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落地的四要素

  无人驾驶的商业应用有四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市场、生态和成本。

  对老百姓而言,成本更为重要。一个乘用车30多万,已经很贵了,要花100万买无人驾驶汽车吗?它的需求很迫切吗?我们分析一下,成本被压下来,哪个车厂愿意量产呢?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很严峻的。

  以前很多家汽车厂商都说要量产,但现在泡沫破灭,什么原因?我认为,规模化的经济就要求量产,没有量,价格就下不来。

  如果说无人驾驶刚刚走完“科研探索期”,那么当前是处在哪里呢?应该处在产品的孵化期,或者说社会接受期以及市场的创新期。过了这一段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一个规模化的发展期。

  1984年到2018年,无人驾驶车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跑,科研探索阶段基本过去了。如果用七八年的时间做这个孵化,能完成吗?我刚才讲了产品孵化期,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阶段,一个是社会接受期。最近的一个报告显示,每天无人驾驶有461个订单,全月完成了5万人驾驶的接送,但是这5万人还没有付费,还是一个示范应用。所以,要让老百姓接受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过程。社会的接受很重要,市场的创新更重要。

  安全等级的综合标准至关重要

  过了这个时期,就可以看到规模化的量产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各位想想,如果周边的汽车的机件都变成无人驾驶,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我算了一下,现在全世界有20亿辆车,假如将来车子少一点,变成18亿辆,大概到2035年,一年全球生产4.4亿辆车可能都是无人驾驶的。到2045年大概18亿辆车都是无人驾驶了,当然也允许人工干预。

  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有四个独角兽应用场景可以考虑,分别是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L1-L5的问题,这个对我们老百姓作用不大,老百姓要的是安全,要想推动自动驾驶,政府部门应该推出自动驾驶安全等级的综合标准。

  我们讲安全的L3、L4,所谓安全就是100次出行有多少次安全,如果是1%的出错率,我们把它叫做L1,如果是千分之一出错率是L3,万分之一出错率是L4。

  地方政府让无人驾驶车到我们这儿来,得给我一个驾照,这个驾照怎么发?你可以考,但是标准不能太高,让几十万辆做试验,这些小的企业做不到。如果我们在市区,做到万分之一行不行?出行一万次拿回一个罚单,对人来说是很好的司机驾驶水平了,所以这个安全标准不出来,难以落地,这不是自动化程度的标准,自动化程度已经有了。所以我个人希望,各个地区能够给我们一个准入的安全许可证。

  特定地区的自动驾驶的可靠性,为导向的安全管理等级的划分和度量方法,有了这个以后,我们就发现,自动驾驶聚焦自动化程度的L4、安全程度的L4已成定局。

  无人驾驶需要特定的应用场景

  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技术上包括:结构化道路、人车路联网协同、确定性窗口和软件定义的机器。这四个方法在技术手段上大致如此,人们都把目标聚焦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这有什么问题吗?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的。当我们把一个技术成果拿到市场上,我们发现魔鬼都在细节里。比如怎样解决它的边缘驾驶的偶发的情况?我们把自动驾驶叫单车智能,把自动化叫做V2X,这是全国都在做的事情。

  但是,驾驶事故是长尾分布,要想零事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实际事故总是要有的,即使是无人驾驶车,仍然也会侧翻、追尾。因此,事故窗口无法停止,要同一辆车应对所有窗口并不明智,所以我们要有特定应用场景。

  汽车的自动化已经做到极致,我们认为自动化是人工智能的好助手,但是自动化也遇到了天花板,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驾驶员开车的时候,有很多人的智能水平是自动化无法解决的。

  比如北京有一条交通规则,叫做礼让斑马线,自动驾驶汽车怎么礼让斑马线呢?所谓礼让斑马线,是绿灯打开了,你本来可以往前开,但是人行道有一个老太太还在慢慢往前,这时候最好不要开,要等一等,等到什么时候算好呢?这里面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理,自主驾驶也要遵从常识。那么,问题就来了,就是怎么让这个车自动学习“常识”呢?这就是难点。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挺好,但是不行。所以我想跟大家说一句话,自主驾驶来解决无人驾驶问题,恐怕还不靠谱。

  完善产业链助力规模化发展

  要把自动驾驶量产到千家万户,产业链是什么样子?上游不完善,供应链很麻烦。到哪里买激光雷达,买车轨级的激光雷达,到哪里取得驾驶地图,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无人驾驶落地过程中,有三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是自动驾驶地图,不能说每个车在跑之前都牵着跑地图,谁来提供地图?如果没有自动驾驶地图,怎么能落地生根呢?

  另外,我们非常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汽车底盘,是线控的方向盘、刹车和油门,我们现在常规的汽车在数字化水平上还很低很低。从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线控底盘也是一个大问题。另外,自动驾驶的路程与管理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政府有很大的号召力,但是政府想的不够细,怎么把这个路做得好一点,怎么把地图的范围提供给大家是需要功夫的。

  在交通自动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司就是保险公司,可以发挥它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智变融合,智能要有相应的环境变化、产业转型,融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动驾驶车辆有一条规定,你不得强行要求人类自身提高适应机器的能力,你不能因为我不识字,或者我的水平不好,或者我的耳朵不太灵敏你就说我犯错,这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所以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来自智能网联领域。中国当前有一个好牌:5G。我们的5G走在世界的前列,第五代通信可以改变道路的信息化程度,我认为5G可以让智慧的车、聪明的路更加智慧一点。发挥5G的超高带宽、超低延迟、超大连接力,解决智能网联的当务之急。智能网联道路的数字化和交通要素的联网非常重要,以前我们用一个摄像头看红绿灯,按道理红绿灯就三个状态好像很容易分类,拿深度学习就可以做到。实际上不然,因为大雾天、逆光的时候人都看不清,为什么人开车的时候要戴个墨镜呢?就是这个道理。

  而无人驾驶要求达到120%甚至到130%,这是个矛盾,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智能网联提高道路的信息化程度,例如说交通灯,自动告诉我现在是什么状态,车在路上跑,我就知道汽车是什么状态。

  再一个无人驾驶最难的环节叫做定位,我这个车子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在地标发出一个信号,那不是挺好吗?所以我认为中国在无人驾驶上是有优势的。

  智能联网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到策略部件的数字化联网,我们不把一个车看做一个最小单元,我们可以把车里面的一个发动机联网,把车里的方向盘联网,把车里的耗油量联网,这样一来一个车辆所有的系统都变成了物联网,进入了整个交通的管理状态,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未来交通可以依据在道路上行驶的路权,实现车辆对道路消耗资源的精准计费和交通流精準预测,你经常跑到天安门,你的路权费要设高一点,你在五环外跑,路权费就低一点,这就叫做数字经济,所以我觉得智能网联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李德毅院士最近的公开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