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神器:解读良渚玉器密码(上)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文化,关注,玉世界
  • 发布时间:2020-01-17 16:18

  良渚人的崇玉文化

  良渚玉器器形繁多,主要有璧、琮、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环、镯、璜、玦、串饰和带钩等,以礼玉为主,也有人、蛙、鸟、鱼、龟、蝉等象形雕刻品。很多玉器上还雕刻有细腻的纹饰,而且多采用微刻方式表现,技艺精湛,以雕刻神人兽面像最是神秘,也最是引人关注。

  良渚玉器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学界对不少玉器的形制与用途、玉作工艺,特别是纹饰意义的探讨,随着新发现的不断积累越来越深入。

  良渚人琢玉、用玉、崇玉的文化还传播到邻近地区的文化中,甚至向南、北辐射极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良渚人的崇玉传统还影响到后来三代的礼制文化,良渚文化创制的玉礼器,亦成为夏商周玉礼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始源之一。

  良渚本真的阳纹玉世界

  如果不是坚信神明在天,如果没有那一份虔诚,良渚人不会做、也做不出这样的玉器。

  某日黄昏,窗外投来的一束并不明亮的光,让笔者看到了良渚人制作的本尊神像,引导着我进入到良渚本真的玉世界。

  原本熟悉的神人像,突然间,装束变得更加华丽,高冠的冠沿,神的双臂,神兽的眼、鼻、双足,遍体都是微刻的旋纹。不过,此刻我看到的旋纹却是与以往全然不同。在暗淡的光线下,这些密密匝匝的阴刻细线条,突然间变作了阳纹纹饰,变成两阴夹阳的纹饰。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神,反复看了许多良渚玉器图片,竟无一不是“阴变阳”,原先的那些线沟隐没了,满眼浮动着阳线,真是太神奇了!

  这顿悟很快便确认了,良渚玉工微刻出的旋纹,全都采用的是“阴夹阳”的技法,这个技法在微刻上是难上加难。看到这阳纹的宽度,才能真正懂得良渚玉工的高难技术。所有的阴线都是作为阳纹的衬纹出现的,必须是一丝不苟,才能功成画就。这些排列密集的弦纹,完全可以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下的作品相媲美;如果填满青紫色,也一定无比绚烂。

  这样一幅华丽的神像,却只有3~4厘米见方大小,在1毫米之内刻画有表现阳纹的 3~5根阴线,良渚人做到了。令人疑惑的是,在坚硬的玉石上,在目力难以企及的微小画面上,良渚人到底是怎样创造出奇迹的?

  良渚玉器新观察

  笔者选取出关注度较高的重点良渚微刻玉器,带领读者逐一做细致观察,认识良渚玉工高超的微刻技能,领略良渚玉器展现的全新景象。

  玉琮王神鸟纹

  反山12号墓出土的这件玉琮王,每面刻有神人像两个,共8个,绝无仅有;每一面都有4个鸟纹,共刻画出16个鸟纹。神人像在后文讨论,此处先议鸟纹。

  这件玉琮王上的鸟纹造型一致,也是一只神兽眼形,制作方法还是阴夹阳,与上述那件相同。鸟体共刻有6个旋纹,以方形为多。眼眶为绳束纹环绕而成,中间没有刻画旋纹。

  玉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玉三叉形器被发现后,人们对其用法长期以来迷惑不解。这件玉器出自瑶山7号墓,在中部和两侧都微刻有纹饰,有神人像,也有神兽图。比较特别的是,两端的神人像为侧视图,构图呈对称布局。

  两个神人像都只表现了身体的上部,脸上蒙着假面,身上刻画有3个旋纹,彼此以绳束纹连接在一起。

  取线描图用色彩循阳纹点染,旋纹和绳束纹阴夹阳技法明确显露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神人像相对位置上的旋纹是互逆方向。中间的神兽,刻画的是一双旋眼,要细细观察才能看到。

  玉权杖瑁

  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权杖瑁,也是一件罕见的玉作精品。它是权杖上的附件,做工十分精致。

  权杖瑁也是通体刻满纹饰,是以两个骑神兽的神人像为重心,神人神兽及背景满饰旋纹和绳束纹。从拓片和反转的图片上,纹饰细节毕见,可知制作之精工精心。

  玉瑁上的旋纹中,双旋纹更多一些,不知是玉工技巧更高,还是在设计上刻意保持这种区别。单独看这各种旋纹,感觉像是一堆线团一样,须得仔细观察,方能分辨它们的近邻关系。更特别的是,旋纹丛中还出现了两例大双旋,位置是在两个神人像之间。中间一块长圆形空地,如同一个运动场,周边的双旋如同跑道。这样的构图值得特别关注,它也许可以提供解读双旋纹的线索。

  玉镯

  汇观山2号墓出土的玉镯,宽大厚实如琮,环镯面微刻有5个神兽面。每个兽面除眼圈用绳束纹表现,全用单旋纹作装饰。

  此器单旋纹外形有方有圆,且都不见明确的旋心,旋臂回旋繁复,刻画非常细致。看明白了前述各器纹饰,这一件不须以色彩点染便可看得非常明白,它是真正标准的阴夹阳式阳刻,不仅阴线刻画较深且线线到位,阳线的边缘也打磨得光滑圆润。我甚至觉得,这件玉镯在当时真可能就是一件样本,是玉工练功的一件标准器,堪称良渚玉刻极品。

  玉琮王神人像

  这件出土于反山12号墓的玉器被称作玉琮王,因为玉琮上纹饰较多且精美,一直为研究者所瞩目。它上面有8个神人像。据方向明先生的研究,8个神人像并非出自一个玉工之手。他认定雕刻此件的是位居王位的智者能者,和另一位参与者被戏称为“二王”。仔细分辨,8个神人像细部会存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人所为,差异也在所难免,不过整体风格还是一致的。

  神人像以旋纹和绳束纹为主要元素,与前面述及的神人像大体一致。如果看黑白图片,对阴夹阳的阳刻纹饰会获得更清晰的印象。在神人像图片点染后,可以看出旋纹的排列有左右对称的格局,左旋与右旋两两相对,从这样的细节上可以看出意匠之妙。

  再观察一下玉琮王上四角的神兽面,眼鼻处采用较多旋纹装饰,绳束纹居次要位置。取两个兽面对比观察,可知纹饰布局细节差别明显。如果是同一人所为,说明把握整体风格时还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玉工可以保有一些个人发挥的空间。

  玉琮神兽面像

  瑶山9号墓出土玉琮,环器刻有4个相同的神兽面像。神面没有表现肢体,是神兽图的简化样式。

  虽然简化了附加部分,却细化了面像,这也就造就了一个相当精致的神面像。瞪大的眼睛,咧开的嘴巴,宽宽的鼻头,长长的獠牙,一幅狰狞的模样。那眼睛表现的也是旋眼,一左旋,一右旋;左右的旋紋呈对称旋动样式。这是笔者列举的最后一件标本,神面仍然是用阴夹阳的阳刻方式成图。循阳纹点染了兽面,觉得神性的感觉终于完全呈现出来了。不敢说良渚人如果用色彩画出心中之神,是否也是这样的感觉,但却相信他们一定画出过彩色的神像,当然不会是在玉器上,也许是在飘扬的旗帜上。(未完待续)

  3n3n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