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为什么迟缓?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春天,侧面,精准
  • 发布时间:2020-01-08 21:23

  1984年春天,距离广东成为全国第一大省还有五六年。山东全省上下创业的激情一如今天这样澎湃,这一年,青岛、烟台被列为首批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海尔、魏桥等大型企业初露峥嵘,引领一时风潮。山东,是全国的领头羊。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回望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东一路走来所有的荣光和标签:是全国省份中的“老牌劲旅”,经济结构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的“群象经济”闻名;没有把握新经济发展窗口期,转型乏力……

  但是,山东经济应该有更多侧面,而不只是大、笨重、迟缓,我们也该放下成见,细细斟酌山东的过去与未来。“群象”背后,是一个山东待解的时代命题。

  经济大省的隐忧

  一 切 的 变 化 似 乎 从 十 年 之 前 开始。2008年到来的时候,广东的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一位,山东排名第二,江苏位居第三,然而三省相差不大。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紧接着,2008年过去了,情势开始发生一点变化。山东在这一年被江苏反超 , 并 且 在 以 后 的 十 年 间 一 直 被 超越。至2018年,广东的经济总量为9.73万亿元,离10万亿元“一步之遥”。江苏为9.26万亿元,山东为7.65万亿元,山东与江苏的差距变为1.6万亿元,与2009年两省的差距相比,拉大了200多倍,中间还间隔着8万亿元区间这座“大山”,似乎“追赶无望”。

  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这十年来,山东的发挥不算出奇,但胜在特别“稳定”,稳定地居于全国第三的位置,可是这种“稳定”往往也意味着不进则退。2019年,排位第四的浙江虽然经济总量还赶不上山东,但财政收入已经超越山东,而山东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远远低于浙江。有人用“标兵远,追兵近”来形容这种状态,可谓精准。

  虽然以经济总量来衡量一地的发展水平屡被诟病,但经济总量往往能反映某些区域经济的真相。山东是传统经济大省,底蕴犹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但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到来,山东经济后继乏力的状况频频显现。其中,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活力不足,是山东经济转型的隐忧。2 0 1 8 年 底 的 一 份 数 据 榜 单 可 以清晰地展现山东经济结构与上述三省的显著不同。山东优势产业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且以能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有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加工等,传统意味强烈;反观广东、浙江,优势产业则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早已脱离了传统的发展模式,紧跟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最突出的表征是在低质量发展上。因为产业结构长期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山东的能耗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等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煤炭消耗更是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单位能耗对经济的贡献率却很低。单位生产总值对财政的贡献率也显著低于广东、江苏和浙江。

  更 值 得 深 思 的 是 , 在 这 样 一 个互联网时代,山东却是互联网经济的“沙漠”,互联网企业不多、不强,在百强榜中只有寥寥几家,且排名靠后,与经济大省的地位十分不相称。已经有专家这样总结山东的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经济大省“大而不强”,仍旧以资源型、重化型的产业结构为主,传统产业占比过高而新兴产业发展无力,想要突围难度很大。况且,山东经济结构除了不合理之外,还有不少问题,民营经济发展乏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民营的困局

  时间来到了2014年的6月。这一年,山东青州发生了一起非常普通的民企老总跑路事件。没想到,这个事件却引发了蝴蝶效应。其后,曾为其作担保的多家企业成为被告,陷入互保危机。这不是第一家因为互保而出现 问 题 的 民 营 企 业 , 也 不 是 最 后 一家。三年后,胜通集团、东辰集团等知名大型企业集团也相继曝出破产重组,多年来悬在山东民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互保圈的危机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直至无法控制,破产了事。

  不断地借新还旧和企业互保暴露出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危局,只是山东民营经济的冰山一角。人们不由得要问:难道企业非要用这种互保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山东的民营经济到底怎么了?

  要问怎么了,先看为什么。多年来,山东以国有经济名扬天下,国企占比高,山东百强企业中,国有经济占比达到了70%,号称“群象经济”,民营经济仿若是国有经济补充般的存在。但其实山东的民营企业并不少,在数量上甚至能与江苏、浙江等并驾齐驱。有经济学家表示,正如大不代表强一样,多也并不说明好,与浙江的“小狗经济”相比,山东的民营经济面临很多困难,关键是支持不够、活力不足,转型难度更大。

  2018年春天,伴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号角吹响,省委书记刘家义曾说:“从一定角度讲,我们发展的活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切中时弊。

  民 营 经 济 一 方 面 有 山 东 经 济 结构的典型问题,大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加工、重化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科研创新力不强,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是极为少见,大多还停留在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山东民营经济的起源与浙江等地有显著不 同 , 大 企 业 较 多 而 中 小 微 企 业 很少,市场活力不足。山东的大型民营企业大多源自国有经济的改制,浙江的民营经济则完全是市场自发的行为,民众自主创业的氛围更浓厚。这种不同使山东很多的大型民营企业深受国有企业模式的影响,民营企业更像是站在“群象”的影子里。

  站在影子里的民营经济在风险来临时十分脆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互保危机,其原因就在于融资难。山东的贷款结构将最大的一块蛋糕分给了国有企业,留给民营企业的少之又少,况且,在如今的考核机制下,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银行也更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经济下行,环保压力,融资困难,政企间复杂难辨的关系,共同造成了民营企业的困局。

  历史性调整的“自救”经济体量够大,但不够强;发展质量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这些关于山东经济特点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概括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山东如何改革,将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益的经验。

  从位置来看,山东南接苏浙,西靠河南,北接京津,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近几年来,“江苏实施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等六大行动,推动产业向‘高轻优强’调整优化;浙江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打造经济升级版,推动了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郑州已经成为中部物流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气势足……错过十年窗口期的山东夹在异军突起的省市之中确实尴尬。想要突围,就只能大刀阔斧,从自身出发,做出历史性调整。

  这种调整集中体现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规划提出了2022年、2028年、2035年“三步走”目标。其中,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0%;到2028年,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到2035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商业文明之间要有段距离,需要创造性转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山东对现代工业文明不重视,官本位思想浓厚,国有经济独大等,曾经在很长时间共存,这导致山东工业数量多,但多而不强。”

  经济结构如此,就意味着推倒重来吗?2018年开始,山东多地兴起了向南方省份对标学习的浪潮,与此同时,一个个问题接连抛出:浙江出了阿里巴巴,深圳有华为、腾讯,山东如何出现下一个阿里巴巴?互联网红利期将要过去,留给山东的又有什么?

  关于未来道路的诘问振聋发聩,但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山东的经济结构有自身的局限,也有自己的优点,在过去的十年间,山东按照自己的惯性行走在舒适区内。如今,打破舒适区势在必行,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并不意味着将传统产业统统抛弃,规划发展应更有科学性、前瞻性。如何调整资源型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如何让国有经济占据主导的经济模式重振,成为奔腾的“群象”;如何让千百万中小民营企业焕发活力,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山东应该有自己的道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