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游行活动,护国,发展
  • 发布时间:2019-12-29 19:33

  我作为钱学森之子,代表父亲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在3号礼宾车上,我举着父亲的荣誉牌,让父亲能“目睹”国家日益强大的国防实力,共同见证这些保卫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国之利器。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群众游行的第一个篇章“建国创业”当中,三号方阵一“致敬”方阵由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家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等组成。

  伴随着悠扬深情的《红旗颂》,21辆庄重美观的礼宾车呈“品”字型队列驶入天安门核心区,广场的大屏幕上出现了象征着“两弹一星”精神的标志性画面。我作为钱学森之子,与郭永怀的侄孙郭涛和钱骥之子钱振宇等“两弹一星”元勋亲属们一起,端坐在3号礼宾车上。我高举父亲的荣誉牌,让父亲能“目睹”国家日益强大的国防实力,共同见证这些保卫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国之利器。

  64年前,父亲为了实现“让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伟大理想从美国返回祖国,投身航天事业,创建中国导弹研制机构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织领导了中国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两弹结合”试验。64年后,国家以这种形式向时代英雄们致敬,让共和国先驱建设者们与他们生前热切盼望的护国神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盛会上“相聚”。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国家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決定并不容易。说起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记忆的年轮总会被拉回到父亲奋斗过的年代……

  此前,世界各国都是先有航空,后有航天,可谓金科玉律。中国却要越过航空发展阶段发展航天,挑战金科玉律,这能行吗?当时导弹这一概念在国人心目中还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多数人不知道它是什么。那个时候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还没有上天,苏美两国的洲际导弹也没有获得成功,导弹能否成为国防的利器并没有得到公认。相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从刚刚结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对于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却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内转入相对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的一些工业部门和军事部门的同志提出应该重点发展航空,以巩固国防。但是父亲却态度鲜明地提出要优先发展航天,研制导弹。

  父亲认为,首先从当时的国情来看,短期内国家不可能在航空上取得快速的突破。因为,航空上的突破取决于材料,在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材料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飞机要上人,所以对飞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重复使用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需要花很长的攻关时间,并非一日之功。其次,国家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不挨打,然后才是如何还击敌人。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防御还是攻击,导弹都有优势。父亲分析说,导弹比飞机飞得快,可以达到十倍音速以上,而超音速飞机最多为三倍音速,导弹打飞机一打一个准,但是飞机打导弹瞄半天也打不了。

  当时苏联援助的作战性能先进的米格-15,作战半径只有300公里,作战性能受到很大的制约。父亲认为,从技术上看,导弹研制并不比制造飞机更难,况且导弹的使用是一次性的,相对飞机面临的难题,解决起来要容易得多。研制导弹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制导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一旦国家的防空问题解决了,不再挨打,还可以还击敌人,就使我们赢得了与敌人抗衡的时间,又反过来给航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经过反复地讨论、分析,大家对父亲优先发展导弹的观点表示理解,中央做出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火箭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中国的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1956年10月父亲回国一周年之际成立,并由他担任院长,标志着中

  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在当时中国只能生产手摇计算机、电子管的艰苦条件下,在人才匮乏、只有大中专毕业生和寥寥顶尖科学家的情况下,中国航天创造了“八年四弹”、东方红一号卫星、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等一系列中国奇迹。

  看着天安门城楼前威严驶过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17导弹方队、巨浪2号潜射导弹方队,以及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东风-41核洲际导弹方队,我当时的心情,可以用陆游的一句诗来形容,那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如果不创新,我们将变成无能之辈”

  其实在此之前,一部分专家对东风-41核洲际导弹的亮相有所保留,更有外国媒体预言中国不可能将其展出。最终,东风-41核洲际导弹方队昂首屹立在世人面前。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自信,更体现了国家对国防实力的自信。中国航天人将来还能研制出性能更优异的装备,这是因为航天人的血液中永远不缺少顽强拼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

