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後工業化時期的新引擎

  • 来源:台商
  • 关键字:文化,创意,动力
  • 发布时间:2020-01-03 22:45

  文化軟實力,標志著一個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條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源頭,通過產品化和服務化的形式,通過批發零售渠道的流動和分發,最終傳遞給終端消費者,實現經濟增加值創造的產業化路徑。文創產業概念內涵豐富,囊括了內容創意的生產、商品製造、流通、服務等多個環節。

  在中國大陸,文化服務業是泛文化產業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以文創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也包括文化價值方面、企業的措施和戰略等,需要從四個方面加快推進。一是文化內容的深度開發。二是文化價值觀。三是文化創新非常重要。四是文化科技的應用。

  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以文創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機遇

  文創產業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從海外經驗看,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告一段落,經濟總量增長開始遇到瓶頸,在此過程中,多數經濟體都開始著眼於將文化產業作為發掘經濟增長潛力的新動力。

  早在1933年處於經濟危機和高失業率陰影籠罩下的美國,就曾經將文創產業作為提振經濟、走出危機的重要舉措,里根新政中包括了公共工程藝術的相關內容。1997年英國新工黨首相布萊爾上台後,積極推動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並自己擔任主席一職。在政策的高度支持下,英國藝術、娛樂業在生產總值(GVA)中的占比在1997年之後快速提升到1.5%左右。

  韓國同樣多次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提振經濟景氣度的良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韓國致力於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出了「文化立國」方針。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在2009年推行「村落藝術」項目,以克服經濟危機帶來的景氣度嚴重下滑,推動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以文創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3年之後,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逐步完成,中國第二產業增長逐步減速,而第三產業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升。截至2019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對實際GDP的增長貢獻率為3.8個百分點,超出第二產業1.5個百分點。

  雖然中國大陸整體經濟增長中樞在穩步下行,但文化及相關產業增速卻仍然保持平穩,並顯著高於整體經濟增長水平。截至2017年,大陸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維持在13%左右的平穩高增長狀態,而同期實際GDP的增速已經回落到6.7%,增速的此消彼長帶動文化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文化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10年的2.75%提升到4.20%,逐步成為大陸經濟的重要引擎。

  發展文創產業也有助於緩解當前勞動力就業市場壓力。文創行業與其他製造業行業的重要差異在於,存在大量的自我雇傭現象,特別是在最上遊的文化製造類產業中,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將內容生產、創意創作作為主要工作的藝術家多數並不直接受雇於某個公司,而是采用自雇傭或類似合同制的雇傭模式,能夠實現「軟性就業」。

  助力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目前,文化產業發展火熱,一方面是其具有較大發展潛力,近年來增長迅速,與低迷的經濟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以版權為中心,低污染、低排放,符合大陸經濟轉型的大政方針,受到政府高度支持,擁有較寬松的政策條件。

  2009年,國務院印發《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將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強調,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進行部署。大陸絕大多數省(區、市)發佈了專項規劃,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據2019年6月國務院的文化產業報告顯示,大陸設立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金額超過600億元。2013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75億元,支持項目超過4000個。大陸20多個省(區、市)設立由省級財政出資或宣傳文化單位發起、市場化運營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或引導基金。此外,宣傳文化部門還推動出臺了電影、電視劇、戲曲、出版、動漫等方面的專項配套政策。

  近年來,文化產業在大陸逐漸受到重視,被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大陸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各地均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各區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創意產業集群化分佈進一步顯現。以廣州、北京、上海等地為代表的珠三角、環渤海和長三角等東部地區為國內創意產業發展的三極。此外,中部地區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區的重慶、四川、陝西、雲南也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和產業基礎。

  從政策層面看,中國大陸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能夠實現高速發展和彎道超車。同時,隨著中國在數字化、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上逐步接近甚至趕超海外發達經濟體,中國有望憑借新技術的變革在文創產業上超越對手;另一方面,中國悠久的歷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要有「文化自信」,故宮博物院等「老樹發新芽」的案例已經充分說明,中國文創產業存在巨大的挖潛空間。

