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噱头当特色,“互联网+”下的民宿行业路在何方?

  错把噱头当特色,都是“互联网+”惹的祸?

  11月26日,Airbnb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揭幕了“爱妞儿之家”熊猫屋。“爱妞儿之家”是一座单体建筑,主体占地500平方米,造型以去年加入Airbnb大家庭的成都大熊猫“爱妞儿”为原型。屋内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用户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沉浸式地了解关于熊猫的知识。

  这听上去相当诱人,也让笔者想到了去年同样是由Airbnb发起的“把家安在长城上”的活动。能住在长城上确实很酷,当时这个活动的热度也很高,但最终该活动因未经审批与有损坏文物之嫌被禁。

  致力熊猫教育、传播熊猫文化,这些听上去都很美好。然而这真的是民宿“个性化”的正确方向吗?贴近自然的环境、安静的院落,感受得到时光慢慢流淌,放下压力,享受生活。这种文艺范儿和情怀十足、休闲度极高的状态才应该是民宿的个性,也才应该是民宿原有的样子。

  不过,“互联网+”打破了这一切。2010年~2015年,民宿数量的增长呈现爆发趋势。早在2015年,中国民宿从业人员的数量就已接近100万,市场规模达到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民宿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360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产生了巨大作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民宿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线上民宿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12.1亿元,2016年突破1 000亿元,到2018年突破了1 900亿元,占总份额的19.21%。照此情势来看,中国的民宿市场未来5年还有8倍~10倍的增长空间,估计到2023年,中国民宿在大住宿中的渗透率将超过20%。

  拥有如此广阔前景的火热行业,自然是资本热捧的重点。于是我们看到资本不断涌入市场,越来越多的民宿开张,大有向“连锁酒店”发展的趋势。然而民宿泛滥是要付出代价的,原本最具吸引力的“情怀”“文艺范儿”都变成了可以量产的因素,屋子里放些做旧的画,墙上贴一些看起来很伤感的语句,房间里摆上几盆植物……诸如此类的装点,就像是在早已定制好的模板中扒下来的,看似个性十足,实则千篇一律。当民宿被互联网“炒热”,当资本遇上情怀,民宿的个性也就不再质朴纯粹,而沦为了可以作秀甚至是吸睛的噱头。

  当然这并不是互联网的错,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行业都跟着受益,民宿亦是如此。没有互联网的渠道和宣传推广,民宿就很可能会在不为人知的窘境中难以为继。不管怎样,在“互联网+”之后,民宿这一行业相当火热,也得到了许多资金的支持,让这一行业得以存在和发展下去。

  然而凡事要有度,这个“度”是如今的民宿行业所欠缺的。一方面,民宿行业竞争激烈,大量的参与者和资本涌入,却也有一波又一波的经营者和投资者黯然退场。

  要知道,民宿虽然很火,但运营是很麻烦的,想让环境足够舒适和有特色,前期必须在装修、设计和改造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而中国房源总体紧张,许多人都是租房做民宿,所以还要面临房租上涨的压力。

  等到正式营业之后,物业费、水电费和保洁费等各种费用都要操心。而不少民宿的经营者手中都只有一套或几套房源,但从现实来看,只有手上有多套房源,并且保证订单数量到达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盈利。

  此外,用户对民宿的需求虽日益旺盛,但一般都集中在旅游旺季,到了淡季之时,民宿的入住率普遍不高。这种淡季长期空房、收入不稳定的状况往往让许多民宿从业者经不起折腾,最后不得不亏本倒闭。

  由此可以感受到民宿行业竞争之激烈。所以为了在这火热而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留住用户,民宿经营者们都在尽力彰显“个性”与“特色”,希望以此实现差异化,在一众品牌中脱颖而出。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标准的制约,民宿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势头,花哨的设计不少,有卖点的噱头也不缺,可在注重这些的同时,民宿往往忽略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入住体验。

  在对民宿的评价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对个性化部分的好评,例如“装修特别”“可以做饭”等,但在住宿体验方面,往往看到住客对于设施卫生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担忧。民宿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或分散“隐藏”于居民楼内,不像酒店那样可以进行标准化的统一管理。虽然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多了,但是当卫生、私密和安全等基本住宿標准都无法保证之时,所谓的个性化、特色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互联网+”是民宿大获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互联网+”也让这一行业在非标准化的道路上发展速度过快,把噱头当成特色,而湮灭了民宿真正应该具备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以“非标准化”作为卖点,只会让民宿行业越走越偏。

  深耕小众规范市场,或许是民宿今后的最佳出路

  其实作为民宿,本来就不能也没有必要像酒店那样,将所有的群体都当作目标用户。

  从理论上讲,规模扩张对于民宿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在相关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却看到了不太一样的状况。数据显示,小于5套房源的房屋入住率超过了50%,而房源在50套以上的平均入住率仅为25.7%。

  通常来说,规模扩大,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但对于民宿行业而言,经营扩大之后,如果从业者不能很好地控制民宿的质量与服务,成本就无法按常规随着规模的扩张而降低,这也是很多急于求成的民宿从业者落败的主因。

  即使是那些已经成功实现规模扩张的民宿品牌也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人们寻找民宿往往会根据距离、设施和评价等标准,却很少像挑选酒店那样受到“品牌”的影响,放眼当今民宿市场,也没有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巨头品牌出现,规模化的优势也就更加无法凸显。

  这样看来,与其想要所有用户“一把抓”,还不如像民宿发展初期那样只面向小众。只要抓住某些细分领域的用户,产生的利润也足够民宿在市场中立足了,不仅不用过度费心,也不至于被资本完全“裹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民宿的“原味”。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感受到民宿行业的不成熟,而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有力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对民宿行业加以规范。

  所幸相关部门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针对《中国民宿客栈经营服务规范》征求意见;2017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

  然而将民宿标准化,绝不是对民宿个性的抹杀,而是补足民宿入住体验、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即使经过了标准化,民宿也不该变成酒店,因为酒店的最终目标是标准体系、统一管理,而民宿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保证入住体验与安全的基础之上,根据周边的环境、景观、文化氛围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让民宿变成文旅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才是民宿真正的优势,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民宿也才会更具竞争力。

  “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民宿借此兴起,但互联网也让民宿行业的发展态势过于“野蛮”,逐渐向重噱头轻体验的方向偏离。因而给民宿以一定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追求个性与特色,找准自己的目标人群,才可能让从业者更好地把握住未来市场的发展空间,让民宿行业更有活力。

  最极客 东方亦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