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辉义务守护“红军会师滩”纪念碑数十年

  • 来源:中国周刊
  • 关键字:庆祝,渡河,会师
  • 发布时间:2020-01-12 16:52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考察时指出,红色教育是党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必要载体,要发扬优良革命传统,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带领群众奋进新时代,共同参与建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在江西鹰潭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桂洲村后的泸溪河畔,有一块“红军会师滩”纪念碑。这块纪念碑已矗立几十年了。多年以来,守护这一纪念碑的黄银辉,是一位老船工。他以义务的方式,传承着这一段红色历史的故事,也传承着革命的精神。

  86年前助红军上清会师

  据《龙虎山志》记载,1933年,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电令,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南下与中央红军会师,以集中力量消灭赣江、抚河流域之敌,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于是,就发生了红十军4000余名官兵与中央红军三军团,在江西省贵溪县(现贵溪市)上清镇胜利会师的伟大历史事件。

  当时,中央红军三军团在泸溪河以南,红十军在泸溪河以北,两支部队相隔一条宽宽的泸溪河,红十军必须渡过泸溪河才能与中央红军三军团会师。渡河的时间是1月25日、26日两天。

  当年泸溪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渡船,黄银辉的父亲黄水良(黄喜良)是个孤儿,当年才20岁,他也是当年上清泸溪河上唯一的一名船工。据黄银辉介绍,父亲黄水良曾给他讲述当年红军部队渡河时的情景:红军部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战士做饭都是自带粮食,自己在沙滩上做饭。也就是渡河这一天,上清镇有一民房发生火灾,在部队战士的全力扑救下,大火很快就被扑灭了。当时,黄水良的渡船一次只能渡42人,在两天的时间内,他积极帮助部队渡河搭桥,使得红十军战士顺利渡河。两支部队顺利在沪溪河北的桂洲沙滩上会师,并举行了庆祝大会。

  在上清红军会师六十周年后的1993年,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红军会师的河滩上竖立了一块高约1.5米、青石材质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大大的“红军会师滩”;同时,在石碑的右边,一块青石板上,篆刻着《红军上清会师简介》一文,短短百余个字,清晰记录了当年红军上清会师的历史。

  黄银辉指着纪念碑旁边的一株500年树龄的古樟树说,听父亲讲,当年红军曾将战马拴在这棵古树上,它是当年红军会师的见证。

  巧得是,“红军会师滩”纪念碑就竖在黄水良家屋后50米远的地方。

  义务看护纪念碑几十年

  1955年,黄银辉出生了,他长大后,跟着父亲做上了一名渡船工。也就是在一起渡船的过程中,黄水良给儿子讲述关于上清红军会师的故事,慢慢地,在黄银辉的心中,对红军会师升起了无限的敬意。

  1993年,黄银辉38岁。作为当年的渡船工黄水良的儿子,这块纪念碑对黄银辉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对这块纪念碑也充满了特殊的感情,他用真情义务守护着这块纪念碑。他把纪念碑打理得干干净净。在泸溪河治理时,黄银辉还挑来了硪石,细心地把纪念碑前沙地铺成了一块平整的硪石地,经常打扫和清除杂草,地上也更干净了。2010年沪溪河涨大水,纪念碑被淹。水退之后,纪念碑上沾满了泥污,黄银辉提来清水,仔仔细细地把纪念碑冲洗干净。由于年代久远,纪念碑上的字迹都变模糊了,于是,黄银辉年年买来红漆,将字迹描红,让纪念碑更加醒目。

  “一定不能忘记革命老前辈,要永远铭记住上清红军会师的历史,将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黄银辉说这是父亲临终前对他最后叮嘱。

  “守护还要防牲畜。”黄银辉说,村庄里有牛、羊、猪等,“我从不让这些动物靠近纪念碑。”

  5年前,黄银辉退休了。此前,泸溪河上架了桥,黄银辉的渡船工生涯也结束。退休之后的黄银辉,仍然把守护纪念碑作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黄银辉几十年来看护纪念碑的事情,附近的一些老邻居都很感动。“这么大年龄了,这么多年一直很热心,孜孜不倦地看护着纪念碑很不容易。”一位村民说。