  願景

  「中國符號」受熱捧大陸文創產具有強大潛力

  由於國人的文化自信的崛起,近年來,中國本土文化IP的挖掘與開發成為市場趨勢。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發佈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瀏覽線上數字博物館的人數首次超過去線下實體博物館參觀的人數,且天貓淘寶博物館旗艦店累積訪問流量已達16億人次,是全國博物館接待人次的1.5倍,令人高興的是其中1億人次是「90後」。

  文化自信的崛起還支撐了「國潮」與「文創」在年輕人群體的生根發芽。根據日本和韓國文創產業發展經驗,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是本土文化崛起的風水嶺,突出表現在年輕人對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欣賞。如今,中國人均GDP已經來到了1萬美元大關,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文化IP」將會勢如破竹。

  2019年暑期火爆的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僅是文化回歸的映射,更對文化IP改編模式進行了重新定義,真正講好中國文化故事,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破」與「立」的平衡點。

  中國並不缺乏文化和創意,只是將這些文化和創意產業化,變成商品和服務的能力仍然欠缺,2019年電影代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挖潛文化內涵、創造經濟價值的成功案例。

  1.「文化創意+旅遊」融合潛力巨大

  近年來,文創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日益加快。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文旅融合未來有兩個充滿活力的領域。一是旅遊消費升級的最大趨勢是內容消費,尤其是個性化的內容消費。大陸的旅遊產品單一,主題公園過度依賴設備,未來需要更多提供公園文化的個性化、體驗性產品和服務。二是城市IP的開發有助於打造消費內容。把城市的故事提煉出來,用內容去做體驗,打造城市的文創綜合體,這可以實現文化、科技、旅遊的融合以及城市文化的挖掘,既適合家庭消費,也適合表達城市的精神。

  「現在很多旅遊並不是『遊』,而是『玩』。『遊』更多是體驗當地的歷史人文。之所以『玩』很普遍,主要是信息時代的傳播速度太快。一些景區為了增加門票收入迎合遊客,並不是真正傳播文化思想。」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教授唐天源說。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王齊國認為,旅遊景點差異性在於文化的差異性,很多景區或者景點認識不到這一點。文化和旅遊的融合需要轉變意識。門票只是初級門檻,未來能取消的門票可以取消,景區的營收應該通過精細化的服務來提升。

  清華大學教授言恭達認為,文旅融合發展與全社會的人文發展有很大關聯。文旅融合有利於實現產業共贏。未來文旅融合需要進一步深化,實現人文教化、審美教化,最終達到生活方式的一種轉換。

  2.「文化創意+」助力中國品牌國際競爭

  提起可口可樂,不少人想到美國精神;提起德國製造,又想到工匠精神。好的品牌一定有文化內涵。文創產業如何更好地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融合?

  在陳少峰看來,不少大陸企業的廣告僅僅重視抓眼球,而缺乏文化支撐,不重視內涵的創意。學會用文化的方式來傳播中國企業的品牌,是很多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大陸的品牌戰略存在缺陷。很多企業在制定品牌戰略的時候,實際上都是以追逐利益為主,沒有把追求企業價值作為主要方向。未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將是品牌之間的競爭,是強勢品牌之間的競爭。中國品牌要走向世界,任重道遠,應該從多方面來考量企業品牌戰略。」王齊國說。

  王齊國建議,中國品牌要參與國際競爭,應該在追求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上發力。中國的企業家必須要有企業家精神。通過實施「文化創意+」,追求價值驅動和審美驅動,這將有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競爭中真正塑造品牌,實現品牌價值。

  「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競爭中推進品牌戰略時,既需要保持中國文化的歷史特點,又要能夠和世界接軌。這不是一個廣告就能實現的。」言恭達認為,現在很多企業家考慮的是價格,考慮的是賺錢,然而從品牌的角度看,要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考慮價值。從價格到價值,這需要企業理念的轉換。

