清代后期,东北瓜子产销更加兴盛,为货物大宗,获利甚多。

  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大篇幅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认为国人吃瓜子的技术最进步、最发达:“在酒席上,茶楼上,我看见了无数咬瓜子的圣手。近来瓜子大王畅销,我国的小孩子也都学会了咬瓜子的绝技。”丰子恺先生最痛恨用嗑瓜子来“消闲”“消磨岁月”,把嗑瓜子当成一种国民劣根性来批判,他认为:“除了抽鸦片之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瓜子对国人的吸引力和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男女老少,都喜食瓜子。明代以来,嗑瓜子的习俗已经是中国人共同的习俗,早已被中华民族的心理所认同。

  嗑瓜子也要看心情

  中国人精于饮食,喜欢嗑瓜子,后逐渐发展深入到饮食文化层面。嗑瓜子比较费时间,一般是比较空闲的时候,尤其在家庭成员聚到一起的时候,大家边嗑边聊,促进家庭成员沟通,这或许就是嗑瓜子的习俗在中国经久不衰的理由之一。

  嗑瓜子的习俗可能最早兴于北方,不单是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北方的历史文献中;还有更为客观的原因,就是北方的生活习惯与气候条件,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这段时间又属于农闲的时间,所以大家整天待在家中避寒,形象地称之为“猫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习俗也就这样蔓延开来。

  同时,嗑瓜子需要闲适的心情,嗑瓜子之人必为闲人,嗑瓜子之心必是一颗闲心。从《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的场景来看,无一不是太平盛世,只有在太平年代,人们才有闲情逸致嗑瓜子,闲话家长里短,否则贫困人家尚不得果腹,何来嗑瓜子的心情和买瓜子的闲钱,因此嗑瓜子习俗也反映了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繁荣。于是,迎宾会友、逢年过节,都少不了这种休闲零食了,如果瓜子去壳放好,无需去壳直接食用,反而显得索然无味了。嗑瓜子是平民化的情调,更是年味的缩影,过年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互相拜年,酒足饭饱不是必须的,但瓜子是一定要嗑的。

  明代嗑的是西瓜子

  那么明代以来就已经流行的嗑瓜子习俗中的瓜子是何物?不难推测,必是西瓜子。也就是说,文献小说中描述的众多明清时期瓜子的历史与习俗,多指西瓜子。西瓜子单独支撑了长期以来的嗑瓜子习俗,即使在葵花子和南瓜子成为常用零食之后,地位依然超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葵花子和南瓜子的流行原因之一是作为西瓜子的替代品,因为嗑瓜子的习俗已经很普遍了。

  西瓜原产非洲,其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自上京东去……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推测为940年以后由回鹘人从中亚传入新疆或蒙古地区,再至内地。西瓜在漫长的自然、人工选择中分化出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品种—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此后,关于西瓜子各种加工、利用方式的记载比比皆是。

  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和游历中国大部分地区,对西瓜子的描绘很多:“中国人对西瓜子有着特殊偏爱,因而西瓜在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丰收时节西瓜就不值钱了,之所以保留它们,只是为了里面的瓜子。有的時候,大量的西瓜被运到繁忙的马路边免费送给过往的行人,条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给主人留下……西瓜子对于中华帝国3亿人口来说,真可谓一种廉价的宝贝。嗑瓜子在18省中属于一种日常消费,看着这些人在用餐之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饮茶喝酒,桌上肯定会有西瓜子作伴。人们出差途中要嗑瓜子,儿童或是手艺人只要口袋里有几个铜板,就会拿出来买这种美味食品。无论是在大街旁,还是在小道边,到处都可以买到。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国各个地方,这种消费形式确是一种不可思议、超乎想象之事。有的时候,你会看见河山行驶着满载这种心爱货品的平底木船,说句实话,这时你可能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啮齿动物王国。”

  后来居上的葵花子

  众所周知,历史时期瓜子的范围很广,不过主要作为零食食用的瓜子就是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葵花子就是向日葵的籽,南瓜子又称白瓜子,西瓜子也名黑瓜子、少数是红瓜子。葵花子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瓜子,今天如果单提及瓜子的话,多指葵花子。

  南瓜和向日葵都是美洲作物,起源于美洲,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

  先看南瓜,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最早关于南瓜子售卖的记载来自《植物名实图考》。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多,远超葵花子,较早的记载有咸丰《兴义府志》、同治《上海县志》等。

  最早记载葵花子可食的是康熙年间的《桃源乡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最早记载葵瓜子售卖的也是《植物名实图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这也是晚清的事了,开始售卖不代表成为流行零食,而且记载也只能反映滇、黔一带的情况而已。

  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向日葵在清代也依然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开始规模栽培了,这说明葵花子已经开始流行了。但清代自始至终,关于葵花子食用及售卖的记载并不多,偶有记载诸如“子生花中……香烈甚于瓜子”,可知“葵花子”和“瓜子”在清末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向日葵在方志中多归为“花属”“花类”等,其籽粒也应该是“花子”而不是“瓜子”。

  瓜子界的“三足鼎立”

  虽然葵花子和南瓜子也是瓜子中的一员,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却是近代以来的事了。南瓜子大概从晚清时期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民国时期齐如山说道:“南瓜所生之子,销路也极大,亦曰倭瓜子,因永与西瓜子同时食之,彼黑色,便名曰黑瓜子,此则色白更名曰白瓜子……客未到之前,必要先备下黑白瓜子两碟。”民国时期,葵花子的流行程度远不及“黑白瓜子”。葵花子在当时倒是多被称为“香瓜子”,至少实现了从“花子”到“瓜子”的过渡。

  新中国成立之后,葵花子异军突起,或是因为好吃,或是因为好嗑,或是因为收获方便,葵花子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果品。

  从最早流行的西瓜子到晚清时期的南瓜子,再到民国时期的葵花子,瓜子界终于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嗑瓜子竟然也能嗑出如此多的学问,怪不得中国人那么喜欢嗑瓜子呢。读者朋友,你喜欢嗑什么瓜子呢?

  李昕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