  父亲曾对中国科技工作者说:“如果不创新,我们将变成无能之辈。”自1960到1969年,除非有特殊任务,父亲几乎每周一次坚持在家里召开技术专家讨论会,这就是著名的“神仙会”。他带领着国内的科技工作者开启了一段学术思想自由绽放的时期,大家畅所欲言,成为唇枪舌剑的思想“战场”。如果意见一致,他就拍板定案;如果意见上有分歧,他就暂不决定,留做下次再讨论。很多发展规划就在这个小小的客厅里产生了初稿,很多重大技术问题,就在这个春风化雨的和谐气氛里迎刃而解。

  父亲说:“我的办法就是依靠集体,有什么问题大家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不同意见尽管发表,但是决定的事都要执行,执行中发现什么差错要尽快改正,我们国家的导弹就是这么干出来的。”父亲十分反对树立他个人,谦逊地认为那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决不是单个人所能取得的,自己所干的,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

  父亲还大胆地使用和重用年轻人,而且尽力把年轻人往第一线推,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在中国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时,由于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上的高温,火箭推进剂发生气化和膨胀,导弹燃料储存箱内不能加注足额的燃料,导致导弹打不到原来设定的距离。而落区测试网点的安排已经就绪,如果导弹打不到设定的距离,落区的测试设备就什么数据也测不到,试验就等于白做。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多数人认为要扩大燃料储存箱容量,加大推进剂的加注量。而王永志的意见则截然相反,认为可以减少推进剂的加注,使导弹打到设定的距离。在讨论现场,谁也不同意他的意见。王永志没有办法,最后鼓起勇气向父亲汇报。父亲看了他的演算,认为他讲的有道理,就决定按他的方法办,结果发射试验取得了成功,这也让父亲发现了王永志这个人才。40年以后,当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完成以后,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王永志带着航天员杨利伟去看望父亲。父亲望着这位昔日的中尉,高兴地对他说:“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你们已经超过了我!祝贺你们!”

  父亲常说:“要敢于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干别人没有干成的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核心技术上无法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便失掉了和别人平起平坐的资格和尊严。中国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等一代代科学家,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锚定了科技兴国的方向,用爱国奋斗的责任担当铸造了一座座科技丰碑,让中华民族再次挺起腰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让世人不敢小觑的民族。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1989年8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南海接见父亲,祝贺他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及“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父亲谦逊地说:“一个人的工作是不是够得上‘世界级,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定的,而是需要人民最后評定的。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对于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父亲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导弹卫星工作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大力协同才搞得出来,光算科技负责人就有几百,哪有什么‘之父……所以‘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不能用。”父亲特别不喜欢对自己的宣传,包括拍电影电视、出版个人传记文集等这些出名的事。他甚至对人说:“我还没有死,不宜登这类回忆性文字。”父亲对待自己所完成工作的态度是:“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在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专家身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族事业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得到集中体现。在父亲心中,国家、人民最重,名利、荣誉最轻,他用一生的时间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做“航天精神”。

  父亲常说他一生有三件事非常激动:第一次是1955年,在他离开美国前,将自己新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奉献给老师冯·卡门,冯·卡门翻了翻书,不禁感慨到:“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听了这句话,父亲激动极了,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第二次是在1959年,父亲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第三次是1991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五位同志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当时他说:“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并且与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分子连在一起了。”今天,国家的综合实力比过去强大多了,但对于科技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来说,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伟大实践中,依然要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党爱国的崇高品质,为中国科技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老一辈航天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通过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他们却无缘亲眼目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既然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来不了,就由我来替他们到现场看,然后“托梦”告诉他们,让他们在天上与我们分享。

  当这组方阵礼宾车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两侧观礼台上的观众和工作人员都自发起立鼓掌,向共和国的英雄和先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那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2019年10月31日是父亲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我想,纪念老一辈航天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们未尽的事业传承下去。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航天的光辉历史,弘扬和继承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品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钱永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