  3.「文化創意+新科技」或帶來巨大產業變革

  文創產業和科技的融合將會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上海交通大學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史占中認為,新的科技跟文化融合,讓文創產業的生產、傳播、消費方式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未來的文創產業將面臨巨大的變革。

  「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比如百度、阿里、騰訊等已經不再僅僅是互聯網企業,而是逐漸變成了文化企業,他們的互聯網技術跟文化、金融融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隨著人工智能、VR、AI技術跟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載體和呈現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虛擬演義空間,跨越時空,消費者在家裏就可以體驗。區塊鏈技術非常強調不可複制、不可篡改,這將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促進文化傳播,激發文化的創意。」史占中說。

  山東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張淩雲教授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也包括文化價值方面、企業的措施和戰略等。

  她建議,文創產業需要從四個方面加快推進。一是文化內容的深度開發。二是文化價值觀。三是文化創新非常重要。四是文化科技的應用。

  實踐

  2019年兩岸(滬臺)文創論壇暨產業對接會上海開幕

  9月21日上午,兩岸(滬台)文創論壇暨產業對接會在上海海派藝術館舉行。

  上海市台辦副主任李驍東、上海市文創辦副主任強熒,全國台企聯會長李政宏,上海市閔行區辦主任張海平等領導出席活動並先後致辭。

  張海平首先致辭分享閔行文創近幾年的發展機遇以及近況。他介紹到,去年圍繞上海文創50條台閔行出台了文創20條,目標打造打造文創產業新高地。目前閔行規模以上文創企業達到472家,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到達250億元(人民幣,下同)。

  李政宏表示,台灣發展文創時間較早,而大陸的市場則更為廣泛,如何能將兩岸的文創形成產業的對接,是發展文創的重要目標,目前來看從載體、平台、專案、資源等方面,大陸提供了非常廣闊的舞台,讓台灣文創業者施展。他也期許,兩岸文創能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後不分你我。

  強熒表示,文創成為上海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去年上海經濟實現12.94%的增加值,文創達到7.9%。文創8大類110個行業,無所不包,目前,上海有240家文創園區,20000多家文創企業,每年增加值5500億。所以我們要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發揮各自的要找到盈利模式,讓很多好的專案在上海落地開花。

  上海市台辦副主任李驍東分享了惠台政策目前在上海施行情況,助力臺資企業發揮文創先行者的優勢進行產業研發活動,在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台灣文創業者提供幫助,為更多台企台胞來滬發展創造便利,並對優秀的台資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扶持,從而使來滬的台灣企業能夠獲得更多商業機會。

  活動現場也特別邀請深耕閔行發展的台資文創企業麥可將文創園創始人連泰瑞和麗寶廣場總經理吳泓渝分享來滬發展經驗。

  此次對接會上还簽訂了融入區域戰略合作協議意向書,是由鹽城東方一號園區、上海麥可將文創園區、杭州文博組委會三家代表企業共同簽訂。同時蘇浙皖滬台五地文創業者,共同上台倡議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聯盟的組成,文創聯盟旨在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結合,針對融入區域各地的文旅景區,連鎖企業體制外創新需求共同攜手合作,倡議包含IP設計、創意設計、產品代理、版權保護等多個不同業態合作來實現文創產業化聯合發展。

  論壇特別邀請了來自兩岸文創業的四位大咖李正芳、林國慶、錢倩、林俊廷針對四大文創主題園區運營打造產業結合、創意設計跨界產業結合、文化創意融合金融產業、數位影像結合產業發展分別與文創業者及廠商進行深度探討。

  在下午的對接會上,來自兩岸上百家的優質文創業者,從產品設計、文化藝術、IP授權、文創載體、觀光工廠等內容集聚一堂共同展示。除了現場展示,19間文創業者透過路演活動,展現自己最好的創新設計,讓職業採購商精準對接找到更好的人才及商業資源,現場對接商業體、採購商以及管道商。

  曾小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