  讲述历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近些年来,上清红军会师这一段红火的历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黄银辉的生活里又多了一件事,就是向前来参观纪念碑的人讲述这一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他说:“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讲好红色故事,讓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每年上清镇各中小学校都要组织学生来到“红军会师滩”纪念碑前,开展学生主题队日活动。每当这个时候,黄银辉就是义务的讲解员,追忆这段历史,讲述这段故事,并组织学生们一起清洗纪念碑,清除打扫杂草等,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

  在前来参观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当年红军的后人,他们到这里来,追寻父辈的足迹,黄银辉总是热情地为他们作讲解,在现场讲述当年红军会师的过程。

  老一辈人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久久不能忘怀,作为后人,一定将当年红军会师的故事代代相传下去,让后人永远铭记红军上清会师的光辉岁月。这就是黄银辉最大的心愿。

  朱德元帅后人与上清会师见证者后人的情结

  据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的儿媳赵力平、嫡孙朱全华,康克清的亲戚康昭隆、康斌和朱德的秘书(卫士)徐建柱曾专程到鹰潭市上清镇桂洲村,寻访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和看望当年船工黄水良的后代黄银辉。

  朱德元帅嫡孙朱全华曾三次来到鹰潭市上清镇“红军会师滩”,听当地村民描述当年红军会师的盛况,不由得感慨万千。

  朱全华表示,上清红军会师这一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事件,不应该被后人遗忘。当年船工黄水良的后代黄银辉是新时代的英雄,更是红色基因传承者,他和英烈一样不怕牺牲,为国家、为民族守护精神高地。

  红军上清会师大会

  据相关史料记载,1933年初,在抚州前线指挥红一方面军作战的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接中共苏区中央局的电示,为了打通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集中两大苏区的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开辟新苏区实现江西全省的胜利,中央红军应与闽浙赣红十军在贵溪县信江以南会合。据此,作出两军会师的战略决策。

  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即电令红十军立即转到贵溪附近行动,并准备南渡信江,策应红一方面军。1月12日金(溪)资(溪)战役结束后,周恩来、朱德作出一系列部署:令红一军团驻金溪一线,向东乡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五军团集结于黄狮渡、珀干,向南城来道游击、警戒;令红二十二军留浒湾,向抚州来道游击、警戒;朱德、王稼祥随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向上清方向靠拢,并分兵向贵溪、鹰潭、余江来道游击、警戒,做好迎接红十军的准备以及资财的征集。以此防范敌军奔袭,为红十军渡过信江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同时,周恩来、朱德、王稼祥迭次发电给时任中央代表兼闽浙赣省军区指挥部总政委曾洪易,促其趁敌尚在整顿、调动之隙,“坚决执行中央命令”,“勿再迟疑”。

  1月20日,紅十军52、53、54三个团共4000余人(时仅有枪1600多支),分别在万年富林、贵溪周坊集结完毕,由曾洪易、唐在刚(省军区指挥部总指挥)、邵式平(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周建屏(红十军军长)率领,冒着大雪,出发向信江北岸前进。

  事先,周建屏军长派出军区侦察科长马步英率一营战士,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已在信江上架起了浮桥或准备了船只。1月22日,红十军分别在贵溪境内金沙、瓜园埠、杨家渡、界牌等地陆续开始渡江,翌日全军顺利渡到南岸。

  1月22日,大雪纷飞(会师期间都是雪天)。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军团长率红三军团跨过浮桥进入上清镇。司令部驻天师府(此时天师不在府中)。古镇长街,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迎中央红军。

  1月24日,红十军经新田、彭湾、小岭,全部开到上清。中央红军与闽浙赣红军胜利会师。

  1月25日是农历除夕。中央红军开进上清后,随军的地方工作团就打开大地主的仓库,宰其肥猪,并将没收土豪劣绅的衣物、银元连同粮食、猪肉,分发给贫苦居民和农民。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当时在上清一带,孩子们都会唱一首歌:“廿八廿九边,红军来过年,打土豪,分衣裳,分粮又分钱,穷人见了天,过个快活年!”

  在天师府前的广场上,召开了群众大会。会后,宣传队演出了“文明戏”,群众则表演舞龙灯,军民联欢。

  会师后,按照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十军整编为32、33两个师,与原属一方面军的31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归属中央红军序列。

  除夕这天下午,在上清镇对面的桂洲沙滩上,举行会师大会。邵式平主持大会。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阅兵并讲话。会后,一些部队即行开拔,至翌日(大年初一),红军全部撤离上清。

  詹碧华 邢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